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的奇蹟崛起和謙卑的態度,則是結合成另一種溫暖。相對於他將一切歸於信仰的謙卑,他過去長期被忽略的事實,和他球場上不可思議的能力,更讓所有觀眾(不只是台灣)都擁有了恢復動力的能量,對未來開始有了充足的企盼。
不 過,即使陽光如林書豪,在幾乎沒有任何負面情緒的態度裡,他在二○○九年ESPN專訪時,還是忍不住講了一些關於成長過程所遭遇的種族歧視,像是被稱為 「糖醋排骨」、「餛飩麵」和後來ESPN的「Chink」這類的稱呼。林書豪直說這是「種族笑柄」(racial jokes),是「種族汙辱」(racial slurs)。這大概是最有情緒的一次吧,即使口氣是平淡的!
不曉得他們是如何面對林書豪口中的「種族歧視」?
移民到歐美社會的華人青少年,幾乎不可避免會遇到這個問題。不論是以英語為母語的ABC,還是年幼才跟父母或因讀書到歐美定居的青少年,無一例外。然而,這卻一直是個沒被討論的問題。
一個普遍存在卻沒被討論的問題,只是讓當事人以為一切的問題都是自己招惹的,是自己太笨、不聰明,是自己太遜、能力不足,是自己太矮、身材不夠等等。總之,都是自己的錯,於是只能一個人躲在角落舔自己的傷口。
在臨床工作裡,我常常遇到這樣的個案。他們也許成長為大人了,卻還在面臨這個問題;他們也許找到適當的方式自我治療了,或在國外遇到對這議題夠敏感的治療師;或者,也許像我的個案們一樣,要利用聖誕節這類的長假回來尋求協助。
有一位在北加州長大的第二代,他用英語跟我敘述自己在小學五年級的某個早上,忽然發現先是白人朋友愈來愈不跟他來往,接著是黑人朋友,後來是拉丁裔。最後他只能和一群不太講英文、剛從亞洲來的朋友在一起。
另一位個案原本也可能成為林書豪的。他在聖路易的某一中學校隊許多年,直到十二年級時,黑人教練過來跟他說:「獎學金就留給別人吧,亞洲人是很會讀書的,自己去努力吧。」從此,他就被趕出校隊。
這種種族區隔隨年齡逐漸嚴重,到了大學才慢慢趨緩。
不曉得這些因為各種理由送小孩到歐美的父母們,在觀看林書豪旋風時,可曾知道自己那正值青少年或青年的子女,其實正面臨同樣的種族歧視?只不過是或輕或重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