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roll Page | Stop Scrolling

今年天氣反常,五月初氣溫已達三十多度,而且悶熱異常,胃口大受影響。江浙人便會吃稀飯,滿桌子擺上多種冷菜,調劑一下口味。
可惜廣州人沒有這習慣,只有小食如酸薑、沖鼻辣菜、酸蘿蔔等,這些都不是飯桌上的冷菜,而是閒來無事找來一過「口癮」的東西,的確是可有可無。
有時在韓國電視劇中看到早餐桌上琳瑯滿目的冷菜;當然紅彤彤的醃大白菜(kim chi)不可或缺,其他的小碟也十分豐盛。他們的冰箱內就有一盒一盒的醃菜,隨時拿出來下飯,飯也好像是冷的。 讀到阿蘇說她在一家高級的江浙館子吃到的冷菜便有:脆鱔、馬蘭頭、燻魚、涼拌木耳、菜脯、醉豬手、素雞、海蜇頭萵苣、臭豆腐和醉雞共十種,我相信餐牌上當有更多。 香港是中西南北交匯之地,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眾多江南人避難來港,帶來自己的飲食文化,融入香港,我們廣府人方有機會接觸到所謂「上海菜」,冷菜開始出現,這些小碟的冷菜,除了送粥,下飯亦可。 我在這個專欄寫的食譜,其中不乏冷菜,多是把數個冷菜一次過發表,算來阿蘇所吃到的冷菜,除了臭豆腐和醉豬手,我都做過了。最近朋友從日本回來,帶給我兩隻當地新出世的春筍,是真空包裝的,看來仍很新鮮,便想到做油燜春筍了。
說 到春筍,三十多年前一個春天,我住在杭州賓館,下山時經過密茂的竹林,正是春筍破土的季節,每餐我都會點吃不同的春筍菜式,印象最深刻的是油燜春筍,既爽 又脆,加上濃油赤醬,很有韻味。此後在香港一到四月,我必會到南貨店找春筍,記得並不便宜,七除八拆之後,所餘無幾,但心癢難耐,總會買來吃。 正宗的油燜春筍,以杭州為最著名,春筍只取其最嫩部分,從筍尖起割出約10厘米,開邊,以重油、重糖烹製,色澤紅亮,鮮嫩脆口。但在我這個老廣東的手中, 總不能達到杭州的水準,醬油用少了,而且以頭抽為主,色澤濃厚的老抽,只用些許,況且手上的春筍看來胖胖白白的,與南貨店中幼嫩尖長的春筍大異其趣。
筍 既不是江南春筍,所以我便肆無忌憚的隨自己心意去做,把味道調校得較為清淡,頗合廣東人的口味。春筍汆水後在鑊內烘乾,用油、糖炒頭抽使色澤亮麗,炒勻再 加些麻油便成。雖然針灸醫師早把所有的筍列入戒條,但我也顧不了這許多,吃了幾塊,以慰饞思。 單是一道春筍所佔篇幅不足,便多做了白切肉,紅白兩色雙拼,比較悅目。一般的白切肉多用豬後腿肉,可惜香港的豬肉太瘦,口感乾柴,雖然可用五花腩,我又嫌 它肥,於是隨手在冰格中找出一塊豬下巴肉(俗稱豬頸肉),用紹酒、薑、葱,以中小火煮30分鐘,撈出浸在冰水中便有爽口的效果。 蘸白肉的調料,以生蒜泥為主幹,可加入白醋或紅醋,醬油也隨人選擇,豬肉片至約3毫米厚,浥注了蒜泥汁,肉爽汁香,嗜辣的可酌加指天椒,更醒胃口,堪稱夏 日好菜。
蒜泥白切肉
材料
豬下巴肉:400克 薑:3片 青葱:4棵 紹酒:1/4杯
蘸汁料
蒜:3瓣,切細粒 老抽:1茶匙 頭抽:2湯匙 鎮江醋、白糖:各2湯匙 辣椒油:1茶匙 麻油:1湯匙
做法
1. 豬下巴肉片去面上較厚的脂肪(1),翻過另一面亦如法將脂肪稍為片去,每邊逆紋淺割數刀,使煮時不會捲起。 2. 3公升小鍋內加水半滿,置於大火上,燒至水開時加入青葱、薑和紹酒,放下豬肉,排開成一塊(2),加蓋,中小火煮30 分鐘至用竹籤插入時無血水流出便是熟。移出至冰凍開水內浸冷便可用(3)。 3. 小碗內加入蒜粒、老抽、頭抽、醋、辣油、麻油和糖(4),拌勻待用。 4. 切片法:先順紋分豬肉為兩半(5),每半再逆紋切薄片,約3毫米厚(6),排放在長碟上一端。鍋內之肉湯可留作滾湯湯底。
油燜春筍
材料
春筍:450克 油:2湯匙 頭抽:2湯匙 老抽:1茶匙 糖:2湯匙 鹽:少許 麻油:1湯匙
做法
1. 春筍剝去筍衣,留用(7)。片去厚皮,切去頭部老硬部分,從中直切為兩半(8),用菜刀稍為拍鬆,分切為小片(9),放入開水內,大火煮3分鐘,移出用冷水沖淨,放入中大火上的鑊內烘乾(10),移出待用。 2. 置鑊回中火上,下油2湯匙,加入頭抽,然後下糖,煮至糖溶起泡便下老抽和些許鹽,繼將春筍投下,不停鏟動(11),下麻油鏟勻,改為中小火,煮至汁液全部掛在筍塊上(12),便可鏟出供食,熱食或冷食俱可,也可與白切肉同放在碟上供食。
江獻珠 上世紀初食壇名人江太史之孫女,經典的太史蛇羮便是源於江家,江女士自小吃盡考究之食物,由此練成一張懂吃的嘴。 成年後經自學煮得一手好菜,又撰寫中、英文之食譜,著作有《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古法粵菜新譜》等。 ####

