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及谷歌當今數一數二的高科技公司也(市值分別超過五千三百億美元及一千九百三十億美元,蘋果更是當今舉世最值錢的公司),新近他們不約而同有牽涉股民利益的大動作,發人深省。
所 謂「不約而同」者,那只是鄙人的堆填區之見而已。這兩間公司的決策層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矽谷,我哪裡知得道作出這些大動作之先他們可有互通聲氣?不辯的事實 是,谷歌未從軟件、硬件全方位進軍智能手機市場之先,兩間公司的關係至為密切,密切到谷歌的前度總裁史密特(Eric Schmidt)直是坐進了蘋果的董事局。 現今Android手機的市場佔有率已搶了iPhone的頭,當然再沒有這支歌唱了。說到Android的領先地位,大家當又知道「教主」喬布斯的遺願 吧?臨終,他後悔沒有在有生之年,盡一切努力置Android於死地 —— 即使蘋果要為此而傾家蕩產亦在所不惜。逝者已矣,而蘋果的市場一哥地位不再,「教主」可以說是含恨而終了。
派息、回購綽綽有餘
閒 話表過,蘋果及谷歌有何涉及股民的大動作?蘋果先是在三月十九日公布兩大動作:一、未來三年將每個季度派息,涉及的資金達三百五十億美元;二、動用一百億 美元回購蘋果股票。蘋果手上累積了近一千億美元的現金(當中有六百四十億美元在美國境外,如若回輸這筆資金返本土,要納稅三成五),無論是派息或回購股 票,資金綽綽有餘,沒有半點問題。 然而蘋果是搞高科技的,而高科技公司出了名是不派息的 —— 要儲備資金再作投資也。事實上蘋果上一趟試圖派息(而不果)已是上個世紀一九九五年的事了。那時蘋果處於破產邊緣,派息之議旨在安撫小股東而已。再過兩 年,「教主」喬布斯回朝,挽狂瀾於既倒;嗣後蘋果便再沒有派過息,那當然無礙其股價有升無已。「教主」屍骨未寒,新管理層即告派息、回購,那又何止是大動 作而已,那更是像離經叛道了。
買一開二拆細
蘋果公布這兩大決定後不到一個月,谷歌在四月十二日亦有所動作;他們不是 派息(跟蘋果一樣,谷歌毫無負債而手頭大有現金,只是銀碼不及蘋果那麼驚人而已),而是在A、B這兩種現存股票之外,再發行一種C股,按一對一的比例,派 送給現有股東。派送此種特別股息的實質效果,是讓股東手上現有的股票買一開二,即是拆細也;除此之外,股東的實質權益並無改變。何必多此一舉? 有道理的。谷歌的A、B、C三種股票各有不同的投票權:A股有一票、B股有十票、C股零票。換言之,持有新發行的C股,繼續有權分享谷歌的經濟成果,卻不 像持有A或B股票那樣對其營運、管治有個發言權。真的有所不滿嗎,C股的持有人只有一個選擇 —— 沽貨離場。 於此可見,在這三重股權架構下,就像《動物莊園》裡的拿破崙所說,有些股東是比另一些股東來得「更平等」的。不用我說大家當又知道這些「平等過人」的股東 ——B股持有人 —— 是誰了?沒有錯,他們就是谷歌的兩位創辦人Larry Page及Sergey Brin和前度總裁史密特。
合則來,不合則去
說 到這種有權分享經濟利益,卻對公司營運沒有發言權的C股,且讓我岔開一筆說說時興得很的「自由城市」(free city)或「特許城市」(charter city)試驗;這些「絕對自由主義」(或無政府主義)城市的管治信念之一,是市民有權來去自如,但對城市的管治架構卻沒有發言權;故此這些城市的市民有 的是所謂「認同及自由出入」(consent plus free entry and exit)權利。管治不愜孤意?好行夾唔送。 回頭說谷歌新發的「合則來,不合則去」C股。分享公司的經濟成果,但對其經營運作沒有發言權,真的那麼有欠公平、合理嗎?看來又不是。讀者諸君也買過股票 吧,請問大家又可曾行使股東權利,參與公司的運作,或者起碼撥冗出席股東大會?即使有,去的次數恐怕也不多吧。 不管是短炒或長揸,絕大多數人買股票的目的不外乎善價而沽而已;旨在參與公司營運的人即使有,也肯定不多,因為大家都知道參加股東大會跟參與公司的營運是 兩碼子事。除非公司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而閣下的持股量舉足輕重,否則投票權的實質意義可以說是小之又小。谷歌當今如日方中,不可能是個狙擊收購目標,一 般小股東只要有隨時沽貨離場的權利,對公司的營運有沒有發言權又有何相干?
