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瓜灣信興隆的缽仔糕,公認有點與別不同。
入口有米香,紅豆有咬口,吃落有彈性。
那是老闆麥華強的功勞,廿年前,他接了外父的棒,天天躲在工場,密密手做,天黑天光,日出日落,做到差點忘了年月。
「係呀!做缽仔糕好困身㗎!樣樣都要用人手,冇機器代替。」
麥華強直認,缽仔糕這回事,很難掌握。
即使計好分量,跟足步驟,只要水溫高一兩度,米粒多一點水分,效果就有不同。
任你機關算盡,還是不能完全控制。
他的人生,何嘗不是一樣。
曾經,有個鋪陳好的計劃,卻因際遇驟變,無法完成。
曾經,身邊有個最重要的夥伴,一齊打拼。
但當對方驀地要離開,任你如何努力,也阻止不了。
世事無常,望盡天涯路,人生,最終還不是只可以一個人,順着命運,孤身走下去。
一夫當關。承傳製糕手藝。
凌晨四點,土瓜灣馬頭圍道一片寧靜,惟獨信興隆開了半閘,工場內,一個男人忙碌地洗米磨米,準備做缽仔糕。他就是老闆麥華強,五十三歲,手臂粗壯,一頭白髮,雙眼帶點倦意,因他幾十年來,都在凌晨起床開工。 「做缽仔糕係咁㗎,好多工夫,咪要半夜返嚟囉!過年仲辛苦呀,兩三點返嚟都做唔切呀!」 花時間,因為是古老做法。放了兩年的舊米,自磨成米漿。舊米水分少,質感強,做出來的糕才煙韌,有米香。紅豆亦講究,用天津豆,大大粒,且下得多,洗米磨漿煮豆,搞足半天,樣樣是工夫。 「係㗎!咁有咩辦法呀!我個人係咁,唔識變通。以前個個都係咁話我,話我死板!話我硬崩崩!」
只是,第一盤糕出爐,麥華強望一眼,不住搖頭。 「呢盤糕唔得呀!糕身有啲削呀!下次要再少啲水,唉,開漿就係咁,好難㗎!計好晒都冇用,真係次次都唔同㗎!」他嘮叨地說。 他今天的目標是做兩千五百個,早上九點前起貨,主要是批發給港島區的「缽仔王」和葵涌的「回味無窮」,整個早上,沒有停手。 「冇辦法㗎啦!做批發係咁,貨量好大。我得一對手,點做呀!真係再多啲客都冇用,根本接唔到!我都想有人幫吓我呀!」他賭氣地說。 他忙得連鋪頭也沒餘暇打理,帶點亂,放滿雜物,連殘舊的家用組合櫃都有一個,似極一個夜冷店!但他實在沒時間理會,因在炎熱的工場內,單是做好缽仔糕已夠他煩了,他一個人,汗流滿臉,手腳不停,煮糖製漿。鋪外,天泛起藍光,好些街坊已急不及待等他的缽仔糕出爐。
一個古法缽仔糕的誕生
一家人。一個小小的夢想。
缽 仔糕紛紛出爐,麥華強將鐵閘打開,送貨的司機把一箱箱新鮮出爐的缽仔糕送走,交貨給分銷商。 麥華強忙碌了半天,但一切還不過是開始。他每天留幾百個缽仔糕在門市賣,還會包茶粿做西米糕紅豆糕,全日不停手。早上,街坊返工返學買餸,都愛來他的店, 買個熱辣辣的缽仔糕,邊行邊吃。客人來,他就在鋪前收錢賣糕,沒客人,他就去鋪後做其他糕點,一個人鋪前鋪後走來走去,有時才剛剛下水搓茶粿的皮,轉頭有 客來,他又要急忙放下手套賣糕,忙亂得難以專心。 「我習慣晒㗎啦!自己走位囉。不過唔到你唔習慣!日日咁做!係有時分咗心,啲茶粿即刻包得冇咁靚!」麥華強真慣了單打獨鬥,然而,街坊熟客都記得,從前這 家店,人來人往,並不止一個人在獨力支撐。
麥華強本來也不是製糕師傅,他只在菜欄工作,天天收工放工,搬搬抬抬, 生活平平淡淡,沒甚麼目標,沒甚麼計劃。直至,一次與朋友參加社區中心搞的行山活動,認識了一個女孩。女孩活潑好動,一下子就吸引了他。她也愛他夠老實, 不煙不酒,竟跟自己的爸爸有點相似。然後他倆真的開始約會,然後自然地相戀,結婚。 女孩叫林翠怡,是信興隆太子女。信興隆,由她爸爸林立峰所創,六十年前,在土瓜灣租一個小工場,推一輛手推車,就四處擺賣缽仔糕。生意很好,後來入鋪於銀 漢街,終可免卻日曬雨淋之苦。 林翠怡很是孝順,從小到大都在鋪內工作,陪伴老爸,從未在外打工。麥華強欣賞她的孝心,下午完成菜欄工作,會來檔口幫手,三個人就在鋪內做缽仔糕包茶粿, 雖然工作辛苦,但一家人在一起,日子總算過得稱心。 九十年代尾,林立峰八十多歲,做糕顯得有心無力,逼不得已要退下來,加上工廠北移,信興隆的生意少了一大截,於是想將信興隆賣掉。
捨與不捨
