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roll Page | Stop Scrolling
- 1.多吃醋 我就喝蘋果醋,吃加了醋的菜和湯
- 2.喝蜂蜜水 我就每天喝一杯
- 3.每天睡前把臥室所有的抽屜都打開再關起來 我也照做了
- 4.用茉莉精油按摩肚子 我也去買精油了

臨盆前必修
產兆情形 每人不一定
所謂「產兆」,是指媽咪懷孕約37週,生產前的徵兆。產兆包括落紅、破水、陣痛等情形。一般來說,懷孕滿36~37週,在足月的狀況下才會有產兆。但在37週之前的,多數是早產的情況。但無論懷孕幾週,任何週數都可能有產兆的現象。常 見的產兆會有落紅、破水、陣痛等情形,但並沒有一定的順序。伴隨著媽咪懷孕週數增加,子宮收縮的頻率也會日趨明顯,但屬於不規則的收縮,並不代表即將生 產。當子宮開始進入規則收縮時才是在產兆的範疇當中。當子宮開始收縮時,因收縮時所產生的壓力使得子宮頸的黏液塞剝落,同時造成子宮頸部份的微血管破裂, 但不全然是鮮紅色的血液,可能是粉紅色或暗褐色黏液的形態,這就是落紅。多數媽媽會因落紅造成緊張和恐慌的心態,但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蘇鴻文提醒,這 屬正常現象,若媽咪的出血量跟經血一樣多或超過,就要盡速就醫檢查。
同時,因子宮收縮使子宮腔內壓力變大,進而使羊膜破裂,是為破水。當 子宮開始規責收縮,讓媽咪感到肚子緊且痛,蘇鴻文醫師形容:「硬得像一顆球一樣。」而且是一陣一陣的約3~5分鐘一次,持續半個小時以上,這就是陣痛。但 落紅、破水、陣痛沒有一定程序,依據每位媽咪的體質而有所差異。少部份的媽咪對疼痛較為不敏感或痛覺不強烈時會以腰酸來表示。
大常見產兆 需注意
下列前三個產兆是最普遍、最主要的,也是生產的必經過程,但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後四個現象會隨著前三個產兆合併發生,但並非每個孕婦都會有這些情形。1.落紅 點狀出血
因子宮收縮時,黏液塞剝落造成的出血。通常是極少量的點狀出血,以粉紅色、暗紅色黏液的形態呈現。若是初產婦,有落紅的情形時,如果沒有合併規則收縮,通 常進展不會這麼快,還不用急著到醫院待產。但若出血量已超過點狀出血,甚至比腱月經量多,就有可能是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的狀況,應緊急送醫檢察。經產 婦在落紅之後,可以先送醫觀查。那麼,該如何定義紅出血量的多寡呢?蘇鴻文醫師強調,落紅的現象單純只是因為子宮收縮時的擠壓,促使子宮頸的黏液塞剝落而 造成的點狀出血。但如果出血量跟經血的量一樣多,甚至超過經血量,就要注意可能是前置胎盤或是盤胎早期剝離的情形,屬於產前出血的範疇。有這樣的情形時, 應盡速就侯診治。*黏液塞 阻擋細菌入侵
懷孕期間,子宮頸腺體明顯的增殖。由於腺體之數量及黏液增多,使子宮頸管閉塞而形成一道屏障,稱為黏液塞(Mucous plug)。黏液塞可阻隔細菌入侵,以防止胎兒及胎膜受到感染。當子宮收縮、子宮頸開始擴張時,黏液塞才會剝落,通常是即將分娩的徵兆。2.陣痛 子宮規則收縮
真 正的陣痛是有規律的,而且會越來越密集。從一開始5~10分鐘收縮一次,每次持續10-30秒;後期則會3~5分鐘收縮一次,每次持續30~60秒。當子 宮收縮時,孕婦的感受是腹痛和子宮緊繃,但在子宮收縮的區間,肚子又跟平時無異。媽咪會感覺到痛是因為子宮劇烈收縮,造成暫時性的缺氧而引發疼痛因子的釋 放。有些媽咪對痛感不敏銳,會以腰酸來形容。但這種腰酸背痛的情況在休息後不會改善,無論改變什麼姿勢都會感到不適,並且持續半個小時以上。3.破水 立即送醫
