
隨著中港學歷互認的簽訂,加上中國經濟日漸繁榮,不少校長開始鼓勵學生前往內地升學,亦建議他們儘快適應內地環境,裝備自己。
「現時不少港人還抱著歧視及懷疑的目光去看中國內地,其實內地在很多方面已超越了香港,只是香港人缺乏自知之明罷了。」
「香港學生往往認為持內地學位的畢業生所賺取的金錢不及香港;但事實上,這是一個不正確的概念。第一,我們不能把香港的薪酬和內地的薪酬比 較,我們還要考慮到兩地生活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注意中港兩地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國內地在未來的二、三十年,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反過來 看,香港很可能會慢慢地失去它的優勢,發展的空間愈來愈狹窄,影響到香港畢業生的謀生機會。」
「作為夜中學的校長,我十分鼓勵學生前往內地升學。隨著愈來愈多的港資及外資企業開拓中國市場,這些公司都需要熟悉中、港兩地情況的專才,作為公司的代表,港生恰恰可發揮這種優勢。」
現今資助大學的學額僅能滿足大概18%的中學畢業生,加上私立大學的學位亦不足一半。在新高中的學制下,中學畢業生對升讀大學的期望比以前更高,在大學學位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其實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能夠在本地升讀各類型大學。
學生出外留學,可以提高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及獲得更多人生經驗。在香港,他們有家人照顧,在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令他們缺乏照顧自己的能力,變成「港 孩」。到外地升學能讓他們有機會獨自面對及解決問題,從而變得成熟,除了在課堂獲得知識外,在生活上也能有所得著。
中港兩地無論於經濟、社交及各方面的聯繫非常緊密,而香港的就業市場有限,學生在未來的日子,需要到內地工作的機會相當高。在內地工作往往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所以學生到內地升學,可以提前做好準備,為自己的將來事業打好基礎。
他們會比其他地方升學的學生更能清楚瞭解國情以及內地的交際手腕,又能掌握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胞的溝通技巧。普 通話的能力當然也是重要的一環,學生經過生活上的實踐,學得流利的普通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大大提高。 我每年大概都會有三次到內地進行交流考察,曾經到過參觀清華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和武漢大學等高等學府,感覺內地的教育界非常進取。他們都樂於接受及嘗試新 事物,有些學府更設有「國際部」,無論對港澳臺台或者海外,他們都熱衷交流,積極與國際接軌。內地學生亦非常樸素和踏實,而且亦比香港學生更好學。
同學們要定下「一生一大學」的目標。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大學夢」,在不同的階段都有機會入讀大學,考試成績不如理想,也不要放棄,一定要積極向上,提升自己的經驗,讓自己定下一生必定要獲取大學學位這目標,終有一天能夠成功。
「青
年人若想在將來找一份較理想的工作,大學學位是缺不可少的。香港現時只餘下一些低技術、低工資的工種給中五或中七的畢業生。現今的升學途徑十分多元化,學
生可透過不同渠道繼續升學,於社會上仍能讀書真是一種福氣!要獲得大學學位,除了可考慮在本港升讀大學外,我們亦不妨考慮一下內地的大學。現時中國的經濟
正急速發展,某些大城市如上海、廣東等地,其發展形勢比香港還要好;學生如能及早適應內地文化,有助抓緊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此外,到內地升學也是一個建
立人際網絡的好機會;若我們有一個廣泛的人際網絡,將來建立自己的事業時,自然會事半功倍。」
無
論前往甚麼地方留學,最能夠鍛煉得到的,也就是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自理能力。現時很多學生只能在玩樂的時候放得開,但往往做正事的時候卻不專注投入,自我的
性格導致他們缺乏目標,而且獨立自理能力亦相對較低,相信出外留學,能夠讓他們在新的環境中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和態度,讓他們在獨立的生活中訓練自理能力,