然而,他們仨都不捨得。 林翠怡最外向,為令信興隆能繼續「活下去」,她主動外出找生意,跟不同的檔口傾批發事宜,還孤注一擲,在報紙登廣告。後來,信興隆這名字真的多了人識,生意也開始回復起來。麥華強一直在背後支持老婆,外父退休,他就接棒,專注在工場內做缽仔糕。 「開頭以為好容易啫!點知一開個漿,就出事!一時落得太多熱水,個漿太熟,啲豆全部沉晒喺底。一時落得太少,個漿太生,啲豆呀,全部浮晒出嚟,又要重新做過呀!」麥華強憶起當年學做缽仔糕,仍覺苦不堪言。 可幸的,是信興隆的生意一天一天的上軌道。林翠怡也真有諗頭,傾了很多批發生意,做好的缽仔糕,放在一個膠箱內,內裏包滿發泡膠和白布,令缽仔糕經長途運輸,依然能保持微暖,吃落更有風味,這設計,贏盡口碑。
批 發生意多,他們也愈做愈落力,漸漸,他倆心中都有一個小小的目標——希望有一天,能租到一個大一點的鋪位,開在大街,多做一點街坊小生意,兩口子密密手 做,子女放學就來檔口,一家人聚在鋪內,收工後可一同回家。 後來,林翠怡真的懷孕了,還頂着肚子回來幫手。後來,三個子女真的陸續叩門,開支雖大,但兩夫婦卻更有目標地工作。後來,他們真的在馬頭圍道找到新鋪位, 地方夠大,位置開揚,可多做門市。後來,他們一家歡天喜地在鋪內生活,麥華強一早回來做缽仔糕,太太帶子女上學,之後回來幫手,子女放學,又會回鋪頭做功 課,甚至把家中的傢俬搬來,當正自己屋企,一天工作完畢,一家人就齊齊收工回家吃晚飯。 理想中的生活,真的一步步實現起來。
獨個兒。抓緊今天。繼續前行。
事情發展,一直順利。 直至,一年多前,噩耗驀然降臨。林翠怡證實患癌,需作切除手術。本以為動手術後,會有一絲希望,誰料病情急速轉壞,還來不及憧憬,癌症便在幾個月後復發,林翠怡轉眼間便無聲地淡出了世界。 太太離開,麥華強一時間不知所措,生活也彷彿失去了重心。早上,他不知應該回來做糕,還是先送女兒上學。晚上,不知應該留在鋪內洗米煮紅豆,還是回家陪子女做功課。很多事情要他解決。到很多事情都以為解決了,他卻發覺,原來還有更多的事情未解決。 像鋪頭的聯絡電話,至今還是太太的手提號碼,檔口卡片還印着她的名字。忙碌之中,他有時還會憶起太太,無意間,他還是會說起她。 「佢正一辛苦命嚟㗎,由細到大都係得個做字,日做夜做,做得咁辛苦,有時真係唔知為乜!」麥華強經常賭氣地,說起這句話。 辛苦工作,到底為乜?這實在是沒幾人能答到的問題。然而,縱沒答案,生活還是要繼續,工作還是要繼續。畢竟他最大的兒子謙仔今年才十七歲,還未工作,年紀最小的女兒盈盈才小學五年級,面前還有很多事情等着他處理。
放不放下
每天,麥華強都是埋首工作,半夜起床,回鋪做缽仔糕,準備送貨外出,彷彿只有在忙碌的工作中,才能穩住生活的重心。自從他獨力支撐着鋪頭,支撐着家庭,工夫也真的多了。 以往有太太幫忙,茶粿包得手勢圓熟,兩三下就搓得圓圓滑滑,他今天一個人,又要做門市,又要包茶粿西米糕,很多時候,做得不好。幸好街坊都包容,也不敢問他太多,只是暗地裏支持,繼續來幫襯。街坊熟客的支持,他心裏是知道的,只是不知如何報答。 只有選擇沒頭沒腦的做,只是,鎮日拼命工作,把他摧殘得緊要,人一下子也憔悴許多。還幸辛苦,總有回報。
每當下午 子女回來,店子就重現出活力和生氣。大兒子謙仔,正在唸毅進課程,像媽媽般開朗活潑,自母親離世後,不時回鋪頭幫老爸做缽仔糕。今年新年,更叫齊同學朋友 回來,齊齊幫老爸一把。十一歲的小女兒盈盈,放學後也逕自回鋪,一邊做功課,一邊替父親賣缽仔糕,打點一點庶務。 他倆兄妹,漸成信興隆的「生招牌」,深受街坊愛戴,麥華強看在眼裏,心中很是安慰。兒女的支持,對一個喪偶的男人來說,真的是最溫暖的援助,在快要失去鬥 志之時,抓到繼續下去的理由。 「以前我兩公婆成日都掛住個檔口,最重要係諗點可以做多啲生意。而家做幾多生意唔係最重要,最重要係賺夠錢養大啲仔女,呢個就係我而家最重要嘅目標!」麥 華強說。 明天,沒有人知道會發生甚麼事情。人,能夠做的,只是抓緊當下,順着命運向前行,那管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信興隆食品 地址:土瓜灣馬頭圍道182-186號F 電話:2356 1211 ####