包 覆胎兒和羊水的胎膜破裂是為破水。羊水是包在羊膜腔內的液體,由孕婦子宮裡胎盤組織滲透液加上胎兒的尿液所形成的。所以,羊水應該是清澈但帶點腥味的透明 液體。但有時羊水中會夾雜胎兒代謝的皮膚細胞,是白色的塊狀物,如胎脂。甚至有些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已經開始結胎便,是褐色塊狀物,會使得羊水變得稍黃,但 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一般來說,通常會先陣痛後才破水。因為子宮收縮造成羊膜被壓迫之後才會有破水的情形。若孕婦完全沒有落紅和陣痛就破 水了,蘇鴻文醫生表示,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極高。因此,在產檢後期會建議媽咪做乙型鍊球菌篩檢,若檢測之後有感染,在媽咪待產時醫師會預先施打抗生素。另一 個會拖打抗生素的原因是媽咪在破水之後超過18小時還沒生產,因為這樣等於寶寶直接曝露在外在環境,提高寶寶被細菌感染的風險。
*乙型鍊球菌 新生兒要小心
感 染乙型鍊球菌是危害新生兒早期健康的主因,會引發敗血症、腦膜炎、新生兒肺炎,嚴重者甚至可能致死。腦膜炎則是在出生七日後才有的晚發型病例。在產檢後期 會有乙型鍊球菌的篩檢,如果媽咪感染乙型鍊球菌,醫師會使用盤尼西林作治療及預防。另一種會施打盤尼西林的情形是,破水超過18個小時但媽咪還沒生產,等 於是胎兒直接曝露在空氣中,容易引起其他合併感染。此時醫生會拖打盤尼西林,降低胎兒受到感染的風險。4大產前現象 別輕忽
以下四種現象會伴隨產兆發生,但不一定每個媽咪都會有這樣的情形。1. 假性陣痛 無規律性假性陣痛是規律陣痛之前的一個現象,沒有規律性,經過休息後會好轉,媽咪的感覺是肚子緊緊的。假性陣痛會引起下腹部酸痛,經按摩、走動或休息可以 緩解,但並不會致使子宮頸擴張。在假性陣痛的情況下就醫,診斷後若子宮頸還是很厚也沒有擴張,醫師會建議產婦再回家等待。但必須持續注意胎動和陣痛的情 況,一有破水或是出血量突然增加時再返診。
2.胎動減少 需計算
隨 著週數寶寶越來越大,在子宮內活動的空間有限,因此也無法有太大的動作,因此媽咪會覺得胎動變少。但如何判別胎動多寡呢?蘇鴻文醫師表示,媽咪可以計算一 天之內胎動次數,若達十次以上就屬正常範圍。或選擇胎動次數較多的時段,大多是在晚餐後和睡覺前,媽咪可躺在床上數,約兩個小時以內若有十次以上胎動也屬 正常。但如果使用上述兩個較為簡便的方式測量過後,胎動還是少於十下,或媽咪本身感覺到身體不適,都可以再經由門診做檢查。3.輕鬆感 胎頭已下降
約 36、37週左右,寶寶的胎頭開始往骨盆腔移動,因此子宮會有下墜感,上腹部的壓迫變小了,包括媽媽的肝、胃、橫隔膜,所以媽咪會感到呼吸順暢,也比較吃 得下,活動較為輕便,就是所謂的輕鬆感。但因胎頭已下降到骨盆腔,會壓迫到膀胱,造成膀胱儲尿量大大減少,所以媽媽會有頻尿的狀況。無論是在睡覺或上班的 時候,都會造成媽媽的困擾。4.有便意 直腸受壓迫
因為寶寶的頭進入骨盆腔,也會壓迫到直腸和肛門,造成媽咪會有便意感,大便的次數也會增加。懷孕後期約36、37週才會有的現象。此 外,懷孕期間可能會有一些併發症,例和糖尿痛、高血壓,就是所謂的子癫前症。胎盤會分泌激素讓媽咪的血管收縮。當血管收縮造成血壓上升,若此情形發生在腦 部,就會造成腦水腫,使媽咪出現頭痛、想吐、甚至痙攣、抽筋等狀況。在產檢時發現血壓提高了,或是懷孕之後才產生的頭痛症狀並且持續增加,造成媽咪不自主 的頭痛想吐和腹痛則要馬上送醫診治。
產婦心理壓力 比你想像得大
在產檢後期,部份媽 咪會心急寶寶怎麼不快點出來?雖說寶寶37週已經足月了,但80%寶寶出生的時間點還是會在預產期前後約一週左右,當媽媽有輕鬆感可能還要再3至4週寶寶 才會出生。但懷孕後期,媽媽心理壓力大,尤其是初產婦,一直保持在隨時戒備的情況下,也會擔心好不容易懷孕這麼久了,如果寶寶有什麼問題該如何是好。此 時,家人的陪伴是最重要的,不然有什麼突發狀況,媽咪一個人會更顯得手忙腳亂。隨時準備好媽媽背包,一有落紅配合陣痛的症狀時就可以馬上就醫待產。除了陪 伴,適合的給予支持和鼓勵也可以減孕婦的心理壓力,例如多陪媽咪散步、爬樓梯,讓骨盆伸展、運動,也可以幫助產程更為順利。聽媽咪說話、陪媽咪聊天都能讓 媽咪的心情保持平靜且有安全感。
催生要不要?
