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是繼癌症和心臟病的香港第三大殺手,每年有超過二萬人因中風入院,而且當中有部分為四十五歲以下,確有年輕化趨勢。
其實,絕大部分中風病人都曾經歷小中風,但因徵狀輕微,例如單邊身無力、麻痺或口齒不清,而且多數只維持兩至十五分鐘便會自行康復,好多病人不自覺,因此
稱為沉默中風。醫生警告小中風會隨時爆發,病人通常會於三個月內出現真正中風,想避過劫數,有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等高危中風人士,最好及早揪出小中
風,然後透過藥物或其他治療減低中風機會。
中咗風都唔知
張太 64歲 家庭主婦,患有心房纖顫,去年經歷一次小中風,發現後及早食藥預防復發。 直至訪問當日,張太仍對自己曾經歷小中風的事實半信半疑,「去年某日與老公和女兒飲茶,邊食邊傾偈,突然發現望向左邊,什麼都看不到,但望右邊又完全正 常,好擔心,於是即時去附近的瑪嘉烈醫院急症室求診,等了一小時先見到醫生,但視力已逐漸恢復,醫生認為我問題不大,沒有建議我做任何檢查便着我離開。 「不過一直睇開的私家心臟科和腦科醫生都認為是小中風,估計有小血塊突然塞住眼球血管影響視力,幸好血塊最後通過血管,因此自行康復,否則有可能永遠失 明。」 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指出,電腦掃描已說明一切,「張太腦部有幾處小中風痕跡,症狀維持好短時間,因此難以察覺;事實上,張太第一次小中風後,自覺口齒不 伶俐,行動不夠靈活,記性亦比之前差,全部屬小中風徵狀。」小中風後如不接受治療,港大腦內科教授張德輝警告:「其中一成五病人會於三個月內中風,兩至四 週內中風比率更高達三成。此外,小中風病人認知功能退化比較快,較易患上腦退化症。」
心腦相依
黃品立醫生認為,張太 個案是典型香港人的寫照,「張太的總膽固醇達7.2mmol/L(正常應低於5.2 mmol/L);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膽固醇比正常超出兩倍;三酸甘油脂更超標三倍;加上血壓(上壓)最高颷到200mmHg;三條心臟主動脈亦塞了五至六 成,即已患上冠心病;唯一慶幸是沒有糖尿病。」 張太這類「兩高」兼冠心病患者,中風風險非常高,黃品立指出:「高血壓和膽固醇會令血管硬化和收窄;血壓高亦會谷大心臟,心肌因而受損,功能變差,一旦心 臟不勝負荷,便會出現抽筋,亦即是心房纖顫。當心臟血流不順暢,便有機會凝成小血塊,心房纖顫時,小血塊便會彈上腦,塞住腦血管而形成中風。」三高(即高 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病人屬中風高危組別,「有其中兩高,十年內中風機會大幅提升兩至三成。」
揪出小中風
小中風徵狀通常「來去匆匆」,可於十數分鐘內消失,不過這亦是中風的先兆。 口齒不清:說不出普通物件或親人的名字 單邊歪嘴:單邊臉做不出表情,例如只能半邊嘴微笑。 單邊無力:半邊身體無力或麻痺 失去平衡:步履蹣跚、頭暈眼花、失去平衡力 突然失明:部分會雙目失明,見到重影,或失去部分視力,又或者是其中一隻眼失去部分視力。 出現以上任何一種徵狀,就算自行復元,都應該諮詢醫生,再接受檢查以確定是否曾經有小中風。 資料提供: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教授梁慧康
小血塊從何來?
阻塞血管的小血塊不一定於腦部形成,頸和心臟動脈的小血塊都有機會飄浮上腦塞住血管,形成中風。
食藥預防
要 避免中風,只能靠飲食和藥物降低三高水平,再配合減肥先可治本。○六年開始,張太食齊降血壓、降膽固醇和調節心律藥物,還要食薄血藥,阻止血液凝成小血 塊,從而減低中風機會。起初張太服食能抑制血小板的阿士匹靈和氯格雷,不過三年前驗血,醫生發現她的血液愈來愈黏稠,於是幫她轉服功效較佳的華法林,但服 藥期間要戒口以免影響藥效。自從去年張太小中風,張太轉食新一代藥物達比加群酯,進一步減少再中風機會,黃品立醫生指出:「近期張太再接受腦部電腦掃描, 顯示情況無再惡化,算是暫時穩住了病情。」
裝支架防中風