圖其長遠之計
谷歌發行沒有發言權的C股所 謂者何?這要說到其「立國精神」。○四年谷歌上市,兩個創辦人老翻股神畢菲特的做法,發表了一份「股東手冊」(owner's manual),道明其管治理念。手冊的要義是要求股東萬勿着眼於股價的短期上落,好給他們空間為公司的發展圖其長遠之計。職是之故,上了市他們仍拿谷歌 作私人公司那樣來管治。 既已上市,那又如何將之作私人公司來管治?為了保障兩個創辦人的絕對控制權,由是有A、B兩等股東的「歧視性」安排。這個歧視安排有言在先,不認同的話, 請過主,不要買谷歌的股票好了。 除了歧視股東,他們更刻意做大股價(下筆之際,谷歌的股價超過六百美元,跟蘋果大致相若)。這個做法的目的是防止小股東着眼短期股價起落、以炒作為務。股 價銀碼大,短期內難以大幅起落,不利炒作。果如此,發行C股、實則拆細,又豈不違背其「立國精神」? 未必。自上市以還,每年谷歌的兩個創辦人都學得畢菲特那樣發表「致股東書」。他們在今年的信中表明不是為拆細而拆細,而是另有他圖:在不影響他們的絕對控 制權的前提下,公司可以用C股來獎勵員工,但更重要的是運用C股作收購活動。無論是獎勵員工或進行收購,無疑都是積極進取,向前看的部署了。
管理層與創業家之別
反 觀蘋果,其現金確是多到滿瀉,可是買其股票的人又豈會志在收取股息?買蘋果股票的人還不是看好喬布斯緊扣市場脈搏的本領,對其研發創新的能力大有信心嗎? 還股息於股東,予人的實質印象又豈非新管理層有欠視野?有遠見的話,又能不秉承「教主」的遺志,盡一切辦法殲滅Android以鞏固iPhone在智能手 機唯我獨尊的地位?蘋果捨此而不圖,而跟股東分享現金,那又說得上是進取之舉嗎? 蘋果與谷歌,看來便是專業管理層跟創業家之別了:前者的用心是像曾蔭權說的「做好呢份工」,後者的志向是開山劈石、創一番事業。投資前者,有息可收,看似 較平穩;投資後者則要有冒冒驚濤駭浪的打算。可是蘋果及谷歌從事高科技,這門生意的字典裡從來沒有平穩二字,這麼一來以平穩為取向的蘋果又還是值得押注的 對象嗎?(申報利益:蘋果、谷歌鄙人皆半股不持。)
補白:舉重若輕
列根卸任,從華府西返加州。告別致辭,說到退休生活:「由這一刻起,從此便可以擱高雙腳,睡個晏覺了。」話到這裡,他頓了一頓,然後放輕聲調:「回心一想,這跟我當下的生活沒啥分別呀。」 何謂舉重若輕?列根堪稱當代的最佳演繹也。 ####

插圖:劉志誠

所 謂「不約而同」者,那只是鄙人的堆填區之見而已。這兩間公司的決策層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矽谷,我哪裡知得道作出這些大動作之先他們可有互通聲氣?不辯的事實 是,谷歌未從軟件、硬件全方位進軍智能手機市場之先,兩間公司的關係至為密切,密切到谷歌的前度總裁史密特(Eric Schmidt)直是坐進了蘋果的董事局。 現今Android手機的市場佔有率已搶了iPhone的頭,當然再沒有這支歌唱了。說到Android的領先地位,大家當又知道「教主」喬布斯的遺願 吧?臨終,他後悔沒有在有生之年,盡一切努力置Android於死地 —— 即使蘋果要為此而傾家蕩產亦在所不惜。逝者已矣,而蘋果的市場一哥地位不再,「教主」可以說是含恨而終了。
派息、回購綽綽有餘
閒 話表過,蘋果及谷歌有何涉及股民的大動作?蘋果先是在三月十九日公布兩大動作:一、未來三年將每個季度派息,涉及的資金達三百五十億美元;二、動用一百億 美元回購蘋果股票。蘋果手上累積了近一千億美元的現金(當中有六百四十億美元在美國境外,如若回輸這筆資金返本土,要納稅三成五),無論是派息或回購股 票,資金綽綽有餘,沒有半點問題。 然而蘋果是搞高科技的,而高科技公司出了名是不派息的 —— 要儲備資金再作投資也。事實上蘋果上一趟試圖派息(而不果)已是上個世紀一九九五年的事了。那時蘋果處於破產邊緣,派息之議旨在安撫小股東而已。再過兩 年,「教主」喬布斯回朝,挽狂瀾於既倒;嗣後蘋果便再沒有派過息,那當然無礙其股價有升無已。「教主」屍骨未寒,新管理層即告派息、回購,那又何止是大動 作而已,那更是像離經叛道了。
買一開二拆細
