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尾班車生龍B (一)種子篇
適逢明年是壬辰龍年,不少夫婦都渴望在未來一年生育。生兒育女是人生大事,不少準父母都忙於預備,其中不少夫婦特別是做妻子的都希望提高受孕機
會和減少懷孕期的不適,順利誕下健康的「龍B」,為此他們會嘗試找中醫或服用中成藥保健品調理身體以預備懷孕。本系列專題會從中醫角度對各種妊娠情況作出
介紹及提供中醫建議,本次「種子篇」將介紹懷孕前婦女的保健。
能否成功懷孕受多種因素影響,中醫認為「種子必先調經」,強調如父母親身體虛弱,容易誕下先天不足的胎兒,因此很早就認識到小寶寶的健康其實與
父母雙方都有責任。但畢竟負責十月懷胎的始終是女性,婦女如果身體虛弱或患上婦科疾病,有機會可影響懷孕,特別是遲婚、晚育,平素患上月經病的婦人要特別
留意。
「種子必先調經」的意思是如要生兒育女,必須盡量能保證月經正常,包括月經的周期、經期、在月經的量、色、質上表現正常,和沒有月經期間的不
適。正常的生育過程必須要依靠婦女有正常排卵,然後在排卵後卵子能正常受精,受精卵能夠安全穩妥地附著於有一定厚度的子宮內膜內以使胚胎能夠發育。如婦女
排卵周期不準,或者無排卵,或者輸卵管閉塞,或者子宮出現問題,都容易影響受精和著床的過程,而往往有這些身體問題的婦女均可在月經和帶下上反映出症狀。
月經是否正常是一個婦女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故如婦女患上月經或帶下病而又欲生兒育女者,宜先把婦科問題處理後再考慮懷孕。
常見的月經及帶下問題包括月經過多或過少,月經先期、後期或先後不定期,痛經、崩漏、經期延長、月經期不適如經行泄瀉、經行頭痛等,及白帶的
量、色、質、氣味異常、陰癢等,臨床時必須排除有否婦科生殖器官包括子宮、卵巢等的病變。如檢查無器官病變者,屬於功能性失調,運用中醫辨證,對氣血、臟
腑進行調治,目的是為了調和沖任,幫助受孕種子。
中醫認為婦科疾病在五臟中跟肝、脾、腎關係最密切。婦人以血為用,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開竅於二陰;脾統血;肝藏血,主疏泄,因此中醫調經種
子重視肝脾腎的顧護,補虛瀉實。在六淫外邪中婦女容易受寒熱濕邪影響產生婦科疾病,所以婦女應注意在起居和飲食上適寒溫避免過偏,和注意健脾除濕。在內因
方面婦女容易受氣滯、血瘀、痰濕等影響,因此要積極預防如要注意少吃肥膩生冷、調暢情志、多做運動以促進氣血流通。
順帶一提特別是遲婚晚育或堅持打算在龍年懷孕的婦女,容易因為求孕心切而出現肝鬱或過份緊張的情況,中醫認為肝鬱化火,情志緊張反而容易影響受
孕,或令懷孕期婦女出現中醫的妊娠病,嚴重的甚至引起胎漏、胎動不安等先兆流產症狀。因此婦女宜以平常心看待生育的問題,免得因為求孕心切反而更難成孕,
或因求孕不遂而反而患上婦科疾病。
趕尾班車生龍B (二)懷孕篇
如果婦女平時月經周期正常而出現停經一周以上,伴隨有輕微惡心欲嘔、嗜食酸味、身體輕度浮腫、乳頭顏色變深等,對有懷疑者應進行身體檢查以確定是否懷孕。
要準確知道妊娠,民間一般相信中醫憑把脈便可知道婦女是否懷孕,甚至能知道胎兒的性別云云。但按照中醫學術上的觀點,妊娠有特定的脈象和體征,
妊娠是「身有病而無邪脈」,妊娠脈象是「尺脈滑利,按之不絕」,而婦女懷孕會出現一些初期體征如體形、下陰、乳腺的變化,可憑中醫望診了解,也可藉問診了