磨米 用上放了兩年的舊米,自行磨米漿,不似坊間以粘米粉開水充數。磨米漿時,還要控制水分,以免米漿太薄,令缽仔糕變削。

量豆 半夜,把紅豆洗淨烚熟,不能太腍。紅豆來自天津,大大粒,有豆味,他逐碗用手放,碗碗都有近五十粒,口口都咬到紅豆。

煮糖 傳統缽仔糕,分黃白兩種。黃糖和白糖。他每朝都會用熱水煮潮式黃糖粉和一般的白砂糖,糖漿煮得夠溶,糖粉都化開了,不會太杰或太薄。白糖漿他還會加入椰漿,平添一份椰香。

製漿 最考功夫的一刻。要將糖漿米漿和熱水混成一體,水不能太熱,不然糕會死實,太冷又會令糕失去彈性,一切要視乎經驗。製漿後還要隔走泡沬和粉末,以令缽仔糕細滑。

蒸糕 信興隆的缽仔糕蒸得很夠火路,全部大火蒸夠個半鐘,以令缽仔糕夠透身,入口才會有彈性,有咬口,不會散修修。


卡片上仍印着太太的名字。

馬頭圍道的新鋪頭,比舊鋪大足一倍,只是今天真有點人去樓空的感覺。

他們一家把鋪頭當成自己屋企,放滿漫畫功課和電視機。

林翠怡的小設計,把缽仔糕放在膠箱內,包滿發泡膠和白布,可保溫八小時。

從前的車仔檔,到今天入了鋪,街坊們依然默默支持。

當年報章的報道高高懸在門前,相片中,有笑意盈盈的麥氏兩夫婦,知情者看來,總覺有點神傷。

麥華強不愛說話,只一味工作,彷彿愈是忙碌,時間過得愈快。

一雙兒女成長,已成麥華強今天最大的心願。子女回鋪,也是他一天最開心的時間。

盈盈性洛像媽媽,活潑開朗,每天放學回鋪,總愛纏着爸爸。

謙仔思想成熟,已立志要當警察,幫補家計。

一雙手,始終做得不多,很多時下午五時已沽清。

麥華強今天能做的,就是做好面前這兩個黃白缽仔糕。靠它支撐着一家人的生活。缽仔糕每個$4。

西米糕($4)清甜,且有花生、芝麻、綠豆、椰絲、紅豆等味道選擇,花款很多。

茶粿($4)分鹹甜兩種,皮夠煙韌,餡料夠多,通常下午出爐。

紅豆糕($4)有濃濃的紅豆香,不死實,很好吃。
一夫當關。承傳製糕手藝。
凌晨四點,土瓜灣馬頭圍道一片寧靜,惟獨信興隆開了半閘,工場內,一個男人忙碌地洗米磨米,準備做缽仔糕。他就是老闆麥華強,五十三歲,手臂粗壯,一頭白髮,雙眼帶點倦意,因他幾十年來,都在凌晨起床開工。 「做缽仔糕係咁㗎,好多工夫,咪要半夜返嚟囉!過年仲辛苦呀,兩三點返嚟都做唔切呀!」 花時間,因為是古老做法。放了兩年的舊米,自磨成米漿。舊米水分少,質感強,做出來的糕才煙韌,有米香。紅豆亦講究,用天津豆,大大粒,且下得多,洗米磨漿煮豆,搞足半天,樣樣是工夫。 「係㗎!咁有咩辦法呀!我個人係咁,唔識變通。以前個個都係咁話我,話我死板!話我硬崩崩!」
只是,第一盤糕出爐,麥華強望一眼,不住搖頭。 「呢盤糕唔得呀!糕身有啲削呀!下次要再少啲水,唉,開漿就係咁,好難㗎!計好晒都冇用,真係次次都唔同㗎!」他嘮叨地說。 他今天的目標是做兩千五百個,早上九點前起貨,主要是批發給港島區的「缽仔王」和葵涌的「回味無窮」,整個早上,沒有停手。 「冇辦法㗎啦!做批發係咁,貨量好大。我得一對手,點做呀!真係再多啲客都冇用,根本接唔到!我都想有人幫吓我呀!」他賭氣地說。 他忙得連鋪頭也沒餘暇打理,帶點亂,放滿雜物,連殘舊的家用組合櫃都有一個,似極一個夜冷店!但他實在沒時間理會,因在炎熱的工場內,單是做好缽仔糕已夠他煩了,他一個人,汗流滿臉,手腳不停,煮糖製漿。鋪外,天泛起藍光,好些街坊已急不及待等他的缽仔糕出爐。