蘋果公布這兩大決定後不到一個月,谷歌在四月十二日亦有所動作;他們不是 派息(跟蘋果一樣,谷歌毫無負債而手頭大有現金,只是銀碼不及蘋果那麼驚人而已),而是在A、B這兩種現存股票之外,再發行一種C股,按一對一的比例,派 送給現有股東。派送此種特別股息的實質效果,是讓股東手上現有的股票買一開二,即是拆細也;除此之外,股東的實質權益並無改變。何必多此一舉? 有道理的。谷歌的A、B、C三種股票各有不同的投票權:A股有一票、B股有十票、C股零票。換言之,持有新發行的C股,繼續有權分享谷歌的經濟成果,卻不 像持有A或B股票那樣對其營運、管治有個發言權。真的有所不滿嗎,C股的持有人只有一個選擇 —— 沽貨離場。 於此可見,在這三重股權架構下,就像《動物莊園》裡的拿破崙所說,有些股東是比另一些股東來得「更平等」的。不用我說大家當又知道這些「平等過人」的股東 ——B股持有人 —— 是誰了?沒有錯,他們就是谷歌的兩位創辦人Larry Page及Sergey Brin和前度總裁史密特。
合則來,不合則去
說 到這種有權分享經濟利益,卻對公司營運沒有發言權的C股,且讓我岔開一筆說說時興得很的「自由城市」(free city)或「特許城市」(charter city)試驗;這些「絕對自由主義」(或無政府主義)城市的管治信念之一,是市民有權來去自如,但對城市的管治架構卻沒有發言權;故此這些城市的市民有 的是所謂「認同及自由出入」(consent plus free entry and exit)權利。管治不愜孤意?好行夾唔送。 回頭說谷歌新發的「合則來,不合則去」C股。分享公司的經濟成果,但對其經營運作沒有發言權,真的那麼有欠公平、合理嗎?看來又不是。讀者諸君也買過股票 吧,請問大家又可曾行使股東權利,參與公司的運作,或者起碼撥冗出席股東大會?即使有,去的次數恐怕也不多吧。 不管是短炒或長揸,絕大多數人買股票的目的不外乎善價而沽而已;旨在參與公司營運的人即使有,也肯定不多,因為大家都知道參加股東大會跟參與公司的營運是 兩碼子事。除非公司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而閣下的持股量舉足輕重,否則投票權的實質意義可以說是小之又小。谷歌當今如日方中,不可能是個狙擊收購目標,一 般小股東只要有隨時沽貨離場的權利,對公司的營運有沒有發言權又有何相干?
圖其長遠之計
谷歌發行沒有發言權的C股所 謂者何?這要說到其「立國精神」。○四年谷歌上市,兩個創辦人老翻股神畢菲特的做法,發表了一份「股東手冊」(owner's manual),道明其管治理念。手冊的要義是要求股東萬勿着眼於股價的短期上落,好給他們空間為公司的發展圖其長遠之計。職是之故,上了市他們仍拿谷歌 作私人公司那樣來管治。 既已上市,那又如何將之作私人公司來管治?為了保障兩個創辦人的絕對控制權,由是有A、B兩等股東的「歧視性」安排。這個歧視安排有言在先,不認同的話, 請過主,不要買谷歌的股票好了。 除了歧視股東,他們更刻意做大股價(下筆之際,谷歌的股價超過六百美元,跟蘋果大致相若)。這個做法的目的是防止小股東着眼短期股價起落、以炒作為務。股 價銀碼大,短期內難以大幅起落,不利炒作。果如此,發行C股、實則拆細,又豈不違背其「立國精神」? 未必。自上市以還,每年谷歌的兩個創辦人都學得畢菲特那樣發表「致股東書」。他們在今年的信中表明不是為拆細而拆細,而是另有他圖:在不影響他們的絕對控 制權的前提下,公司可以用C股來獎勵員工,但更重要的是運用C股作收購活動。無論是獎勵員工或進行收購,無疑都是積極進取,向前看的部署了。
管理層與創業家之別
反 觀蘋果,其現金確是多到滿瀉,可是買其股票的人又豈會志在收取股息?買蘋果股票的人還不是看好喬布斯緊扣市場脈搏的本領,對其研發創新的能力大有信心嗎? 還股息於股東,予人的實質印象又豈非新管理層有欠視野?有遠見的話,又能不秉承「教主」的遺志,盡一切辦法殲滅Android以鞏固iPhone在智能手 機唯我獨尊的地位?蘋果捨此而不圖,而跟股東分享現金,那又說得上是進取之舉嗎? 蘋果與谷歌,看來便是專業管理層跟創業家之別了:前者的用心是像曾蔭權說的「做好呢份工」,後者的志向是開山劈石、創一番事業。投資前者,有息可收,看似 較平穩;投資後者則要有冒冒驚濤駭浪的打算。可是蘋果及谷歌從事高科技,這門生意的字典裡從來沒有平穩二字,這麼一來以平穩為取向的蘋果又還是值得押注的 對象嗎?(申報利益:蘋果、谷歌鄙人皆半股不持。)
補白:舉重若輕
列根卸任,從華府西返加州。告別致辭,說到退休生活:「由這一刻起,從此便可以擱高雙腳,睡個晏覺了。」話到這裡,他頓了一頓,然後放輕聲調:「回心一想,這跟我當下的生活沒啥分別呀。」 何謂舉重若輕?列根堪稱當代的最佳演繹也。 ####

插圖:劉志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