離預產期越近時,少數媽咪到後期已經等不及而徵詢醫師是否能摧生。因為37週的孕期隨著胎兒越來越大致使媽咪腰痠背痛;還有睡覺時,每次翻身都一是個很大的工程,嚴重影響媽咪的睡眠品質。再者,因胎兒長大更有力,就算胎動次數減少也會影響媽咪休息。但 蘇鴻文醫師建議媽咪不用操之過急,對於摧生的說法,與其說催生,其實是利用前列素栓劑幫助子宮收縮,營造像陣痛的效果使讓子宮頸軟化、變薄,是一個引產的 動作,但並不代表一定會生。要視媽媽收縮的狀況而定,例如媽咪對藥物接受的反應、子宮頸的成熟度、胎兒大小等。因此待在醫院待產的時間更長,也會增加媽咪 心理的壓力和生理的疲憊,最終致使剖腹產的例子不在少數。若媽咪能歷經自然的產兆是最好的狀態,表示子宮頸開始軟化也會讓生產過程更加順利。通常超過預產 期1~2週才會催生,同時,胎兒吸入胎便會造成肺部受傷、無法呼吸而缺氧,甚至死亡。再者胎盤老化也會造成胎兒缺氧、營養不良及胎兒窘迫,甚至窒息或死胎 等。
蘇鴻文
現任︰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經歷︰萬芳醫學中心婦產部住院醫師
專長︰超音波產前胎兒畸形檢查(高層次超音波)、懷孕初期唐氏症超音波篩檢(頸部透明帶厚度)
1.產兆認知與生產準備
對妊娠期的婦女而言,自從確認懷孕的第一天開始,就一直期待胎兒的誕生,而隨著預產期的接近,
產婦的心情也跟著更加複雜,一方面期待胎兒誕生,
另一方面又緊張害怕面對生產可能碰到的一些狀況……
接近生產的徵象
一般我們所謂的預產期是以妊娠四十週來計算,
但並不表示胎兒一定會在預產期當天誕生。
一般而言,從預產期的前三週到後兩週
(妊娠三十七週到四十二週)都算正常的生產期。
在這段時期,產婦可能會有一些接近生產的徵象出現。
若能瞭解這些產兆,可事先有所準備減少擔心,幫助準媽咪安心待產。
1.有輕鬆的感覺
隨著預產期的接近,胎兒的頭部下降至骨盆腔內,會有輕鬆的感覺,此時孕婦通常會感覺呼吸較順暢,
胃口也會比較好,但可能容易有頻尿、下腹部或陰部沈重等感覺。
多數的初產婦約在生產二週發生,經產婦則不一定,
往往須等到規則陣痛才發生。
2.落紅或現紅
在子宮開始收縮前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通常產婦就可能會發現有混雜些許黏稠液的血絲狀分泌物由陰道流出,
顏色呈粉紅色或暗紅色。這是因為子宮頸黏液塞流出所致。
這雖是即將分娩的徵兆,但並不代表立刻生產,
若現血的量不多,還不需要入院。
3.假痛
生產前幾週或幾天,下腹部就可能會有不規的子宮收縮,有時二十至三十分鐘一次,有時間隔又漸漸拉長至三十分鐘或更長;
子宮收縮時腹部會硬起來,下腹部感覺無痛或輕微酸痛,
通常可藉由按摩、走動、休息使症狀減輕。
這種子宮收縮並不會造成子宮頸擴張,
也並非分娩的真正陣痛,又稱為假痛。
此時,可在家中休息尚不需入院。
4.陣痛或腰酸
伴隨子宮收縮而產生,會造成子宮頸變薄及擴張,它有下列特性:.陣痛時腹部整個變得很硬,不痛時漸漸變軟。
.陣痛由開始的不規則漸漸變得規則,
起初可能是每十五分鐘收縮一次,持續十五至三十秒,
隨著產程進展,收縮愈來愈密,持續時間和強度逐漸增加。
這種陣痛不會因為按摩走動而減輕疼痛。
5.破水
破水是因為包圍著胎兒及羊水的羊膜破裂所致,此時羊水可能會像尿液般自陰道流出,孕婦會感覺無法控制它的流出。
而羊水本身是無色、清澈、有腥味的液體。
破水本身也是正常的產兆之一,但因破水後就可能有感染的風險,
且少數病患也可能發生臍帶脫出情形,
因此,此時準媽咪需減少走動且儘快到達醫院,
最好能平躺休息,接受醫護人員的照顧是保障安全的最佳做法。
6.出現便意感
肛門不自主想用力,有排便的感覺,尤其在陣痛時更加強烈。此時應儘速就醫,並且深呼吸或作哈氣動作,不要用力。
何時該到產方待產
若預產期已接近,且預定自然生產,