從而改變他們的一生。
國內當然是一個很理想的升學地方,學生應該爭取每一個進修的機會。無論去到哪裡,都可以繼續追尋知識,流利的國語是他們的優勢。到內地工作或者出差是必然的趨勢,國內的年輕人非常進取,刻苦耐勞而且有目標,相信在內地進修過的學生都能被良好的氣氛感染而不斷進步。
如果你不嘗試就一定不會成功;如果你肯嘗試,就會有成功的機會。希望學生能夠有一顆勇於嘗試的心。即使遇到挫折,亦不可妄自菲薄。縱然稍稍落後也好,也不要輕言放棄,貫徹目標,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獲取知識,實踐「終身學習」,日後必有所作為。
成績較好的同學亦不應自負,因為態度和學識同樣重要,要做到知識、技能和態度三者並重,邁向成功。
「中港兩地在經濟、文化、生活上等的交往日趨頻繁,如年青人在內地讀書,可及早對中國社會的運作、商貿往來等規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對將來找工作有莫大的幫助。」
「讀大學的目的是求知識、求上進;在這個大前提下,實無須拘泥於地理上的局限,所以內地升學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內地大學的學科選擇較多,如美術、舞蹈、電影等亦設有專門的大學。因此,香港學生到了內地,可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不同類形的大學。」
「隨
著中國加入世貿,國際地位提升,經濟迅速發展。內地學歷獲香港承認後,更多本港學生考慮前往內地升學。在內地畢業的學生不但能取得大學學位,且能於四年內
建立強大的人際網絡,對將來發展有積極作用。內地有不少世界級的知名大學,亦有不少專科學院,學生可因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報考。透過四年的大學生活,同
學將能培養出自立、自主、自決的能力。」
學生們應發奮圖強以升讀本地大學為首要目標,如未能於本地升讀大學,選擇升讀內地大學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大約早於2005年,我已經鼓勵人們前往內地升學。當年並建議一位朋友的子女前往暨南大學修讀護理學,因我當時已 知道類似毅進這些課程,只是會讓學生蹉跎光陰,為何不讀一個大學學位,加強競爭力。如果新來港學生選擇將來回內地升學,他們在語文能力和適應力上都會有很 大的優勢。除省卻了適應文化差異的時間外,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可以更快投入學習,更有效率地獲取知識。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新來港的同學最重要認定自己的方向,時常提醒自己「?什?來到香港」。有些新來港的學生來自農 村,現在來到香港這個大城市,必須爭取每個讓自己進步的機會。面對著種種挑戰,一定要努力克服,不能再過著農村優哉游哉的生活,以改善生活為目標,將壓力 化為動力。
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就相等於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香港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無論你是什?背景,只要你有能力,就能獲 得別人的認同。假若學生沒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在香港也好,內地也好,都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所以不論是本地同學,還是新來港的同學,也應發憤圖強,不斷增 值自己。
引用溫家寶先生的說話「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中國人有著相當強的韌力,無論遇到什?困難,都能夠一一克服,即使 本地學位有限,未必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本地升讀大學,但「山不轉人轉」,中港兩地學歷互認造就了這個機會,而且國內重視發展,積極邁向全球化,「2+2交換 生計劃」更讓學生有到國外留學的機會。如果學生有機會回到內地升讀大學,努力不懈,不斷尋求知識,成功指日可待。
1. 劉天賜先生(賜官) - 資深傳媒人
-
擴闊眼界增廣見聞 學會獨立
我是十分贊成學生出外留學的,包括內地、台灣或到海外升學。因本地大學未能開設太多科目,例如想讀電子、電腦程式、金融管理、也可能首選歐美;農科、新聞也可選台灣;法律、金融、經濟也可首選內地。
學生們也可按自己想修讀的科目前往世界各地擴闊視野,增廣見聞,如到瑞士修讀酒店管理、到印度修讀梵文、高科技,如想修讀東南亞歷史星加坡更是必然之選。
