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roll Page | Stop Scrolling

股市極波動 買iBond等收息
市況波動,投資推介愈發困難。早一日作出的結論,文章見報時已差天共地。傳統防守分子,又各有近憂困身:中電(0002)、電能(0006)、港鐵
(0066),加價能力成疑;煤氣(0003)無故受網絡謠傳攻擊。甚至終極防空洞領匯(0823),都受機構減持轟炸。老實說,友邦(1299)母公司
AIG(AIG)等錢使,預告狠心賣仔,也算情有可原,連領匯也要如此逃亡,可真有點太過。
當然穩陣股始終有譜,跌番咁上下,可以一一考慮,但顧及不想捱價的朋友的感受,還是要提供一項足夠信心,即使遲了一、兩星期才讀本文,仍然啱用的推 介。講的是將再推出的iBond(通脹掛鈎債券),或下月有售。上回推介時,主流意見多嗤之以鼻,反應冷淡,要多多都有。上市後派息一回,未足一載,總回 報有8至9%,才獲大眾信任。今次再來,或許會轉熱。但上次得不等於次次得,還是要從頭思考。條款明細尚未可知,但去年首發時,分析架構依舊合用,不妨重 溫一吓。
當然穩陣股始終有譜,跌番咁上下,可以一一考慮,但顧及不想捱價的朋友的感受,還是要提供一項足夠信心,即使遲了一、兩星期才讀本文,仍然啱用的推 介。講的是將再推出的iBond(通脹掛鈎債券),或下月有售。上回推介時,主流意見多嗤之以鼻,反應冷淡,要多多都有。上市後派息一回,未足一載,總回 報有8至9%,才獲大眾信任。今次再來,或許會轉熱。但上次得不等於次次得,還是要從頭思考。條款明細尚未可知,但去年首發時,分析架構依舊合用,不妨重 溫一吓。

政府再推iBond,屬穩陣收息之選。
再推或受熱捧
「分析所有投資,不離安全性、收益性、成長性、機會成本數項。」經歷近一年,有何變化?庫房水浸,有增無減,安全性無變。收益上,最低票面債息,上 次是一厘,是次有待公布,但起碼有一厘半厘啩?單此一項,已有吸引力,值得投入剩餘現金。因為不論通脹如何,以認購價計,收益已大於存款利率以倍計。原本 是有罩門:以往港債流通性不好,等錢使時難賣出,會極老套。但一年下來,算是有價有市,不致逃生無門。最重要的問題,還是機會成本。「同一筆資本,投資了此債,自然無法投資他處,兩者之間回報相差,就是機會成本。」要了解iBond抵不抵,自當與其 他資產大類別互相比較。上周本欄講來講去,就是論述為何股比債抵。「又話債唔抵買,今期又叫買債?」對曰:「此債不同彼債。」上期講的債券,是不論情況, 票面息率都是一樣,所以當價升,實收息率會跌。例如五月美債狂升,十年期債息便由1.9%跌至1.7%。而普通債券一旦買入,回報便鎖定,如坐到尾上、下 望空間均有限。但通脹掛鈎債券的票息,卻不是固定,而是跟通脹平均數。最樂觀的預測,都不敢講本港通脹,會低於2%、3%。既然兩者都保本,當然是回報較 高的iBond佔優。況且iBond還附送「通脹期權」,如果通脹急升,可以水漲船高;傳統債券回報,則被通脹侵蝕。
穩陣收息選iBond
那股票與iBond相比又如何?可謂各有所長,直接相比有難度。股票sell夢想、強勁回報(如有)。舉個例,當初出iBond,很多人謂:收嗰幾 厘,何不買內銀?仲可博升。但要留意,股票除了不可以保證本金回籠外,還有伸手這一招,內銀就是箇中「好手」。政府發債,只有還息還本,不可能中途抽水。 只為收息選iBond,肯捱價、有信心識揀。買股,自己衡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