Justin 70歲 曾任職資訊科技公司CEO,退休後經歷數次大小中風,導致右邊身無力,去年植入腦血管支架預防復發。 自從一年半前,Justin第一次出現中風,之後三個月,中風便接二連三復發,他的太太憶述:「第一次中風是一○年十一月,當時我和老公正在吃晚飯,覺得 他突然變得糊塗,不時手震,夾件豬扒都夾不穩,之後說沒有胃口,想休息,後來他覺頭暈,於是送他入醫院。做完檢查,醫生發現他半邊嘴歪了,右手舉不起,確 診是中風,須立即注射溶栓劑通血管,並留醫十日。」
早有先兆
Justin回想,中風前已有先兆,「曾經有一、兩次感 到好頭暈,不太精神,但好快康復,因此無特別留意,醫生認為這些都是小中風徵狀。」出院後三個月,Justin雖然聽話食齊薄血、降血壓、降膽固醇和降血 糖藥物,但仍出現兩次小中風,「突然有輕微口齒不清,通常十分鐘後就自行康復,醫生見食藥無法控制病情,於是將我轉介到中文大學醫學院參加中風治療研 究。」 跟張太情況不同,Justin中風成因與心臟無關,元兇是三高導致腦血管內壁有粥樣斑塊而收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教授梁慧康指出:「透過血 管造影檢查,發現Justin腦內其中一條血管比正常狹窄超過八成,單靠食藥難以預防復發,因此建議他於腦部安裝支架擴闊血管。」 手術過程類似心臟「通波仔」,同樣於大腿內側的動脈插入導管,到達腦血管狹窄位置並裝上支架,不過腦血管比心臟血管幼細得多,手術難度好高,亦有風險,中 大過去八年做了九十五宗手術,其中四人於手術後或中途嚴重中風而死亡。
薄血藥併一併
非做不可
手 術有風險,不過Justin認為非做不可,「過了手術那關,可大大減低復發機會,值得做。去年二月,決心接受手術,只須局部麻醉,其間完全清醒,做完可於 兩日後出院。直至目前,中風無再復發,可以同老婆四圍去旅行。」 至於腦血管為何狹窄,梁慧康認為後天飲食和生活習慣是關鍵。溯源追本,Justin的三高全因食出禍,「我喜歡食好嘢,最鍾意燒肉;一盒瑞士朱古力,亦可 以一次過食十幾粒!」現在三餐清淡,早餐食麥皮,午餐和晚餐只能食少少豬肉,Justin呻道:「最大犧牲,是戒掉食了二十幾年的雪茄,仲要將所有珍藏送 給朋友!」
中風篩檢
曾患小中風,便應做足檢查分析病因,從而對症下藥;不過檢查眾多,最好先諮詢腦神經科或心臟科醫生。 腦部磁力共振 解像度高,可於中風三小時之後偵測到病人的中風位置,但費用昂貴。 費用:$4,500至$5,200 腦部電腦掃描 可清楚分辨病人是否出血性中風(即腦出血),不過解像度較低,難以分辨病人的中風位置。 費用:$2,000至$3,000 頸動脈超聲波 判斷病人是否因為頸動脈狹窄而引致中風 費用:約$2,800 心臟超聲波 檢查病人心肌活動、心臟結構和功能,從而判斷中風元兇是否源於心臟。 費用:約$2,300 24小時心電圖 須佩戴儀器,記錄24小時心跳速率與節律,揪出是否有心律不正而提升中風機會。 費用:約$2,000 注:費用參考私家醫院
治療新動向
並非每間政府醫院都有完善中風急救服務,一旦經歷大小中風,最緊要識得搵醫院就醫。 小中風中心 張太個案,反映小中風後自行復元,就算去到政府醫院急症室都沒有進一步治療。針對這類個案,威爾斯親王醫院已成立了「中風先兆中心」,病人可於48小時內會見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接受合適檢查,以判斷食藥還是接受其他治療。 24小時溶栓治療 於中風後三小時內注射溶栓劑溶解血塊,治療成效高。不過,現在只有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和伊利沙伯醫院提供24小時溶栓治療,如果深夜中風,最好揀以上三間醫院;私家醫生則任何時間都提供溶栓治療。
醒你
中風分出血性和缺血性,前者由於腦血管破裂引致腦出血;後者則由於血管阻塞導致腦梗塞。缺血性中風佔八成,其餘兩成為出血性中風。
薄血藥華法林非常受飲食影響,中國人常吃的蒜頭、薑、銀杏、木瓜、杞子、當歸、銀菊、丹參都可加強藥效;人參和綠茶則會降低藥效,因此病人須經常驗血以調校劑量。
55歲以上、家族有中風病歷、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膽固醇和肥胖都屬中風高危組。其中高危因素:「三高」和吸煙,更可將中風風險大幅提升三成。 ####