當出現落紅、假痛等情形,表示可能這幾天就將要生產了。
此時,準媽咪應該在家等候入院時機的到來,
同時注意下列事項:
.備妥住院用物,待在離醫院近的住所,勿遠行。
.最好有人在家陪伴,和陪產者保持連繫,有任何狀況可立即趕到。
.可做家事、散步、蹲下等運動,且以不太累為原則。
爬樓梯則因有跌倒的可能並不適宜。
.需有充分休息,有時假痛會影響睡眠,但仍應把握時間睡覺以儲備體力。
.仍需進食且以少量、少餐、易消化的食物為宜。
.若預產期己接近,且預定自然生產,當有下列任何一種情形時,
則需要到產房檢查。
7.破水或懷疑破水。
初產婦每隔五分鐘規則收縮;經產婦開始有規則子宮收縮。.有便意感或不自主想用力。
.胎動減少、陰道出血量多、鮮紅,或任何異常狀況。
.產檢時醫師視產婦狀況特別交代囑咐須住院的狀況。
.若是預定剖腹生產,於預定開刀日之前就有落紅、破水、
規則子宮收縮、有便意感或不自主想用力、
胎動減少或其他任何異常狀況,則應先禁食任何食物和水,
立刻到產房檢查。
自然生產過程及自我照顧
整個生產的過程從子宮開始規則收縮、產生陣痛或腰酸開始進入產程,
直到胎兒及胎盤娩出為止,每個人生產所需時間有個別差異。
一般而言,生產的過程分為三個時期。
生產第一期
指規則陣痛開始至子宮頸口全開的時期,一般而言,
初產婦約為十二至二十四小時,經產婦約為六到十二小時。
此時產婦應儘量放鬆身體,保存體力。在自我照顧方面則應注意以下幾點:
.有宮縮時作胸式呼吸運動。
.練習宮縮時儘量全身放鬆。
.吃易消化的食物及水份以維持體力。
.常解小便,約二至四小時解一次。
.隨子宮頸擴張,若有便意感而不自主想用力時,應通知醫護人員檢查。
.若醫護人員告知還不能用力但想用力時,請做張口淺呼吸運動。
生產第二期
指子宮頸全開到寶寶娩出的時期。
此時期需把握陣痛時正確用力以利寶寶娩出。
一般而言,此時期初產婦約一至二小時,
經產婦則約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在自我照顧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把握有宮縮時做閉氣用力運動。
.宮縮間歇時放鬆身體。
.若醫護人員告知還不能用力時,請做張口淺呼吸運動。
.寶寶的頭娩出剎那間,張口哈氣。
生產第三期
指寶寶娩出至胎盤胎膜完全娩出,平均約五至三十分鐘。
此時期醫師會為產婦縫合傷口,請放鬆心情,
與醫護人員配合。至於產後自我照顧則應注意以下幾點:
.產後可立刻進食。但請勿食用酒及人參,以影響子宮收縮,造成產後出血。
.應按摩子宮,促進子宮收縮,預防產後大出血。
.產後應儘早小便,一般而言不應超過八小時還未解,若小解有困難,應即通知護理人員。
.產後第一次宜漸進下床,且需有人陪伴以防暈眩。
待產及自然生產過程遇到的問題
一般而言,產婦自住院待產到寶寶娩出,
可能會碰到一些產婦從沒有經歷過的處理措施。
如待產過程中會於產婦的肚子上裝上胎兒心跳及子宮收縮監測器,
其目的是為了了解整個待產過程中,寶寶的健康狀況,
以避免發生胎兒窘迫或子宮過度收縮等不利於胎兒的狀況發生。
此外也會因產婦的個別狀況而打點滴、通腸……等,這些措施產婦或其家屬若有疑問,皆可請醫護人員加以解釋,至於生產時是否須作會陰切開,醫師亦會根據每個產婦的個別狀況來決定,以便使生產的傷害
降至最低。
結語
懷孕是女人一生中最溫馨的經驗,而生個健康可愛、頭好壯壯的小寶寶,
更是每一位父母親所期盼的,經過了漫長的懷孕及產檢過程,
終於到了生產的時刻。生產的過程對媽媽而言,
更是一個全新的經驗,每個妊娠中的婦女,
都因事先對生產過程及可能面對的狀況有所了解,
若有任何疑問,也應隨時和醫護人員討論溝通,
如此,相信大部分的準媽媽們都能有個全新且充滿甘苦的生產經驗,
生下一個健康的寶寶。
2.何種情況下要住院待產?