解婦女起居、飲食習慣的改變來判斷妊娠,因此診脈只是其中一種用來判斷妊娠的診法,並非如坊間所言的誇張。至於古籍上曾經記載診雙手尺脈強弱判斷男女,亦
是中醫的其中一種診法,並非所有古代醫家都贊同以這種方法判斷胎兒性別,因此我們應該對這種主張有客觀的看待。到了現在,妊娠確認和胎兒的性別都可以用化
學檢測或儀器檢驗知悉,對於判斷早孕有很大的幫助,一些在市面有售的驗孕工具甚至早至受精後十天便可測出是否有孕。
一般而言人類的妊娠期大約為280天(四十周),預產期通常是以末次月經的日期推算,公式為末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月份加九(或減三),日數加
七,至於正式臨盆日期可能比預產期提前或延後兩周。正值懷孕期的婦女,由於身體免疫能力較佳,氣血充盈,沖任調和,一般較少患上外感疾病。但在懷孕的九到
十個月時間裡,孕婦如出現與妊娠有關的不適和疾病,中醫統稱之為妊娠病,下期再續。
趕尾班車生龍B (三)安胎篇
妊娠病中的胎漏和胎動不安二病是孕婦較為關注的疾病之一,在現代醫學上稱為先兆流產或一般人稱的「作小產」。胎漏是指懷孕期間出現下陰出血,胎
動不安是指懷孕期間出現腰痛和下腹部疼痛,可伴隨下陰出血或無出血。胎動不安的病情較胎漏嚴重,容易引致流產或墮胎,因此當懷孕期婦女出現下陰出血或腰腹
疼痛時必須正視,並需及時診治。
據統計胎漏和胎動不安多發生在孕期首十二周內,平均發病率約百份之十五至二十,故懷孕時出現先兆流產的症狀在臨床上也時有發生。中醫理論除建議休息外,根據病情如所懷之胎屬可安之胎,則按辨證用藥安胎;如病情屬胎墮難留甚至胎元已殞者,則力求盡快下胎益母以保存元氣。
臨床上如懷孕期婦女突然出現下陰出血,排除少數婦人即使有孕仍會出現周期性陰道出血外(中醫稱為激經),一般皆作患病論。不少孕婦尤其是首次懷
孕者會對突然出現下體出血感到極度慌張,往往不知所措。如孕婦出現胎漏、胎動不安的病狀,按照建議保持絕對臥床休息有其必要。除休息外,中醫學上主張根據
母體和胚胎的狀況,在可以安胎的情況下服藥調和沖任氣血,母病治母,胎病治胎,是較為積極的做法,也是中醫婦科其中的特色之一。至於對於不可安之胎,即陰
道出血量持續增多,腹痛加重,伴隨妊娠物排出,或胎元已殞,無胎動及胎心跳動反應者,現代醫學稱難免留產,再行安胎之法並無意義,應當因勢利導,促進孕胚
排出體外,同時顧護母體正氣,減輕流產對於孕婦的影響。
懷孕期間中醫重視腎氣和沖任,胎漏和胎動不安的中醫病機為胎元稟賦虛弱,胎不成實,胎氣不固。在母體方面為氣血虛弱,或先天不足,或因孕後房事
不節,以致腎氣虛弱,沖任失和。其他原因包括過食辛熱,鬱怒化火,熱擾沖任,或因跌仆外傷傷及沖任等。中醫安胎重視腎氣及沖任二脈之和諧,同時針對血熱、
陰虛等身體表現化裁用藥。
中醫辨胎漏、胎動不安主要根據陰道出血的色、質,腰痛的情況,其他兼症如面色、身體寒熱感覺、大小二便、舌象和脈象等得出結論,治療的大原則在
治腎,常用如壽胎丸,偏血虛者加熟地、白芍,偏氣虛加黨參、黃蓍,陰虛加麥冬、山茱萸,陽虛加巴戟天、杜仲等。此外還有血熱、陰虛、血瘀等證,臨床時要加
以判斷,小心用藥。
如屬難免流產者,中醫治療主張下胎益母,避免流產不全,保存孕婦正氣,臨床主張活血逐瘀,方選生化湯。如孕婦在流產後身體無虛脫情況,應該先讓體內惡血完全排出後方可使用補益方法,防止留瘀,但對出現虛脫症狀者應急則治標,以顧護正氣為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