小中風雖可自行復元,但爆過一次後,大型中風猶如活火山,隨時大爆發。

為了預防中風,張太先後食過四款薄血藥,其中一款須戒飲茶和咖啡,但自從轉食新一代薄血藥,就毋須戒口。

黃品立醫生指出,因心房纖顫而引發的中風,由於中風範圍比較大,所以影響比一般中風嚴重得多。



經歷多次大小中風,Justin每日從家散步到海邊,大病一場加上飲食轉為清淡,體重由高峰期195磅,跌至176磅。

腦血管非常幼細,支架直徑可細至3毫米。


電腦掃描(圖)能清楚顯示出血性中風;磁力共振則能準確反映缺血性中風位置,各有所長,應根據醫生建議接受檢查。

中大梁慧康教授指出,病人於裝置支架手術中只須局部麻醉。

中風前,Justin最愛零食,現在只能遠觀,或偶然食塊梳打餅醫肚。

植入支架前,病人腦血管狹窄到幾乎看不見血流;手術後,腦血管立即擴闊暢通。
中咗風都唔知
張太 64歲 家庭主婦,患有心房纖顫,去年經歷一次小中風,發現後及早食藥預防復發。 直至訪問當日,張太仍對自己曾經歷小中風的事實半信半疑,「去年某日與老公和女兒飲茶,邊食邊傾偈,突然發現望向左邊,什麼都看不到,但望右邊又完全正 常,好擔心,於是即時去附近的瑪嘉烈醫院急症室求診,等了一小時先見到醫生,但視力已逐漸恢復,醫生認為我問題不大,沒有建議我做任何檢查便着我離開。 「不過一直睇開的私家心臟科和腦科醫生都認為是小中風,估計有小血塊突然塞住眼球血管影響視力,幸好血塊最後通過血管,因此自行康復,否則有可能永遠失 明。」 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指出,電腦掃描已說明一切,「張太腦部有幾處小中風痕跡,症狀維持好短時間,因此難以察覺;事實上,張太第一次小中風後,自覺口齒不 伶俐,行動不夠靈活,記性亦比之前差,全部屬小中風徵狀。」小中風後如不接受治療,港大腦內科教授張德輝警告:「其中一成五病人會於三個月內中風,兩至四 週內中風比率更高達三成。此外,小中風病人認知功能退化比較快,較易患上腦退化症。」
心腦相依
黃品立醫生認為,張太 個案是典型香港人的寫照,「張太的總膽固醇達7.2mmol/L(正常應低於5.2 mmol/L);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膽固醇比正常超出兩倍;三酸甘油脂更超標三倍;加上血壓(上壓)最高颷到200mmHg;三條心臟主動脈亦塞了五至六 成,即已患上冠心病;唯一慶幸是沒有糖尿病。」 張太這類「兩高」兼冠心病患者,中風風險非常高,黃品立指出:「高血壓和膽固醇會令血管硬化和收窄;血壓高亦會谷大心臟,心肌因而受損,功能變差,一旦心 臟不勝負荷,便會出現抽筋,亦即是心房纖顫。當心臟血流不順暢,便有機會凝成小血塊,心房纖顫時,小血塊便會彈上腦,塞住腦血管而形成中風。」三高(即高 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病人屬中風高危組別,「有其中兩高,十年內中風機會大幅提升兩至三成。」
揪出小中風
