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及特性
|
|
分類是根據臨床症狀及患者最顯著之運動機能失調部分而作的:可分為痙攣型、徐動型、共濟失調型、低張型和混合型五個種類。 |
1.
|
痙攣型 (spastic type )
|
|
痙攣的意思是肌肉的僵硬或緊縮。由於肌肉僵
硬,動作比較緩慢或笨拙,肌肉經常保持在一個比較典型的不正常姿勢。並且,由於只有少數定型及重複性的動作,因此容易產生畸型或攣縮。當幼兒情緒急躁、過
份用力、或活動得比較快時,肌肉僵硬的情況會更加明顯。隨著頭部姿勢的改變也會使肌肉僵硬的部分有所改變。
|
|
a.
|
四肢痙攣 (quadriplegia) /三肢痙攣 (triplegia)
|
|
|
i.
|
肌肉張力
|
|
|
|
*
|
三/四肢、軀幹、頭部,以致口腔肌肉都受影響
|
*
|
肌肉張力過高
|
|
|
ii.
|
動作模式、姿勢
|
|
|
|
*
|
上肢手臂內轉、肘關節屈曲、手掌握拳;下肢髖關節內收及內轉、腳向下屈
|
*
|
平衡及保護性反應緩慢 → 害怕活動身體
|
*
|
不正常的關連反應 (associared reactions )
|
*
|
不正常的反射,如 ATNR (不對稱頸張力反射),STNR (對稱頸張力反射),grasp reflex (抓握反射),moro reflex (驚嚇反射),bite reflex (咬合反射)
|
*
|
不對稱的姿勢 → 關節及脊柱變形的可能性高
|
*
|
以上問題影響:
|
|
|
|
|
-- 坐、站立、走路的獨立能力
|
-- 手部操作
|
-- 進食、說話
|
-- 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
|
|
iii.
|
智能、性格
|
|
|
|
*
|
多有智能障礙或感知障礙
|
*
|
個性膽小,內向被動
|
*
|
適應能力較差
|
|
b.
|
下肢痙攣 (diplegia)
|
|
|
i.
|
肌肉張力
|
|
|
|
*
|
通常四肢都有問題,可是下肢問題比上肢問題更明顯。一般手部都會有功能,只是動作較笨拙
|
*
|
肌肉張力因身體姿勢(臥、坐、站)而變化
|
|
|
ii.
|
動作模式、姿勢
|
|
|
|
*
|
下肢一般的姿勢是髖關節內收、內轉;膝關節屈曲;腳跟向下屈、外翻/內翻
|
*
|
偏用上肢活動及平衡
|
*
|
走路時,下肢呈現「剪刀式」步姿;並且腳提起
|
*
|
軀幹缺乏轉動能力
|
*
|
不對稱的姿勢
|
*
|
直立時,缺乏安全感
|
|
|
iii.
|
智能、性格
|
|
|
|
*
|
智能正常或智能有障礙
|
*
|
有獨立走路能力的幼兒個性較外向、好動
|
|
c.
|
半身痙攣 (hemiplegia)
|
|
|
i.
|
肌肉張力及動作模式
|
|
|
|
*
|
只有半邊的身體及其上肢、下肢受到影響。通常上肢會內轉,肘關節屈曲,手掌緊握;髖關節內轉,膝蓋屈曲,腳提起
|
*
|
以環行步態 (circumduction gait) 走路;下肢不平均受力,步伐不對稱
|
*
|
偏用健手、健腳
|
|
|
ii.
|
智能、性格
|
|
|
|
*
|
智能正常或智能有障礙
|
*
|
有獨立走路能力的幼兒個性較外向、好動
|
|
|
|
|
|
| 2. |
徐動型 (athetoid type)
|
|
i.
|
肌肉張力
|
|
|
*
|
肌肉張力忽高忽低,隨時在變,受不自主動作影響
|
|
ii.
|
動作模式、姿勢
|
|
|
*
|
徐動的意思是沒有控制的動作。通常這類型幼兒的腳、手、手臂或臉部都會有一些不自主的跳動或扭動,這樣不自主的動作通常在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會呈現。當幼兒情緒比較激動或緊張時,這種不自主動作會更明顯;放鬆時,這樣的不自主動作會減少。
|
*
|
由於有這樣不自主動作的影響,幼兒很難維持在一個固定的姿勢,以致穩定性及平衡能力很差。 例一:坐在椅上時,不能固定雙腳在地上或固定抓握扶手。 例二:當轉動頭部時,身體不能固定,以致身體可能隨著頭部的轉動而倒向一邊。
|
*
|
動作通常快、幅度大,但不協調
|
*
|
缺乏中線發展,姿勢不對稱 → 嚴重者可能發展關節及脊柱變形
|
*
|
正常反射,如ATNR, moro reflex
|
*
|
如果臉部肌肉也受到影響,幼兒通常發音不清晰
|
|
iii.
|
智能、性格
|
|
|
*
|
通常智能正常;活潑、外向;情緒不穩
|
|
|
|
|
3.
|
共濟失調型 (ataxic type)
|
|
i.
|
肌肉張力
|
|
|
* |
過低
|
|
ii.
|
動作模式
|
|
|
*
|
共濟失調的意思是動作搖晃、不穩定。這種不穩定的動作容易出現在幼兒嘗試走路、單腳平衡或做一些精細操作的時候。
|
*
|
手眼協調動作很差。專心做某一動作時,手部或頭部會顫抖 (intention tremor)。
|
*
|
走路時如酒醉步態
|
*
|
無論坐或站,雙腳通常分開,使基面增大,幫助平衡
|
|
iii.
|
智能及性格
|
|
|
*
|
多有智能障礙
|
*
|
膽小、被動
|
|
|
|
|
4.
|
低張型 (hypotonic type)
|
|
i.
|
肌肉張力
|
|
|
*
|
過低
|
|
ii.
|
動作模式
|
|
|
*
|
頭、頸部軟弱無力
|
*
|
動作緩慢無力,不協調
|
*
|
平衡反應弱
|
*
|
無論坐或站,雙腳通常分開,使基面增大,幫助平衡
|
|
iii.
|
智能及性格
|
|
|
*
|
智能障礙
|
*
|
膽小、被動
|
|
|
|
|
5.
|
混合型 (mixed type)
|
|
很多腦麻痺幼兒會呈現上述幾種不同的症狀,例如有些腦麻痺幼兒會有痙攣加徐動的狀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