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林超榮先生 (超人) - 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節目主持人
-
中國大學風氣好 文化氣息最誘人

「內地大學的學費及生活費很便宜,港澳台學生還有特別優待,不到四萬元已可修畢一個大學學位,的確是「超值」的升學選擇。近年內地政府不斷投放資源
在高等教育上,教育開支佔政府總體支出的比例越來越大。現在大家都說北上發展,早點在國內讀書,用四年大學生活去了解中國的文化、國情、民風,才能真真正
正體驗內地生活實況,將來在內地發展、工作也不容易踫壁。」
「我是唸中文出身,早在八十年代便曾到內地的大學作交流。當時儘管設施落後(熱天沒空調、冷天沒熱水),但那些內地大學生的勤奮努力和對國家的感情
卻令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們的求知慾比香港學生濃烈,做人處世也比較成熟。不少內地大學教授和講師都是國學大師,他們的學養和品格都令人深深敬佩。事隔二
十多年,我接觸的大學教授的水平也是有增無減,香港學生在這群良師的指導下,加上同學的感染和互動,相信四年後,除學識方面有所得益,個性也會更沉穩、成
熟。」
6. 李鵬飛先生 - 前港區人大代表、前自由黨主席
8. 陳世松教授 - 前白宮顧問、前美國俄勒崗大學院長及衛生部癌症署署長
-
內地大學醫學水平,緊貼國際視野

「以往我在美國俄勒崗大學,出任研究院院長及衛生部癌症署署長期間,很多研究生及醫生都是來自國內,他們的表演十分出色,參與很多重要的醫學研究,
不少更得到很大的學術成就,成為獨當一面的學者或醫生,令我開始對內地大學的醫學水平重新認識,而且,他們在國內求學期間,英語水平及醫學知識,早就奠下
穩固而紮實根的根基。」
「我的這些內地學生,現在有不少在內地大學任教,把從外國所學到的技術和知識,直接傳授給內地大學生,我知道內地很多大學教授,都曾經出學進修,所以我相信內地大學的醫學水平,正不斷提升,甚至比許多國家優勝。」
香港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 陳福霖教授

「現時不少港人還抱著歧視及懷疑的目光去看中國內地,其實內地在很多方面已超越了香港,只是香港人缺乏自知之明罷了。」
「香港學生往往認為持內地學位的畢業生所賺取的金錢不及香港;但事實上,這是一個不正確的概念。第一,我們不能把香港的薪酬和內地的薪酬比
較,我們還要考慮到兩地生活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注意中港兩地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國內地在未來的二、三十年,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反過來
看,香港很可能會慢慢地失去它的優勢,發展的空間愈來愈狹窄,影響到香港畢業生的謀生機會。」
「作為夜中學的校長,我十分鼓勵學生前往內地升學。隨著愈來愈多的港資及外資企業開拓中國市場,這些公司都需要熟悉中、港兩地情況的專才,作為公司的代表,港生恰恰可發揮這種優勢。」

現今資助大學的學額僅能滿足大概18%的中學畢業生,加上私立大學的學位亦不足一半。在新高中的學制下,中學畢業生對升讀大學的期望比以前更高,在大學學位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其實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能夠在本地升讀各類型大學。
學生出外留學,可以提高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及獲得更多人生經驗。在香港,他們有家人照顧,在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令他們缺乏照顧自己的能力,變成「港
孩」。到外地升學能讓他們有機會獨自面對及解決問題,從而變得成熟,除了在課堂獲得知識外,在生活上也能有所得著。
中港兩地無論於經濟、社交及各方面的聯繫非常緊密,而香港的就業市場有限,學生在未來的日子,需要到內地工作的機會相當高。在內地工作往往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所以學生到內地升學,可以提前做好準備,為自己的將來事業打好基礎。
他們會比其他地方升學的學生更能清楚瞭解國情以及內地的交際手腕,又能掌握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胞的溝通技巧。普
通話的能力當然也是重要的一環,學生經過生活上的實踐,學得流利的普通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大大提高。
我每年大概都會有三次到內地進行交流考察,曾經到過參觀清華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和武漢大學等高等學府,感覺內地的教育界非常進取。他們都樂於接受及嘗試新
事物,有些學府更設有「國際部」,無論對港澳臺台或者海外,他們都熱衷交流,積極與國際接軌。內地學生亦非常樸素和踏實,而且亦比香港學生更好學。
同學們要定下「一生一大學」的目標。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大學夢」,在不同的階段都有機會入讀大學,考試成績不如理想,也不要放棄,一定要積極向上,提升自己的經驗,讓自己定下一生必定要獲取大學學位這目標,終有一天能夠成功。