其次,因現今學生欠缺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慢慢成為「小皇帝」,出外升學也可讓他們學會待人接物、學會獨立與更趨成熟。但如果想學費廉宜,又能增廣 見聞,一般普羅大眾讓子女到內地升學絕對是首選,很多名人也會到內地進修,獲取專業、誠如翁靜晶也是到中國人民大學修讀法律、伊期蘭法律。如果,你要讀農 科,研究農產品,回國讀書也是好的出路。不要以為香港金融中心,你在內地讀經濟,了解當地的金融体系,將來的出路會更適合中港發展。
學生未能於本地升讀大學、內地升學還可使學生結識新朋友、擴大你的人脈網絡,讀大學的同學也是幹部子弟或具有一定社會關係的人,大學的專業科目也有普及性。
最後,勉勵各位同學讀大學不一定只局限於某地方、四年大學生活也不只是讀書,而是生活與結交朋友。於香港讀書未必有此眼界,因到了一個新環境,文化的溝雜將會形成新力量、新思維,了解新的市場,前途無限。
2. 林超榮先生 (超人) - 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節目主持人
-
中國大學風氣好 文化氣息最誘人
「內地大學的學費及生活費很便宜,港澳台學生還有特別優待,不到四萬元已可修畢一個大學學位,的確是「超值」的升學選擇。近年內地政府不斷投放資源 在高等教育上,教育開支佔政府總體支出的比例越來越大。現在大家都說北上發展,早點在國內讀書,用四年大學生活去了解中國的文化、國情、民風,才能真真正 正體驗內地生活實況,將來在內地發展、工作也不容易踫壁。」
「我是唸中文出身,早在八十年代便曾到內地的大學作交流。當時儘管設施落後(熱天沒空調、冷天沒熱水),但那些內地大學生的勤奮努力和對國家的感情 卻令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們的求知慾比香港學生濃烈,做人處世也比較成熟。不少內地大學教授和講師都是國學大師,他們的學養和品格都令人深深敬佩。事隔二 十多年,我接觸的大學教授的水平也是有增無減,香港學生在這群良師的指導下,加上同學的感染和互動,相信四年後,除學識方面有所得益,個性也會更沉穩、成 熟。」
3. 張達明先生 - 著名藝人
-
北上進修電影戲劇 廿一世紀新趨勢
「近年,我經常往返內地工作,親眼目矚中國的急速發展,無論從經濟、文化、學術等各領域,也有驚人的發展。國內的大學不論設備、師 資,均比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某些重點大學,更可以媲美國外的著名大學,並培養出許多傑出的人才,幫助中國企業和科技作出飛躍的發展。每年很多香港同學 們選擇出國求學,其實中國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香港演藝界,亦明顯有北上進軍國內市場的趨勢,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由香港和內地合資的電視戲和電影,所以,香港在未來,一定需 要一批新進演藝人材來接班,可惜,香港僅得一所演藝學院,然而,國內卻有多間培訓演藝人才的大學,例如;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都是非常知名的藝 術學院,有志從事演藝的同學們,不妨認真考慮。」
4. 黎文卓先生 - 著名作家
-
快一步走進中國市場;早一步建立人際脈絡
「我認為前往國內升讀大學,除了是要取得一個實實在在的大學學位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完善的人際網絡。我從事傳媒多年,深 知人際關係對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一群剛剛大學畢業,準備投身社會工作的年青人來說。由於工作的關係,我近年經常往返內地工作,參與電視戲及一些品牌宣 傳活動,國內無異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不過,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隨便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的。要成功打入國內市場,除了要先學習國內的制度和遊戲規則外,還 必須要有健全的人際網絡。」
「要建立一個健全的人際網絡,並非一蹴而就,羅馬帝國也不是靠一天便可建成。而足足四年的大學時間,正好給了香港同學,有一個充裕 的時間,一邊逐步建立自己的人脈,一邊用心學習國內的制度和生活文化,到日後畢業,不論是找尋工作又或是發展個人事業,也一定能夠得心應手。」
5. 馮檢基議員 - 立法會議員、前民協主席
-
就讀國內大學 海外升學跳板