一個古法缽仔糕的誕生
一家人。一個小小的夢想。
缽 仔糕紛紛出爐,麥華強將鐵閘打開,送貨的司機把一箱箱新鮮出爐的缽仔糕送走,交貨給分銷商。 麥華強忙碌了半天,但一切還不過是開始。他每天留幾百個缽仔糕在門市賣,還會包茶粿做西米糕紅豆糕,全日不停手。早上,街坊返工返學買餸,都愛來他的店, 買個熱辣辣的缽仔糕,邊行邊吃。客人來,他就在鋪前收錢賣糕,沒客人,他就去鋪後做其他糕點,一個人鋪前鋪後走來走去,有時才剛剛下水搓茶粿的皮,轉頭有 客來,他又要急忙放下手套賣糕,忙亂得難以專心。 「我習慣晒㗎啦!自己走位囉。不過唔到你唔習慣!日日咁做!係有時分咗心,啲茶粿即刻包得冇咁靚!」麥華強真慣了單打獨鬥,然而,街坊熟客都記得,從前這 家店,人來人往,並不止一個人在獨力支撐。
麥華強本來也不是製糕師傅,他只在菜欄工作,天天收工放工,搬搬抬抬, 生活平平淡淡,沒甚麼目標,沒甚麼計劃。直至,一次與朋友參加社區中心搞的行山活動,認識了一個女孩。女孩活潑好動,一下子就吸引了他。她也愛他夠老實, 不煙不酒,竟跟自己的爸爸有點相似。然後他倆真的開始約會,然後自然地相戀,結婚。 女孩叫林翠怡,是信興隆太子女。信興隆,由她爸爸林立峰所創,六十年前,在土瓜灣租一個小工場,推一輛手推車,就四處擺賣缽仔糕。生意很好,後來入鋪於銀 漢街,終可免卻日曬雨淋之苦。 林翠怡很是孝順,從小到大都在鋪內工作,陪伴老爸,從未在外打工。麥華強欣賞她的孝心,下午完成菜欄工作,會來檔口幫手,三個人就在鋪內做缽仔糕包茶粿, 雖然工作辛苦,但一家人在一起,日子總算過得稱心。 九十年代尾,林立峰八十多歲,做糕顯得有心無力,逼不得已要退下來,加上工廠北移,信興隆的生意少了一大截,於是想將信興隆賣掉。
捨與不捨
然而,他們仨都不捨得。 林翠怡最外向,為令信興隆能繼續「活下去」,她主動外出找生意,跟不同的檔口傾批發事宜,還孤注一擲,在報紙登廣告。後來,信興隆這名字真的多了人識,生意也開始回復起來。麥華強一直在背後支持老婆,外父退休,他就接棒,專注在工場內做缽仔糕。 「開頭以為好容易啫!點知一開個漿,就出事!一時落得太多熱水,個漿太熟,啲豆全部沉晒喺底。一時落得太少,個漿太生,啲豆呀,全部浮晒出嚟,又要重新做過呀!」麥華強憶起當年學做缽仔糕,仍覺苦不堪言。 可幸的,是信興隆的生意一天一天的上軌道。林翠怡也真有諗頭,傾了很多批發生意,做好的缽仔糕,放在一個膠箱內,內裏包滿發泡膠和白布,令缽仔糕經長途運輸,依然能保持微暖,吃落更有風味,這設計,贏盡口碑。