小中風徵狀通常「來去匆匆」,可於十數分鐘內消失,不過這亦是中風的先兆。 口齒不清:說不出普通物件或親人的名字 單邊歪嘴:單邊臉做不出表情,例如只能半邊嘴微笑。 單邊無力:半邊身體無力或麻痺 失去平衡:步履蹣跚、頭暈眼花、失去平衡力 突然失明:部分會雙目失明,見到重影,或失去部分視力,又或者是其中一隻眼失去部分視力。 出現以上任何一種徵狀,就算自行復元,都應該諮詢醫生,再接受檢查以確定是否曾經有小中風。 資料提供: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教授梁慧康
小血塊從何來?
阻塞血管的小血塊不一定於腦部形成,頸和心臟動脈的小血塊都有機會飄浮上腦塞住血管,形成中風。
食藥預防
要 避免中風,只能靠飲食和藥物降低三高水平,再配合減肥先可治本。○六年開始,張太食齊降血壓、降膽固醇和調節心律藥物,還要食薄血藥,阻止血液凝成小血 塊,從而減低中風機會。起初張太服食能抑制血小板的阿士匹靈和氯格雷,不過三年前驗血,醫生發現她的血液愈來愈黏稠,於是幫她轉服功效較佳的華法林,但服 藥期間要戒口以免影響藥效。自從去年張太小中風,張太轉食新一代藥物達比加群酯,進一步減少再中風機會,黃品立醫生指出:「近期張太再接受腦部電腦掃描, 顯示情況無再惡化,算是暫時穩住了病情。」
裝支架防中風
Justin 70歲 曾任職資訊科技公司CEO,退休後經歷數次大小中風,導致右邊身無力,去年植入腦血管支架預防復發。 自從一年半前,Justin第一次出現中風,之後三個月,中風便接二連三復發,他的太太憶述:「第一次中風是一○年十一月,當時我和老公正在吃晚飯,覺得 他突然變得糊塗,不時手震,夾件豬扒都夾不穩,之後說沒有胃口,想休息,後來他覺頭暈,於是送他入醫院。做完檢查,醫生發現他半邊嘴歪了,右手舉不起,確 診是中風,須立即注射溶栓劑通血管,並留醫十日。」
早有先兆
Justin回想,中風前已有先兆,「曾經有一、兩次感 到好頭暈,不太精神,但好快康復,因此無特別留意,醫生認為這些都是小中風徵狀。」出院後三個月,Justin雖然聽話食齊薄血、降血壓、降膽固醇和降血 糖藥物,但仍出現兩次小中風,「突然有輕微口齒不清,通常十分鐘後就自行康復,醫生見食藥無法控制病情,於是將我轉介到中文大學醫學院參加中風治療研 究。」 跟張太情況不同,Justin中風成因與心臟無關,元兇是三高導致腦血管內壁有粥樣斑塊而收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教授梁慧康指出:「透過血 管造影檢查,發現Justin腦內其中一條血管比正常狹窄超過八成,單靠食藥難以預防復發,因此建議他於腦部安裝支架擴闊血管。」 手術過程類似心臟「通波仔」,同樣於大腿內側的動脈插入導管,到達腦血管狹窄位置並裝上支架,不過腦血管比心臟血管幼細得多,手術難度好高,亦有風險,中 大過去八年做了九十五宗手術,其中四人於手術後或中途嚴重中風而死亡。
薄血藥併一併
非做不可
手 術有風險,不過Justin認為非做不可,「過了手術那關,可大大減低復發機會,值得做。去年二月,決心接受手術,只須局部麻醉,其間完全清醒,做完可於 兩日後出院。直至目前,中風無再復發,可以同老婆四圍去旅行。」 至於腦血管為何狹窄,梁慧康認為後天飲食和生活習慣是關鍵。溯源追本,Justin的三高全因食出禍,「我喜歡食好嘢,最鍾意燒肉;一盒瑞士朱古力,亦可 以一次過食十幾粒!」現在三餐清淡,早餐食麥皮,午餐和晚餐只能食少少豬肉,Justin呻道:「最大犧牲,是戒掉食了二十幾年的雪茄,仲要將所有珍藏送 給朋友!」