「隨著中國經濟的急速起飛,加上國際地位的提升,內地的工作機會及發展空間,自然比其他地區優秀。如果你準備到國內發展,那麼,到內地升讀大學,對 日後找尋工作和適應上,當然大有幫助。我認為香港政府,在國內升學這件事情上,可以擔當一個資料搜集人的角色,盡量把更多內地大學的具體情況及相關的升學 資訊,提供給香港的學生,讓他們在選擇升學時,可以有更多的資料作為參考。」
「到國內升讀大學,又或是留港繼續升讀大學,兩者都各有千秋,最重要的是,香港學生切勿把升讀國內大學,視為一個「終點站」。進修 本身就是無休止的,所以,香港同學在內地修畢學位後,大可以再轉到海外大學繼續深造,又或是回港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可以視升讀內地大學為一個跳板。我認 為,同學們要決定到內地升讀大學前,首先要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未來的目標和抱負究竟又是什麼,然後再仔細繪劃出自己日後的人生路線圖。」
6. 李鵬飛先生 - 前港區人大代表、前自由黨主席
- 愛國愛港 前往內地升學成先驅
7. 葉瑞財博士 - 世界著名記憶學大師
-
前往中國留學 東南亞學生首選
「到中國留學,一直是很多東南亞學生的熱門留學選擇,不知何故香港現時仍未普及。近年我也有到內地開辦記憶課程及進行各種學術交流,期間到過不少大 學參觀,那些大學的設施都很完善,最令我印像深刻的是那種濃烈的學術氣氛和讀書風氣。任教的學者們默默鑽研其專業的學術領域,並把心血研究所得傳授給學 生;學生除專心學習外,最難得他們可以踴躍提出大膽的建議,很積極、很主動,師生之間因此產生難得的互動。」
「對香港學生來說,到中國升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首先文化及生活學習較接近,容易適應,更重要是可以得到一個良好的習學環境,讓學生可以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學習理論與實用並重的專門學識,訓練靈活及客觀的思考方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處理的技巧。」
8. 陳世松教授 - 前白宮顧問、前美國俄勒崗大學院長及衛生部癌症署署長
-
內地大學醫學水平,緊貼國際視野
「以往我在美國俄勒崗大學,出任研究院院長及衛生部癌症署署長期間,很多研究生及醫生都是來自國內,他們的表演十分出色,參與很多重要的醫學研究, 不少更得到很大的學術成就,成為獨當一面的學者或醫生,令我開始對內地大學的醫學水平重新認識,而且,他們在國內求學期間,英語水平及醫學知識,早就奠下 穩固而紮實根的根基。」
「我的這些內地學生,現在有不少在內地大學任教,把從外國所學到的技術和知識,直接傳授給內地大學生,我知道內地很多大學教授,都曾經出學進修,所以我相信內地大學的醫學水平,正不斷提升,甚至比許多國家優勝。」
香港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 陳福霖教授

「香港學生往往認為持內地學位的畢業生所賺取的金錢不及香港;但事實上,這是一個不正確的概念。第一,我們不能把香港的薪酬和內地的薪酬比 較,我們還要考慮到兩地生活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注意中港兩地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國內地在未來的二、三十年,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反過來 看,香港很可能會慢慢地失去它的優勢,發展的空間愈來愈狹窄,影響到香港畢業生的謀生機會。」
「作為夜中學的校長,我十分鼓勵學生前往內地升學。隨著愈來愈多的港資及外資企業開拓中國市場,這些公司都需要熟悉中、港兩地情況的專才,作為公司的代表,港生恰恰可發揮這種優勢。」

學生出外留學,可以提高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及獲得更多人生經驗。在香港,他們有家人照顧,在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令他們缺乏照顧自己的能力,變成「港 孩」。到外地升學能讓他們有機會獨自面對及解決問題,從而變得成熟,除了在課堂獲得知識外,在生活上也能有所得著。
中港兩地無論於經濟、社交及各方面的聯繫非常緊密,而香港的就業市場有限,學生在未來的日子,需要到內地工作的機會相當高。在內地工作往往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所以學生到內地升學,可以提前做好準備,為自己的將來事業打好基礎。