規則的陣痛 ---子宮收縮會引起陣痛,當陣痛變得有規律,間隔時間漸縮短,每次疼痛時間
加長,疼痛程度漸加劇時,則必須馬上到醫院,若胎兒未足月則須住院安胎。
見紅或稱血性帶下 ---
當子宮頸開始鬆弛時,即有血液黏液自陰道流出,此種帶有透明黏性的
淡紅色分泌物, 與多量出血是不同的,產婦有此情形時,須馬上住院。
破水 ---
透明如水的液體會自陰道流出,為避免胎兒在子宮內遭感染,
或引起 胎兒臍帶脫出,因此不論懷孕幾週都得馬上住院。
大量出血 ---
一但確定是子宮大量出血時,就必須馬上到醫院,
以觀察是否為前置胎盤,並隨時注意胎兒的情況
孕婦不可不知的六大產兆
人類為陣痛和分娩的準備是需要經過大約280天(40周)孕期的累積。為什麼會陣痛和什麼時候會陣痛,目前還沒有 任何的學說可以全盤的解釋和分析。早期人們認為,引發陣痛和分娩是因為腹中的胎兒認為子宮外的環境比子宮內要好,所以急著要出來。後來嘗試從各個角度:如 胎盤的因素、母體的因素、免疫的因素、和母體、胎兒之間內分泌的因素等,來探討誘發生產陣痛的奧秘,但是還是無法提出一個很圓滿的學說。同樣的,在臨床上 也尚無法預知從何時產前不規則的偶發性子宮收縮會轉變成密集規律性的陣痛。所以現階段對于“陣痛”的定義是指:一連串的協調性和有效率的非自主性的子宮收 縮,其結果是使子宮頸持續的變薄和擴張,最終導致懷孕的產物被排出。理論歸理論,跟孕婦們比較有切身關係的事項是:我要注意些什麼?
產兆1:胎動
懷孕後期因為胎兒成長迅速,羊水減少,胎兒可以活動的空間相對的減少了,所以胎動也會明顯的減少了。胎動的次數多少算是安全呢?其 實目前尚無定論,因為胎動的次數因人而異,而且每個母親的主觀感受也不同。研究顯示,平均每日要花上2.7個小時才會感受到10次的胎動。因此就有專家提 議,只要在2個小時內有感受到10次的胎動,就可以放寬心。或是每天固定一個時段數1個小時,如果胎動次數都在平均值內就可以放心。反之如果胎動的次數明 顯的增加或是減少50%以上,應速就醫診察。
產兆2:輕松感
上腹部的壓迫減輕了,這是因為胎兒頭部降入骨盆腔的關係,所以感覺呼吸變得順暢了,同時飲食的不適也改善了。多數的初產婦(第一胎)會在36~38周之間感受到這個變化,而經產婦(非第一胎)則不一定。此時可以開始注意落紅,破水或是陣痛的到來。
產兆3:落紅或現血
這是子宮頸變薄、變軟而有的黏液的血性分泌物,呈粉紅或暗紅色,若現血量少,尚不需入院,繼續觀察即可。根據統計落紅後的一周內都會開始陣痛。
產兆4:破水
這是包圍胎兒及羊水的胎膜破裂所致,羊水是無色、清澈、帶有腥味的液體,會持續且不自主的自陰道流出。尿液則是清澈,淡褐色,具騷味的液體,這是兩者之間的差異。若發現破水應盡速就醫,此時會建議入院待產,然後視子宮收縮的情況給予適度的處置。
產兆5:陣痛
其實並非每次都可以很容易的區別假性陣痛和真實的陣痛。“痛”是因為子宮強力的收縮,造成暫時性的缺氧而引發疼痛因子的釋放,通常產婦的感 受是腹痛,腰酸或是背痛。陣痛時整個腹部變得很硬,不痛時則很軟。真正的陣痛是規律性的而且是越來越密集的,起初可能是每10分鐘會收縮一次,每次持續 10-30秒。但是隨著產程的進展,收縮變成每3-4分鐘就會收縮一次,每次持續30-60秒。收縮的強度和持續的時間不會因按摩、走動、臥床、或藥物的 影響而減輕。最重要的是子宮頸會變薄而且有效的擴張。假性陣痛就剛好與上述相反;子宮為收縮不規則(間隔10-30分鐘不等),下腹部輕微的酸痛不適,經 按摩、走動或休息可以緩解,對子宮頸的擴張毫無幫助。此時醫師通常會先內診評估子宮頸的狀況,若還是很厚且未擴張則會建議產婦回家等待,持續注意胎動,再 視陣痛的情況,若有破水或是出血量增加時再返診。產兆6:便意感