批 發生意多,他們也愈做愈落力,漸漸,他倆心中都有一個小小的目標——希望有一天,能租到一個大一點的鋪位,開在大街,多做一點街坊小生意,兩口子密密手 做,子女放學就來檔口,一家人聚在鋪內,收工後可一同回家。 後來,林翠怡真的懷孕了,還頂着肚子回來幫手。後來,三個子女真的陸續叩門,開支雖大,但兩夫婦卻更有目標地工作。後來,他們真的在馬頭圍道找到新鋪位, 地方夠大,位置開揚,可多做門市。後來,他們一家歡天喜地在鋪內生活,麥華強一早回來做缽仔糕,太太帶子女上學,之後回來幫手,子女放學,又會回鋪頭做功 課,甚至把家中的傢俬搬來,當正自己屋企,一天工作完畢,一家人就齊齊收工回家吃晚飯。 理想中的生活,真的一步步實現起來。
獨個兒。抓緊今天。繼續前行。
事情發展,一直順利。 直至,一年多前,噩耗驀然降臨。林翠怡證實患癌,需作切除手術。本以為動手術後,會有一絲希望,誰料病情急速轉壞,還來不及憧憬,癌症便在幾個月後復發,林翠怡轉眼間便無聲地淡出了世界。 太太離開,麥華強一時間不知所措,生活也彷彿失去了重心。早上,他不知應該回來做糕,還是先送女兒上學。晚上,不知應該留在鋪內洗米煮紅豆,還是回家陪子女做功課。很多事情要他解決。到很多事情都以為解決了,他卻發覺,原來還有更多的事情未解決。 像鋪頭的聯絡電話,至今還是太太的手提號碼,檔口卡片還印着她的名字。忙碌之中,他有時還會憶起太太,無意間,他還是會說起她。 「佢正一辛苦命嚟㗎,由細到大都係得個做字,日做夜做,做得咁辛苦,有時真係唔知為乜!」麥華強經常賭氣地,說起這句話。 辛苦工作,到底為乜?這實在是沒幾人能答到的問題。然而,縱沒答案,生活還是要繼續,工作還是要繼續。畢竟他最大的兒子謙仔今年才十七歲,還未工作,年紀最小的女兒盈盈才小學五年級,面前還有很多事情等着他處理。
放不放下
每天,麥華強都是埋首工作,半夜起床,回鋪做缽仔糕,準備送貨外出,彷彿只有在忙碌的工作中,才能穩住生活的重心。自從他獨力支撐着鋪頭,支撐着家庭,工夫也真的多了。 以往有太太幫忙,茶粿包得手勢圓熟,兩三下就搓得圓圓滑滑,他今天一個人,又要做門市,又要包茶粿西米糕,很多時候,做得不好。幸好街坊都包容,也不敢問他太多,只是暗地裏支持,繼續來幫襯。街坊熟客的支持,他心裏是知道的,只是不知如何報答。 只有選擇沒頭沒腦的做,只是,鎮日拼命工作,把他摧殘得緊要,人一下子也憔悴許多。還幸辛苦,總有回報。
每當下午 子女回來,店子就重現出活力和生氣。大兒子謙仔,正在唸毅進課程,像媽媽般開朗活潑,自母親離世後,不時回鋪頭幫老爸做缽仔糕。今年新年,更叫齊同學朋友 回來,齊齊幫老爸一把。十一歲的小女兒盈盈,放學後也逕自回鋪,一邊做功課,一邊替父親賣缽仔糕,打點一點庶務。 他倆兄妹,漸成信興隆的「生招牌」,深受街坊愛戴,麥華強看在眼裏,心中很是安慰。兒女的支持,對一個喪偶的男人來說,真的是最溫暖的援助,在快要失去鬥 志之時,抓到繼續下去的理由。 「以前我兩公婆成日都掛住個檔口,最重要係諗點可以做多啲生意。而家做幾多生意唔係最重要,最重要係賺夠錢養大啲仔女,呢個就係我而家最重要嘅目標!」麥 華強說。 明天,沒有人知道會發生甚麼事情。人,能夠做的,只是抓緊當下,順着命運向前行,那管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信興隆食品 地址:土瓜灣馬頭圍道182-186號F 電話:2356 1211 ####