準備時間:40分鐘 費用:40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有時在韓國電視劇中看到早餐桌上琳瑯滿目的冷菜;當然紅彤彤的醃大白菜(kim chi)不可或缺,其他的小碟也十分豐盛。他們的冰箱內就有一盒一盒的醃菜,隨時拿出來下飯,飯也好像是冷的。 讀到阿蘇說她在一家高級的江浙館子吃到的冷菜便有:脆鱔、馬蘭頭、燻魚、涼拌木耳、菜脯、醉豬手、素雞、海蜇頭萵苣、臭豆腐和醉雞共十種,我相信餐牌上當有更多。 香港是中西南北交匯之地,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眾多江南人避難來港,帶來自己的飲食文化,融入香港,我們廣府人方有機會接觸到所謂「上海菜」,冷菜開始出現,這些小碟的冷菜,除了送粥,下飯亦可。 我在這個專欄寫的食譜,其中不乏冷菜,多是把數個冷菜一次過發表,算來阿蘇所吃到的冷菜,除了臭豆腐和醉豬手,我都做過了。最近朋友從日本回來,帶給我兩隻當地新出世的春筍,是真空包裝的,看來仍很新鮮,便想到做油燜春筍了。
說 到春筍,三十多年前一個春天,我住在杭州賓館,下山時經過密茂的竹林,正是春筍破土的季節,每餐我都會點吃不同的春筍菜式,印象最深刻的是油燜春筍,既爽 又脆,加上濃油赤醬,很有韻味。此後在香港一到四月,我必會到南貨店找春筍,記得並不便宜,七除八拆之後,所餘無幾,但心癢難耐,總會買來吃。 正宗的油燜春筍,以杭州為最著名,春筍只取其最嫩部分,從筍尖起割出約10厘米,開邊,以重油、重糖烹製,色澤紅亮,鮮嫩脆口。但在我這個老廣東的手中, 總不能達到杭州的水準,醬油用少了,而且以頭抽為主,色澤濃厚的老抽,只用些許,況且手上的春筍看來胖胖白白的,與南貨店中幼嫩尖長的春筍大異其趣。
筍 既不是江南春筍,所以我便肆無忌憚的隨自己心意去做,把味道調校得較為清淡,頗合廣東人的口味。春筍汆水後在鑊內烘乾,用油、糖炒頭抽使色澤亮麗,炒勻再 加些麻油便成。雖然針灸醫師早把所有的筍列入戒條,但我也顧不了這許多,吃了幾塊,以慰饞思。 單是一道春筍所佔篇幅不足,便多做了白切肉,紅白兩色雙拼,比較悅目。一般的白切肉多用豬後腿肉,可惜香港的豬肉太瘦,口感乾柴,雖然可用五花腩,我又嫌 它肥,於是隨手在冰格中找出一塊豬下巴肉(俗稱豬頸肉),用紹酒、薑、葱,以中小火煮30分鐘,撈出浸在冰水中便有爽口的效果。 蘸白肉的調料,以生蒜泥為主幹,可加入白醋或紅醋,醬油也隨人選擇,豬肉片至約3毫米厚,浥注了蒜泥汁,肉爽汁香,嗜辣的可酌加指天椒,更醒胃口,堪稱夏 日好菜。
蒜泥白切肉
材料
豬下巴肉:400克 薑:3片 青葱:4棵 紹酒:1/4杯
蘸汁料
蒜:3瓣,切細粒 老抽:1茶匙 頭抽:2湯匙 鎮江醋、白糖:各2湯匙 辣椒油:1茶匙 麻油:1湯匙
做法
1. 豬下巴肉片去面上較厚的脂肪(1),翻過另一面亦如法將脂肪稍為片去,每邊逆紋淺割數刀,使煮時不會捲起。 2. 3公升小鍋內加水半滿,置於大火上,燒至水開時加入青葱、薑和紹酒,放下豬肉,排開成一塊(2),加蓋,中小火煮30 分鐘至用竹籤插入時無血水流出便是熟。移出至冰凍開水內浸冷便可用(3)。 3. 小碗內加入蒜粒、老抽、頭抽、醋、辣油、麻油和糖(4),拌勻待用。 4. 切片法:先順紋分豬肉為兩半(5),每半再逆紋切薄片,約3毫米厚(6),排放在長碟上一端。鍋內之肉湯可留作滾湯湯底。
油燜春筍
材料
春筍:450克 油:2湯匙 頭抽:2湯匙 老抽:1茶匙 糖:2湯匙 鹽:少許 麻油:1湯匙
做法
1. 春筍剝去筍衣,留用(7)。片去厚皮,切去頭部老硬部分,從中直切為兩半(8),用菜刀稍為拍鬆,分切為小片(9),放入開水內,大火煮3分鐘,移出用冷水沖淨,放入中大火上的鑊內烘乾(10),移出待用。 2. 置鑊回中火上,下油2湯匙,加入頭抽,然後下糖,煮至糖溶起泡便下老抽和些許鹽,繼將春筍投下,不停鏟動(11),下麻油鏟勻,改為中小火,煮至汁液全部掛在筍塊上(12),便可鏟出供食,熱食或冷食俱可,也可與白切肉同放在碟上供食。
江獻珠 上世紀初食壇名人江太史之孫女,經典的太史蛇羮便是源於江家,江女士自小吃盡考究之食物,由此練成一張懂吃的嘴。 成年後經自學煮得一手好菜,又撰寫中、英文之食譜,著作有《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古法粵菜新譜》等。 ####

準備時間:40分鐘 費用:40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