肛門不自主的想用力,有排便的感覺。對于經產婦這是很重要的徵兆,因為經產婦的子宮頸在平常時已有稍許的擴張(因為被前胎撐開過),所以當 明顯陣痛時,子宮頸擴張的速度迅速,此時應深呼吸哈氣,不要用力盡速到醫院。住院的時機需要經過醫師審慎的評估,而這是對臨床醫師在專業上和經驗上的一項 考驗。臨床上的評估依據是綜合內診的發現,胎兒監測器上的顯示數據,和產婦的主觀意識。內診主要是評估子宮頸擴張的程度,子宮頸的長度及厚度,胎位,胎頭 的位置(是否有下降)和是否有破水。胎兒監測器主要是記錄胎兒心搏的變化和子宮收縮的頻率以及壓力。經產婦的主觀意識是她對于子宮收縮的忍受度和便意感。 曾經有過案例經產婦的主觀意識比臨床判斷還準確,產婦雖然只覺得腰酸但是有強烈的便意感,在醫師還未來得及評估前,產婦就先告訴你她要生了。
住院時機
住院的時機為何重要,因為太早入院待產,無形中會讓產婦及其家屬產生產程過長的錯覺,進而要求剖腹生產。但是如果太晚入院則會造成 醫護人員手忙腳亂,在沒有妥善的處置下就生了,在匆忙中有時會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事項而增加產婦及胎兒的風險。第一胎的產程通常會比較長,痛個三兩天才生是 司空見慣的。如果醫師評估沒有很快就會生的話(沒有破水,子宮頸擴張未達3‘4公分),一般會建議產婦回家等待,這時就要注意前面提及的七項產兆。幾乎所 有的醫療院所應都具備了生產需知的衛教單,建議近臨盆的孕婦們詳細的看一看,甚至留一份在身邊。多一分的準備就有多一分的安全感,和減少一分的焦慮及不 安。
text-align: center;">
三大產兆
產兆一‧落紅
發生原因與徵兆
懷孕時期的出血常讓媽媽感到害怕與著急,但預產期左右出現的微量出血,是正常的情形。因為在真正進入產程前,子宮會先開始收縮,促使子宮頸變薄擴張,而子宮頸處的微血管便會有破裂的狀況,伴隨出現咖啡色或帶黏性血絲的分泌物,即稱為落紅。
入院時機
如果媽媽還沒出現規則陣痛或破水的徵兆,而僅發現微量落紅時,還不急著前往醫院。發現落紅後,短則幾個小時,多則約一星期,才會真正進入產程,此時媽媽可先洗澡沐浴,準備生產需使用的相關物品,稍作休息,等陣痛頻率規則或落紅量漸增時,再前往醫院待產。
注意事項
媽媽必須留意落紅的量與顏色。萬一出現顏色鮮紅且量很大的出血時,不管是否有陣痛,都要趕緊到醫院檢查,因為有可能是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等需緊急處理的問題。 容易發生前置胎盤的高危險群包括了曾經動過流產手術、子宮曾經開過刀、前胎剖腹產以及有病史的媽媽。正常懷孕時,胎盤會附著在子宮前、後壁或子宮頂部,但是若胎盤附著位置過低,覆蓋在子宮頸口的位置時,便屬於前置胎盤,此種情形容易出現大量出血,危及媽媽跟胎兒的安全。除非媽媽沒有定期做產檢,否則前置胎盤的問題,大部分都會在產檢時即發現。 正常的狀況下胎盤是在寶寶出生後才娩出,但若胎盤在胎兒娩出前就先行剝離,即稱為胎盤早期剝離,此時會造成大量的陰道出血與下腹疼痛等症狀,若有此類情形發生時,需儘快至醫院就醫,以免在胎盤早期剝離後,胎兒得不到適度的血流供應,而導致胎兒有窘迫的情形發生。媽媽受到外力撞擊、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高齡產婦、有相關病史、子癲癇症等,都屬於胎盤早期剝離的高危險族群。
產兆二‧陣痛
發生原因與徵兆
所謂的陣痛指的是妊娠足月後至胎兒娩出前,因子宮收縮時所產生的疼痛感。當懷孕瀕臨足月時,胎兒的發育生長已臻成熟,子宮便會開始收縮,促使子宮頸慢慢變薄,並使胎頭緩緩下降。陣痛的啟動機制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引起的,包含了類固醇荷爾蒙的變化、催產素和前列腺素的刺激、胎兒的引發和子宮肌肉的改變等。陣痛時,媽媽的肚子會變硬,不痛時則變軟,隨著產程的進展,陣痛的頻率、強度與持續的時間亦會隨之增加,例如一開始若每10分鐘一次,每次陣痛持續10秒~30秒,後期則會變成每3~5分鐘就收縮一次,每次會持續30~60秒。 那媽媽該如何分辨真性陣痛和假性陣痛呢?從懷孕周數來說,真正陣痛是指子宮收縮促使胎頭緩緩下降,所以會發生在產程真正開始時;假性陣痛,在媽媽懷孕第36周起,就會慢慢有輕微的收縮感,而且可以透過按摩或休息等方式得到紓解。醫師表示,分辨兩者大致可從子宮收縮的規律性、陣痛間隔的縮短、陣痛強度的遞增以及陣痛感受的部位四方面來評估。 真正陣痛有其規律性,陣痛的頻率會隨時間增加,即間隔時間逐漸縮短,而假性陣痛的收縮頻率不具規則性。另外,真陣痛的疼痛感會越來越劇烈且緊密,而假性陣痛強度較弱;陣痛時媽媽感受的位置部分,真陣痛時因為子宮正劇烈收縮,媽媽整個腹部都會有劇烈的疼痛感,甚至擴及到後腰、背部,而假性陣痛只有下腹部或鼠蹊部的局部痠痛感,改變姿勢或躺下,痠痛情形就可緩解。
