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建議跑手備戰馬拉松之餘,應作自我評估甚至接受心檢查,例如運動心電圖有助醫生了解跑手運動時對心的負擔及供血情況。
頭號健康
長跑死谷 猝死收場
2012年11月22日 ~~ 第1185期 香港《壹周刊》二○一三年渣打馬拉松將於明年二月二十四日開跑,參加者大都進入備戰狀態,日跑夜跑。的確,長跑有強身健體之效,毋庸置疑,但過猶不及,就算長跑老手一樣有可能傷心,兼帶來猝死風險,初哥就更加危上加危!
唔想傷心猝死,無必要停跑,只要聽從專家指引,適度練跑,做好心臟檢查,以及保持平常心,就年年參賽都無問題。
上屆渣打馬拉松共有三十八人不適送院,更釀成一死兩危殆,專家提醒,跑手切莫死頂完成賽事。
長跑強身健體之餘,仲可以令人保持青春,身高 166厘米,體重長期維持 56公斤左右的德勝,點睇都不似六十歲。「受當年上司的感染,我九六年開始練跑,假期、放工會約埋一齊跑步,愈跑愈多人參加,成班同事一齊玩,直情跑上癮。」
廿年長跑好手
長跑跑了廿幾年,德勝頗有心得,「我現時每星期跑六日,累積時間和跑程約六小時和六十公里左右,好輕鬆,到接近渣打全馬開跑時先再加強訓練。」德勝熱愛跑步,自問純粹挑戰自我和保持身體健康。
「恒常跑步絕對有利心臟及整體個人健康,若只是輕鬆練跑,適可而止,問題不大,但若果牽涉競賽,就要好小心,賽前必須做足訓練,以及接受檢查,以確保心血管健康狀況良好,否則未必適合參加長跑競賽。」心臟科專科醫生麥耀光指出:「研究發現,長期跑馬拉松的年長選手,即使表面健康、毫無病徵,逾半人士有心肌纖維化現象,反映長跑對心臟健康有長遠負面影響。」
麥醫生解釋:「這是由於長跑競賽期間,身體荷爾蒙例如腎上腺素分泌會暴升,引致心臟缺血,對心臟造成損傷,所以建議跑手比賽與比賽之間,應至少休息八星期,讓心臟有適度休息,修復損傷,否則會出現永久性纖維化。」
冠狀動脈電腦掃描可徹底檢驗心臟結構及心血管健康狀況,但收費高昂,約六至八千港元。
麥耀光醫生指出,心臟聽診可檢查心臟有無雜音,若有則必須作進一步檢查。
不死谷 不傷心
不過,麥醫生強調,恒常跑步絕對比零運動好,「只要抱着平常心參賽,了解自己能力,不死谷,就不會損害心臟。而新手參與長跑競賽,就更加需要充足訓練,一般而言,建議參加半馬及全馬賽事,分別至少訓練半年及一年。」
最重要一點是,必須在賽前甚至訓練前,接受心臟檢查。有鑑於近年長跑競賽中受傷及猝死個案上升,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建議,跑手應在賽前自我評估身體狀況,必要時作進一步檢查,該會會長麥耀光醫生指出:「以渣馬為例,參加人數不斷上升,出事個案亦同樣上升,我們年年提醒選手要做好身體檢查,可惜未見成效,所以今年特別提出簡單自我評估方法,等跑手了解自己是否屬高危個案。」
要做好賽前檢查的不只是新手,老手亦一樣,德勝由渣馬第一屆開始,參加無間斷,由當年十公里賽事,一直加碼至近年玩全馬!不過一做自我評估,八項已中了三項,膽固醇和血壓超標,現正接受藥物治療,另外一項,是有家族遺傳性心臟病風險。
賽前驗心
為明年渣打馬拉松好,為未來一連串長跑比賽又好,總之競賽前就應進行詳細身體檢查,先可跑得安心!根據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建議,跑手應先作自我評估,只要符合以下任何一項,就應該搵醫生徹底檢查。
電腦掃描發現德勝三條心血管有兩條收窄,其中一條更出現鈣化(箭嘴)。
進行運動時曾感到胸口痛
曾無故暈眩或差點暈眩
曾因運動引起呼吸困難或過度疲勞
曾於心臟聽診時發現有雜音