「青
年人若想在將來找一份較理想的工作,大學學位是缺不可少的。香港現時只餘下一些低技術、低工資的工種給中五或中七的畢業生。現今的升學途徑十分多元化,學
生可透過不同渠道繼續升學,於社會上仍能讀書真是一種福氣!要獲得大學學位,除了可考慮在本港升讀大學外,我們亦不妨考慮一下內地的大學。現時中國的經濟
正急速發展,某些大城市如上海、廣東等地,其發展形勢比香港還要好;學生如能及早適應內地文化,有助抓緊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此外,到內地升學也是一個建
立人際網絡的好機會;若我們有一個廣泛的人際網絡,將來建立自己的事業時,自然會事半功倍。」

無
論前往甚麼地方留學,最能夠鍛煉得到的,也就是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自理能力。現時很多學生只能在玩樂的時候放得開,但往往做正事的時候卻不專注投入,自我的
性格導致他們缺乏目標,而且獨立自理能力亦相對較低,相信出外留學,能夠讓他們在新的環境中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和態度,讓他們在獨立的生活中訓練自理能力,
從而改變他們的一生。
國內當然是一個很理想的升學地方,學生應該爭取每一個進修的機會。無論去到哪裡,都可以繼續追尋知識,流利的國語是他們的優勢。到內地工作或者出差是必然的趨勢,國內的年輕人非常進取,刻苦耐勞而且有目標,相信在內地進修過的學生都能被良好的氣氛感染而不斷進步。
如果你不嘗試就一定不會成功;如果你肯嘗試,就會有成功的機會。希望學生能夠有一顆勇於嘗試的心。即使遇到挫折,亦不可妄自菲薄。縱然稍稍落後也好,也不要輕言放棄,貫徹目標,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獲取知識,實踐「終身學習」,日後必有所作為。
成績較好的同學亦不應自負,因為態度和學識同樣重要,要做到知識、技能和態度三者並重,邁向成功。

「中港兩地在經濟、文化、生活上等的交往日趨頻繁,如年青人在內地讀書,可及早對中國社會的運作、商貿往來等規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對將來找工作有莫大的幫助。」
「讀大學的目的是求知識、求上進;在這個大前提下,實無須拘泥於地理上的局限,所以內地升學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內地大學的學科選擇較多,如美術、舞蹈、電影等亦設有專門的大學。因此,香港學生到了內地,可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不同類形的大學。」
香港職業先修學校議會主席、香港布廠商會朱石麟中學 韋綺群校長

「隨
著中國加入世貿,國際地位提升,經濟迅速發展。內地學歷獲香港承認後,更多本港學生考慮前往內地升學。在內地畢業的學生不但能取得大學學位,且能於四年內
建立強大的人際網絡,對將來發展有積極作用。內地有不少世界級的知名大學,亦有不少專科學院,學生可因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報考。透過四年的大學生活,同
學將能培養出自立、自主、自決的能力。」

學生們應發奮圖強以升讀本地大學為首要目標,如未能於本地升讀大學,選擇升讀內地大學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大約早於2005年,我已經鼓勵人們前往內地升學。當年並建議一位朋友的子女前往暨南大學修讀護理學,因我當時已
知道類似毅進這些課程,只是會讓學生蹉跎光陰,為何不讀一個大學學位,加強競爭力。如果新來港學生選擇將來回內地升學,他們在語文能力和適應力上都會有很
大的優勢。除省卻了適應文化差異的時間外,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可以更快投入學習,更有效率地獲取知識。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新來港的同學最重要認定自己的方向,時常提醒自己「?什?來到香港」。有些新來港的學生來自農
村,現在來到香港這個大城市,必須爭取每個讓自己進步的機會。面對著種種挑戰,一定要努力克服,不能再過著農村優哉游哉的生活,以改善生活為目標,將壓力
化為動力。
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就相等於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香港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無論你是什?背景,只要你有能力,就能獲
得別人的認同。假若學生沒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在香港也好,內地也好,都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所以不論是本地同學,還是新來港的同學,也應發憤圖強,不斷增
值自己。
引用溫家寶先生的說話「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中國人有著相當強的韌力,無論遇到什?困難,都能夠一一克服,即使
本地學位有限,未必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本地升讀大學,但「山不轉人轉」,中港兩地學歷互認造就了這個機會,而且國內重視發展,積極邁向全球化,「2+2交換
生計劃」更讓學生有到國外留學的機會。如果學生有機會回到內地升讀大學,努力不懈,不斷尋求知識,成功指日可待。
一眾社會賢達,亦鼓勵同學們前往內地升讀大學,足見這是一條不可多得的理想升學出路。把握機會,升讀心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