磨米 用上放了兩年的舊米,自行磨米漿,不似坊間以粘米粉開水充數。磨米漿時,還要控制水分,以免米漿太薄,令缽仔糕變削。

量豆 半夜,把紅豆洗淨烚熟,不能太腍。紅豆來自天津,大大粒,有豆味,他逐碗用手放,碗碗都有近五十粒,口口都咬到紅豆。

煮糖 傳統缽仔糕,分黃白兩種。黃糖和白糖。他每朝都會用熱水煮潮式黃糖粉和一般的白砂糖,糖漿煮得夠溶,糖粉都化開了,不會太杰或太薄。白糖漿他還會加入椰漿,平添一份椰香。

製漿 最考功夫的一刻。要將糖漿米漿和熱水混成一體,水不能太熱,不然糕會死實,太冷又會令糕失去彈性,一切要視乎經驗。製漿後還要隔走泡沬和粉末,以令缽仔糕細滑。

蒸糕 信興隆的缽仔糕蒸得很夠火路,全部大火蒸夠個半鐘,以令缽仔糕夠透身,入口才會有彈性,有咬口,不會散修修。


卡片上仍印着太太的名字。

馬頭圍道的新鋪頭,比舊鋪大足一倍,只是今天真有點人去樓空的感覺。

他們一家把鋪頭當成自己屋企,放滿漫畫功課和電視機。

林翠怡的小設計,把缽仔糕放在膠箱內,包滿發泡膠和白布,可保溫八小時。

從前的車仔檔,到今天入了鋪,街坊們依然默默支持。

當年報章的報道高高懸在門前,相片中,有笑意盈盈的麥氏兩夫婦,知情者看來,總覺有點神傷。

麥華強不愛說話,只一味工作,彷彿愈是忙碌,時間過得愈快。

一雙兒女成長,已成麥華強今天最大的心願。子女回鋪,也是他一天最開心的時間。

盈盈性洛像媽媽,活潑開朗,每天放學回鋪,總愛纏着爸爸。

謙仔思想成熟,已立志要當警察,幫補家計。

一雙手,始終做得不多,很多時下午五時已沽清。

麥華強今天能做的,就是做好面前這兩個黃白缽仔糕。靠它支撐着一家人的生活。缽仔糕每個$4。

西米糕($4)清甜,且有花生、芝麻、綠豆、椰絲、紅豆等味道選擇,花款很多。

茶粿($4)分鹹甜兩種,皮夠煙韌,餡料夠多,通常下午出爐。

紅豆糕($4)有濃濃的紅豆香,不死實,很好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