中風篩檢
曾患小中風,便應做足檢查分析病因,從而對症下藥;不過檢查眾多,最好先諮詢腦神經科或心臟科醫生。 腦部磁力共振 解像度高,可於中風三小時之後偵測到病人的中風位置,但費用昂貴。 費用:$4,500至$5,200 腦部電腦掃描 可清楚分辨病人是否出血性中風(即腦出血),不過解像度較低,難以分辨病人的中風位置。 費用:$2,000至$3,000 頸動脈超聲波 判斷病人是否因為頸動脈狹窄而引致中風 費用:約$2,800 心臟超聲波 檢查病人心肌活動、心臟結構和功能,從而判斷中風元兇是否源於心臟。 費用:約$2,300 24小時心電圖 須佩戴儀器,記錄24小時心跳速率與節律,揪出是否有心律不正而提升中風機會。 費用:約$2,000 注:費用參考私家醫院
治療新動向
並非每間政府醫院都有完善中風急救服務,一旦經歷大小中風,最緊要識得搵醫院就醫。 小中風中心 張太個案,反映小中風後自行復元,就算去到政府醫院急症室都沒有進一步治療。針對這類個案,威爾斯親王醫院已成立了「中風先兆中心」,病人可於48小時內會見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接受合適檢查,以判斷食藥還是接受其他治療。 24小時溶栓治療 於中風後三小時內注射溶栓劑溶解血塊,治療成效高。不過,現在只有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和伊利沙伯醫院提供24小時溶栓治療,如果深夜中風,最好揀以上三間醫院;私家醫生則任何時間都提供溶栓治療。
醒你
中風分出血性和缺血性,前者由於腦血管破裂引致腦出血;後者則由於血管阻塞導致腦梗塞。缺血性中風佔八成,其餘兩成為出血性中風。
薄血藥華法林非常受飲食影響,中國人常吃的蒜頭、薑、銀杏、木瓜、杞子、當歸、銀菊、丹參都可加強藥效;人參和綠茶則會降低藥效,因此病人須經常驗血以調校劑量。
55歲以上、家族有中風病歷、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膽固醇和肥胖都屬中風高危組。其中高危因素:「三高」和吸煙,更可將中風風險大幅提升三成。 ####

小中風雖可自行復元,但爆過一次後,大型中風猶如活火山,隨時大爆發。

為了預防中風,張太先後食過四款薄血藥,其中一款須戒飲茶和咖啡,但自從轉食新一代薄血藥,就毋須戒口。

黃品立醫生指出,因心房纖顫而引發的中風,由於中風範圍比較大,所以影響比一般中風嚴重得多。



經歷多次大小中風,Justin每日從家散步到海邊,大病一場加上飲食轉為清淡,體重由高峰期195磅,跌至176磅。

腦血管非常幼細,支架直徑可細至3毫米。


電腦掃描(圖)能清楚顯示出血性中風;磁力共振則能準確反映缺血性中風位置,各有所長,應根據醫生建議接受檢查。

中大梁慧康教授指出,病人於裝置支架手術中只須局部麻醉。

中風前,Justin最愛零食,現在只能遠觀,或偶然食塊梳打餅醫肚。

植入支架前,病人腦血管狹窄到幾乎看不見血流;手術後,腦血管立即擴闊暢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