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零一一年七月,十六歲的樂仔早餐吃了一碗雞蛋麵,那雞蛋是家裏的母雞下的,本來是最平常不過的滋味,這刻卻深深印在心裏。
吃 完這碗麵,他就離開廣州的家,去香港。 生活從此不一樣:早上餓着肚子去上學,周六周日去茶餐廳送外賣,連咖啡和奶茶都分不開,因為從來沒有喝過,早上七點一直工作到下午兩點才下班,趕緊回家做 功課。房間很小很小,只有家裏的五分一,勉強放下一張雙層床,樂仔睡上格,輪流領雙程證來港照顧他的父母睡下格。這間有電梯的「劏房」找了很久,因為父親 只得一條腿,沒法爬樓梯。 去年底,報紙以「悲情劏房少年」為題刊登了樂仔的故事,收到捐款足夠支付一年租金,甚至有讀者義務幫樂仔補習英文。報道似乎很小心地沒有用「雙非」去形容 樂仔的身份,可是在網上還是被發現了,引來一片非議。「你願意香港每18分鐘花100萬養育『雙非』兒童嗎?」爭議確實大,嘗試擱下同情,問清楚因由。
「因為大陸的『一孩政策』,媽媽不忍心骨肉被殺,走投無路才來香港。」樂仔說:「不知道是我命運不好還是注定的,在雙程證到期的前一天,媽媽在香港的醫院生下我。」 也許真有強迫墮胎,可是內地一些家庭超生僅是罰款?「我不清楚……媽媽說一定要來香港生我。」樂仔猶豫。 去年來香港,是父親九年前遇車禍,付不起學費,想繼續讀書惟有來香港。可是內地學費再貴,怎會貴過在香港租房?「當時……以為可以領綜援,來到才知道未夠十八歲,不能申請。」樂仔有點尷尬,但還是理所當然:「我只有香港身份證,不能在內地工作啊!」 多少香港人都上大陸工作,怎會不行? 樂仔似乎真的嚇一跳:「可以在內地工作?這個我第一次聽。!」
開始不忍,樂仔坦言在內地生活很幸福,有姐姐,有同 學,放學去捉魚,放假一起去爬山,連家裏母雞生的雞蛋,都比香港的好吃得多。來到香港因為英文跟不上,原本升中四現在要留級讀中二,不上課的日子全部要去 茶餐廳打工,完全沒有機會玩耍,要和家人分開,房租由別人捐助,甚至要定期去食物銀行,萬般不適應,都得硬着頭皮撐着——只因父母堅信:香港比內地好。 說到底,會否也是父母一廂情願地「望子成龍」?
「始終在香港工作一星期,人工等於在內地一個月。」樂仔也願意相信在香港會有更好的將來,賺到錢,可以在內地買房子給父母住。 但如果香港工作條件還比不上上海北京,會否後悔這樣苦苦來香港? 樂仔無言。 犧牲很大,生活很難,樂仔瘦了。現在他最愛吃的是揚州炒飯,因為覺得最大份、最抵食,茶餐廳下班後可以免費吃一盒,甚至可以帶回家分給媽媽吃。
陳曉蕾
資深記者,《低碳生活@香港》叢書主編,出版著作包括:《剩食》、《香港正菜》、《方任利莎:生命中的家常便飯》等,相信香港除了地產,還有本地農產。

吃 完這碗麵,他就離開廣州的家,去香港。 生活從此不一樣:早上餓着肚子去上學,周六周日去茶餐廳送外賣,連咖啡和奶茶都分不開,因為從來沒有喝過,早上七點一直工作到下午兩點才下班,趕緊回家做 功課。房間很小很小,只有家裏的五分一,勉強放下一張雙層床,樂仔睡上格,輪流領雙程證來港照顧他的父母睡下格。這間有電梯的「劏房」找了很久,因為父親 只得一條腿,沒法爬樓梯。 去年底,報紙以「悲情劏房少年」為題刊登了樂仔的故事,收到捐款足夠支付一年租金,甚至有讀者義務幫樂仔補習英文。報道似乎很小心地沒有用「雙非」去形容 樂仔的身份,可是在網上還是被發現了,引來一片非議。「你願意香港每18分鐘花100萬養育『雙非』兒童嗎?」爭議確實大,嘗試擱下同情,問清楚因由。
「因為大陸的『一孩政策』,媽媽不忍心骨肉被殺,走投無路才來香港。」樂仔說:「不知道是我命運不好還是注定的,在雙程證到期的前一天,媽媽在香港的醫院生下我。」 也許真有強迫墮胎,可是內地一些家庭超生僅是罰款?「我不清楚……媽媽說一定要來香港生我。」樂仔猶豫。 去年來香港,是父親九年前遇車禍,付不起學費,想繼續讀書惟有來香港。可是內地學費再貴,怎會貴過在香港租房?「當時……以為可以領綜援,來到才知道未夠十八歲,不能申請。」樂仔有點尷尬,但還是理所當然:「我只有香港身份證,不能在內地工作啊!」 多少香港人都上大陸工作,怎會不行? 樂仔似乎真的嚇一跳:「可以在內地工作?這個我第一次聽。!」
開始不忍,樂仔坦言在內地生活很幸福,有姐姐,有同 學,放學去捉魚,放假一起去爬山,連家裏母雞生的雞蛋,都比香港的好吃得多。來到香港因為英文跟不上,原本升中四現在要留級讀中二,不上課的日子全部要去 茶餐廳打工,完全沒有機會玩耍,要和家人分開,房租由別人捐助,甚至要定期去食物銀行,萬般不適應,都得硬着頭皮撐着——只因父母堅信:香港比內地好。 說到底,會否也是父母一廂情願地「望子成龍」?
「始終在香港工作一星期,人工等於在內地一個月。」樂仔也願意相信在香港會有更好的將來,賺到錢,可以在內地買房子給父母住。 但如果香港工作條件還比不上上海北京,會否後悔這樣苦苦來香港? 樂仔無言。 犧牲很大,生活很難,樂仔瘦了。現在他最愛吃的是揚州炒飯,因為覺得最大份、最抵食,茶餐廳下班後可以免費吃一盒,甚至可以帶回家分給媽媽吃。
陳曉蕾
資深記者,《低碳生活@香港》叢書主編,出版著作包括:《剩食》、《香港正菜》、《方任利莎:生命中的家常便飯》等,相信香港除了地產,還有本地農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