入院時機
一般建議媽媽先行自行觀察陣痛的情形,等到真正陣痛,且陣痛頻率發展到規則每5~10分鐘一次,再準備入院待產。
很多媽媽會擔心會有措手不及到醫院的狀況發生,疑問為何不能先到醫院待產呢?醫師表示,一般入院後,會請媽媽躺在床上待產,並裝上胎兒監視器,但若尚未出現真正陣痛或子宮頸擴張的程度尚未達一定程度時(一般約開兩指),躺在醫院床上待產的時間會較長,陌生環境只會徒增媽媽緊張的情緒,因此還是建議媽媽持續注意胎動,並視陣痛進展的程度,再前往醫院。
注意事項
許多懷孕的媽媽,懷孕周數尚未達到足月(37周),即出現宮縮頻繁的現象,便有可能會引發早產,此時建議媽媽多臥床休息與放鬆,若宮縮仍然持續,則須至醫院就診治療,以免在胎兒未發育成熟前提早生產。產兆三‧破水
發生原因與徵兆
羊膜破裂,使羊膜腔內的羊水從 陰道流出稱為破水。而破水以懷孕37周為基準,低於37周發生的破水稱為「早產早期破水」,醫師經過評估後,會視懷孕當時狀況給予抗生素或安胎藥物治療, 亦或進行催生等,以避免後遺症;妊娠37周以上破水稱為「早期破水」,因此階段胎兒大致已發育成熟,醫師多半不建議安胎處置,而是進行催生,以免寶寶有受 到感染之虞。 破水後羊水流 出,外觀呈現透明或淡黃色,且沒有特殊氣味的液體,依其破水位置的高低會有不同的徵兆情形,低位破水會出現大量自陰道湧出的液體,高位破水會有斷斷續續、 類似分泌物的液體緩慢流出。後者的情形因流出量較少的關係,媽媽通常難以自行察覺,若有發現異狀或分泌物時,可先墊上護墊,觀察後續分泌物的顏色與味道。 另外,陰道分泌物多為酸性,羊水則為偏鹼性,可用試紙檢測是否有破水的情形,若懷疑有破水時,最好還是前往醫院請醫師詳細評估。入院時機
羊水如同是胎兒在媽媽肚子裡的安全氣囊,不僅具有減緩撞擊、調節溫度的恆定作用,同時也扮演了促進胎兒肺功能健全成長的重要角色。為了避免破水後,造成子宮或胎兒的感染風險,不論懷孕周數,一旦只要破水就要趕緊前往醫院,醫師會依懷孕周數以及媽媽身體狀況做不同的醫療處置。注意事項
目前發生早期破水的原因仍無定論,也無法事先預防早期破水情況的發生。破水後若併發感染則會伴隨發燒、白血球上升、分泌物有臭味等情形,一旦懷疑破水時,需儘速至醫院就醫檢查治療,也需留意是否有上述併發感染的徵兆出現過期妊娠
左等右等,眼看跟寶寶預約見面的日子一天天過去,肚皮卻仍然沒有動靜,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就稱為「過期妊娠」。
若超過預產期一週仍然沒有任何產兆,應該到醫院檢查,可能需要住院待產,因為懷孕超過40週,胎盤會鈣化,這表示胎盤功能開始退化,羊水量會減少,胎兒也無法繼續成長,同時還擔心可能發生胎兒臍帶壓迫、解胎便等狀況,所以,會考量情況決定是否給予藥物,幫助催生。
看到一篇超貼切的等待產兆文章~ 分享一下
懷孕末期
這個時期並不是每個孕婦都會有的……..因為很多人都會在懷孕到39週以前就已經把寶寶給生下來了
,卻是無法選擇的就必須面對這個時期
孕期到36週就是進入最後一個月,寶寶的器官都已經長好了,
醫生跟護士告訴我,要準備好待產的東西,也要注意有沒有產兆出現
36週後寶寶隨時有可能會生出來,必須事先做好準備
由於我跟老公都非常期待寶寶的出生,所以我們早就準備好要迎接他的來臨
沒想到,36週過去了,37週的產檢時間又到了
醫生說:你的寶寶已經3100公克了,蠻大的,這一兩週生比較好,你要多做運動
我自己也希望早一點生,因為我想要獅子座的寶寶(這樣的話就跟我一樣^^)
而且,要是太晚生,寶寶會很大,會變得不好生…..