家族中曾有親人在 50歲前因心臟病而死亡,或家族中有人患遺傳性心臟病
曾患有心臟病、中風或周邊動脈阻塞
曾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及吸煙等冠心病高風險因素
屬 45歲以上男士及 55歲以上女士的冠心病高危人士
醫生會為跑手作基本心臟檢查,例如心臟聽診、血壓、脈搏檢查及靜態心電圖等,若有懷疑,就要因應年齡,作進一步檢查。
( A) 35歲以下,建議作心臟超聲波檢查。
( B) 35歲以上,則建議作運動心電圖或冠狀動脈電腦掃描造影。
遺傳性心臟病風險
「我弟弟五十六歲時因心臟病發猝死,但我無諗過自己會有問題,加上有恒常運動,以為自己心臟好健康。」德勝進一步接受冠狀動脈電腦掃描,卻證實事與願違。
麥耀光醫生分析:「德勝三條心臟血管中,有兩條分別收窄三及六成,其中一條有鈣化情況,由纖維化演變至鈣化,估計有五年以上歷史,就現時情況而言,德勝屬中度冠心病,雖然暫時無危險,但建議作定期檢查,練跑可繼續,但競賽則宜改跑半馬,減低猝死風險。」
不過麥醫生強調,只要有足夠休息,不強谷,跑步對健康絕對有益,以德勝的情況而言,有家族遺傳性心臟病風險,練跑多年,可能已將病情減輕。長跑訓練無捷徑,一定要有充足時間,若柴娃娃報了半馬或長馬,今時今日仍未練跑,專家建議不如放棄,出年先捲土重來,反而十公里賽事,只要由現在開始的起心肝,仍可於最少十星期內完成訓練。理大康復治療學系副教授楊世模指出:「渣馬限定十公里賽事於兩小時內完成,就算行都行得完,若賽前進行十至十二星期訓練,要跑畢全程應該毫無難度,甚至可爭取好成績。」楊教授指出,跑手應循序漸進,根據「+10」原則進行訓練,「開始時應以急步行為主,而跑程亦應慢慢增加,每星期的總跑程以 10%加幅逐步增加,其間亦必須有足夠休息,不建議新手日日練。」
半馬及全馬對跑手體能需求甚大,流汗令電解質流失,及肌肉過勞都會引致抽筋,因此,比賽中要適量補水。
理大楊世模教授(右二)提醒新手莫一開始練跑就搏命跑,無論跑程及跑速均應循序漸進。
練深肌
跑步是全身運動,練氣之餘,亦應強化肌肉,除有助增強耐力,亦為關節加強保護功效,避免傷患。理大楊世模教授建議,跑手每星期應進行以下肌肉訓練兩次。
針對:腹直肌
做法:雙腳屈曲成 90度,腹肌收縮,上身抬起。雙腳伸直,上身平躺,保持離地,腹肌保持收縮,做 15次,共 2組。
功效:保持跑步時軀幹微微傾前但保持挺直,強化此組肌肉有助提升表現。
針對:核心背肌
做法:以雙臂及雙腳支撐身體,保持挺直,維持 60秒,做 2次。
功效:保護脊椎
針對:腹側肌
做法:以前臂及單腳支撐身體,保持挺直,維持 60秒,左右兩邊為一組,共做 2組。
功效:協調跑步時身體的擺動,及穩定軀幹與支撐腿,保持正確跑姿。
10星期練跑課程
做好檢查就要積極備戰,半馬全馬跑手早應在半年前開始練跑,反而十公里新手就算現在先開始練跑亦未算遲。理大康復治療學系副教授楊世模就為零經驗新手,及已開始練跑且每星期累積跑程超過十五公里的跑手,設計了兩個訓練日程,每星期只須練跑兩日,總跑程增幅不多於 10%,只要循序漸進,一樣可以輕鬆完成賽事,甚至可爭取好成績!
話你知
當心臟無法負荷運動量,潛藏的心臟問題可引致猝死,而猝死原因按年齡歸納為兩類: 35歲以下,主要是先天性或結構性心臟病,例如心肌肥厚、冠狀動脈異常; 35歲以上,則九成以上因為冠心病。徵兆包括不尋常氣喘、頭暈、胸悶、心痛或極度疲倦。
根據美國一項跟進二十年的研究發現,每週跑步累積跑程少於五十公里,可減低猝死風險近兩成。
撰文:葉凱欣
攝影:吳超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