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roll Page | Stop Scrolling

不信「抵買」錯覺 發掘「真平」股票
本地公布零售數據,只不過是同比升幅放緩,投資者已經哭爹啼娘,急急掟貨。如果香港經濟,如歐美破象,實不知如何自處。在不同場合講過,外地網購成
風,電器商、書商如Circuit City、Barnes and
Nobles(BKS)、Borders,早已甩皮甩骨,但就算未被Amazon(AMZN)趕盡殺絕者,也不代表日子會好過半分。

超級市場直接降低定價,不及提供折扣吸引顧客。
取消折扣反累事
百貨公司J.C.Penney(JCP)可為一例。公司業績不振,遂重金禮聘莊臣(Ron Johnson)加盟,擔任行政總裁。此君來頭不小,之前當過蘋果(AAPL)的Apple Store總管,搞得有型有款,是全球最賺錢的零售店。新官上任,當然大刀闊斧改革。莊臣發現公司的定價、營銷相當古怪:99%顧客,不是用產品原價購 物,而是有折扣。顧客有印花,可當現金使或打折。搞promo派印花,一年近六百次,使十億美金。日日打折,但顧客一年只幫襯四回。一年營業額,不外百七 億,咁玩唔係辦法,不用喬布斯報夢,都知要降成本。莊臣決定取消折扣券,用以往折實的價格,作為新原價,例如以前詐稱$40,折完折罷$30,便改為直接 標價$30,宣揚為每日最低價。公司慳水慳電,不用益了廣告商、印刷商;客戶明碼實價,不用搜刮印花,剪貼收藏,兩家均減低交易成本,豈非雅事?結果:瓜了。衰過做女嗰時,今年首季蝕億六美金。同店銷售跌兩成,人流跌一成,購物量跌半成,股價自然飛墜。問題何在?算漏了人們思考有盲點:錨定 效應(anchoring effect)。錨定效應指當一項事物,有了參考數值,無論是否有用、合理,思考上都會被鎖在該水平附近上落。例如一幅名畫,確認是真迹,賣家先叫價一千 萬,便很易將對手困在這個水平。除非極熟行情,否則都是從這裏加加減減,而不會反叫「五十萬」。
JCP情況一樣。顧客對於一件貨的「應有」價錢,其實無從稽考。公司網頁,頭版是燒烤餐具,一套$15,每日低價。值幾錢?鬼知。但一有折扣券,顧 客心中便有踏實之感:標價$20,持八折券,實付$16。「識咩吖,咁咪慳咗$4囉!」雖然多付$1,卻總認為少付了錢,那兩成折頭,就是錨。感覺 「抵」,緊要過實際「平」。曾使出同一招數的行家Macy's(M),死法一模一樣。其一高層哀鳴:「佢哋係要折,無計。佢哋係鍾意『仲捉你唔到?』嘅感 覺。」
客觀因素判斷真平
買嘢相差一個幾毫,無傷大雅。但買股票就千萬別受錨定效應所累。很多時候,熊去牛來,股票從低位反彈,散戶多不願買貨,究其原因,是以早前股價最低 位為錨,任何比當時高的價格,皆覺得很貴,「唔抵」;而不是由其他客觀因素,如市盈率、股息等出發,判斷是否「真平」,是否還有上望空間。需知道,跌勢末 段,「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但反彈亦至急,難以捕捉至極。縱失先機,且別以低點為錨,研究一下二○○九年四、五月間的股價走勢,自能領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