他們會比其他地方升學的學生更能清楚瞭解國情以及內地的交際手腕,又能掌握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胞的溝通技巧。普 通話的能力當然也是重要的一環,學生經過生活上的實踐,學得流利的普通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大大提高。 我每年大概都會有三次到內地進行交流考察,曾經到過參觀清華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和武漢大學等高等學府,感覺內地的教育界非常進取。他們都樂於接受及嘗試新 事物,有些學府更設有「國際部」,無論對港澳臺台或者海外,他們都熱衷交流,積極與國際接軌。內地學生亦非常樸素和踏實,而且亦比香港學生更好學。
同學們要定下「一生一大學」的目標。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大學夢」,在不同的階段都有機會入讀大學,考試成績不如理想,也不要放棄,一定要積極向上,提升自己的經驗,讓自己定下一生必定要獲取大學學位這目標,終有一天能夠成功。


國內當然是一個很理想的升學地方,學生應該爭取每一個進修的機會。無論去到哪裡,都可以繼續追尋知識,流利的國語是他們的優勢。到內地工作或者出差是必然的趨勢,國內的年輕人非常進取,刻苦耐勞而且有目標,相信在內地進修過的學生都能被良好的氣氛感染而不斷進步。
如果你不嘗試就一定不會成功;如果你肯嘗試,就會有成功的機會。希望學生能夠有一顆勇於嘗試的心。即使遇到挫折,亦不可妄自菲薄。縱然稍稍落後也好,也不要輕言放棄,貫徹目標,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獲取知識,實踐「終身學習」,日後必有所作為。
成績較好的同學亦不應自負,因為態度和學識同樣重要,要做到知識、技能和態度三者並重,邁向成功。

「讀大學的目的是求知識、求上進;在這個大前提下,實無須拘泥於地理上的局限,所以內地升學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內地大學的學科選擇較多,如美術、舞蹈、電影等亦設有專門的大學。因此,香港學生到了內地,可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不同類形的大學。」


大約早於2005年,我已經鼓勵人們前往內地升學。當年並建議一位朋友的子女前往暨南大學修讀護理學,因我當時已 知道類似毅進這些課程,只是會讓學生蹉跎光陰,為何不讀一個大學學位,加強競爭力。如果新來港學生選擇將來回內地升學,他們在語文能力和適應力上都會有很 大的優勢。除省卻了適應文化差異的時間外,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可以更快投入學習,更有效率地獲取知識。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新來港的同學最重要認定自己的方向,時常提醒自己「?什?來到香港」。有些新來港的學生來自農 村,現在來到香港這個大城市,必須爭取每個讓自己進步的機會。面對著種種挑戰,一定要努力克服,不能再過著農村優哉游哉的生活,以改善生活為目標,將壓力 化為動力。
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就相等於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香港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無論你是什?背景,只要你有能力,就能獲 得別人的認同。假若學生沒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在香港也好,內地也好,都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所以不論是本地同學,還是新來港的同學,也應發憤圖強,不斷增 值自己。
引用溫家寶先生的說話「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中國人有著相當強的韌力,無論遇到什?困難,都能夠一一克服,即使 本地學位有限,未必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本地升讀大學,但「山不轉人轉」,中港兩地學歷互認造就了這個機會,而且國內重視發展,積極邁向全球化,「2+2交換 生計劃」更讓學生有到國外留學的機會。如果學生有機會回到內地升讀大學,努力不懈,不斷尋求知識,成功指日可待。
一眾社會賢達,亦鼓勵同學們前往內地升讀大學,足見這是一條不可多得的理想升學出路。把握機會,升讀心儀大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