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早前封面故事報導,某江湖社團猛人遭襲擊,懷疑是內訌,事緣社團內不同派別爭做領導,僵持不下,出現「雙坐館」情況。兩頭馬車從來不是理想的管 理模式,原因很明顯,所有人都理解,奇怪在仍有不少人採用這模式,在出事前沒有人出言勸止,甚至做其啦啦隊,出事後才指出這管理模式的不合理。
生 產黑莓(Blackberry)的加拿大公司Research In Motion便是例子,多年來採用Co-CEO制,兩個創辦人同任CEO。黑莓風光的時候,二人被譽為管理奇才,多次被選為全球最佳CEO。黑莓近年內憂 外患,其網絡不止一次失靈,蘋果iPhone不斷侵蝕黑莓的市場,Research In Motion業績江河日下。最近Research In Motion宣布委任新CEO,是一個人,傳媒一窩蜂批評以前的兩頭馬車不可行。
我的看法是兩頭馬車絕對行不通,相信我不屬少數,但為什麼仍有這麼多公司或社團不信邪?答案只得一個:決策者怕痛,不肯面對困難的現實,選擇一條容易走的路,明知故犯地埋下炸彈。
兩頭馬車出現,是因為有兩個可勝任這職位的人,這兩個人能力上各有千秋,管治理念上各有支持者。負責挑選的決策者,一是走精面,怕順得哥情失嫂 意,二是真的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下不到決定。兩個理由帶出同一結果,就是決策者要自圓其說,搬出兩頭馬車合理化的原因。以我多年觀察兩頭馬車的經驗,通 常有三個藉口:
第一、一加一等於三。我不是說笑,真有其事,董事局宣布委任Co-CEO,理由是兩個人心靈相通,水乳交融,發揮起來猶如三個人,即係公司賺咗一 個人的人工。這條方程式連我個仔都知道是錯,一加一不是等於三,等於二已經是萬幸,大部分情況下,是小於二,更差的情況是變成負數。兩個人終日內訌,除了 發揮不到應有的能力,還打擊公司本身實力,造成的損失難以計算,一加一隨時等於負數。
第二、不想流失人才。這是常 見的個案,兩雄爭奪寶座,一雄之得變成另一雄之失,失意之雄要起身,但公司不想失去良將,於是不惜以雙頭馬車換取管理團隊的完整性。不幸地,這完整性是幻 象,既短暫又假。在不特別叻但決斷、和叻但猶豫不決兩者之中,我一定揀決斷的一位,因為猶豫不決經常造成對公司難以估計的傷害。或者叻但猶豫不決是 Oxymoron,叻一定包括決斷。 第三、一個帶另一個。這情況也普遍,特別是在家族企業,兩頭馬車的理據是由一個帶另一個,慢慢的移交管理權,表面上是一種穩陣的在職訓練,實際上是炒大鑊 的溫床。計劃離開的一位逐漸感受到要離開的現實,發現自己其實不大想離開,仍有心有力,況且新領導者怎看也不順眼,比不上自己,心裡出現「留低比離開難」 的信念,在職訓練變成在職搏鬥。當新領導者發現原領導者不想離去,產生被騙感覺,反應可以很強烈。任何傳媒聽到公司委任Co-CEO,董事局的解釋這是繼 承的安排,由某君帶某君,務求平穩過渡,我敢賭結果是不和收場。 有沒有兩頭馬車成功個案?即使有也絕無僅有,而且實情未必如我們想像,例如HP的Bill Hewlett和Dave Packard。這對科技界的永恒好拍檔,兩個人幾十年帶領HP成為科技界巨企,相安無事,成為終身好友。實際上,兩人幾十年從未分享過同一職位,兩人巧 妙地確保與對方有足夠距離,在公司內擔任不同角色,不撞職位,HP從來不是兩頭馬車。 兩頭馬車行不通原因一字咁淺:最後揸Fit只能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或是一個Committee。需要CEO作的決定,那些事情永遠是最難,因為容易的事 情已由下屬解決,去到CEO層次作的決定,事情永遠是黑白不分明,左又死右又死,下屬不敢揸主意。討論決策的時候可以是一大班人,這班人有一個CEO沒有 的權力,就是開會開到某地步,大家不知怎決定,這班人可對CEO說:「我個仔明日考試,今日要回家同個仔溫書,CEO你決定之後通知我。」榮與辱同歸 CEO,因為最後的決定屬於CEO一個人。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插圖:祝健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