我就很努力的做產前運動,希望他快一點生出來
一個星期又過去了,依然沒有動靜
38週產檢,老公請假陪我去醫院,醫生說:寶寶3150克了
我還是沒有子宮收縮的感覺,我實在很擔心,因為我的骨盆腔有舊傷,不曉得能不能自然產
醫生說要檢查一下骨盆夠不夠大,我本來以為是要照X光,結果並不是……
醫生叫我上內診台,然後直接用手伸進去摸=.=||| 會痛ㄟ實在是非常的不舒服~~~~
然後醫生說:你的骨盆算中型大小,應該可以自然產,但是最好快一點生,多運動吧
唉~~我真的有一直運動阿,可是肚子就是沒有要生的感覺
就這樣,到了39週,所有的親朋好友都非常關心我
見到我的就說:你還沒生阿? 應該快生了吧?
沒見到我的就打電話來說:預產期快到了吧? 什麼時候會生?
我每天都在祈禱,希望自己能快點生,因為我的肚子已經非常大了
(39周...也開始每天有不同的人來問生了沒? 從認識到不認識的都來了…)
挺著又重又大的肚子,還要去爬樓梯做運動,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挺著又重又大的肚子,還要去爬樓梯做運動,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非常非常非常的同意~)
我開始上網查詢,要如何才能讓寶寶快點生出來
而且自己的心情變得非常焦急,每天都是一早就很期待,等到晚上沒生就變成很失望
半夜開始睡不著覺,情緒無法控制,有一股想要去拿刀子把自己的肚子剖開的衝動
我開始上網查詢,要如何才能讓寶寶快點生出來
而且自己的心情變得非常焦急,每天都是一早就很期待,等到晚上沒生就變成很失望
半夜開始睡不著覺,情緒無法控制,有一股想要去拿刀子把自己的肚子剖開的衝動
好不容易捱到了預產期,也就是滿40週了,寶寶已經3400公克了
但是我還是沒什麼感覺,我想我恐怕需要催生
醫生說依我現在的情況,隨時都可以催生,不過催生的話大概也要催兩三天
如果要繼續等,最晚等到41週,41週還沒生的話就一定要催生了
聽起來真可怕,聽說催生很痛ㄟ,要痛兩三天喔……那我再繼續等好了
反正,40週都等了,多一個星期也沒差多少吧!
()
寶寶的預產期是8月27日
這一天,也就是那個很轟動的,火星最接近地球的日子
全世界的人都在關心火星,不過,我只關心我的肚子
晚上老公陪我去公園散步,順便跟一堆人一起看火星
老公說:他一定是火星帶來的小孩,所以要看過火星才會生出來=.=||
結果,在大安森林公園,只要我經過的地方,所有的人的眼光都會從天上移到我的肚子上
還指指點點竊竊私語…..(你看他肚子好大喔) (他好像快生了ㄟ) (肚子這麼尖應該是生男的吧)
我覺得我好像是去給人參觀的~.~
超過預產期的日子,簡直可以用度日如年來形容
連房東跟巷口賣早餐的都在問我說你怎麼還沒生?
我還沒生又不是我的錯,我自己也很煩阿!!!
而且,寶寶已經不可能是開朗的獅子座,他變成龜毛的處女座了
好吧,就算星座不重要,如果拖到九月,到時候可就要晚一年讀小學,傷腦筋ㄟ
我的忍耐已經到極限了,每天都一直在哭,心裡非常的不安
而且不斷胡思亂想,完全沒辦法平靜下來,感到很害怕
我拖著老公陪我去運動,幾乎每天都走路一個小時以上,外加50次以上的下蹲運動,還有爬樓梯
我覺得我是體力超強的孕婦,肚子大成這樣還可以做這麼多運動,有時候還滿佩服自己的
懷孕末期---老公在做什麼?
1. 請假陪我去做產檢,希望寶寶平安生出來
2. 忍受我煩躁的情緒,還要安慰我害怕不安的心情
3. 下班回家也不能休息,要陪我去散步…
4. 聽說茉莉精油可以幫助子宮收縮,所以每天晚上幫我用精油按摩肚子
5. 每天跟肚子裡的寶寶心戰喊話,威脅利誘他,叫他快點出來
★懷孕末期
懷孕到末期,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我要生~我要生~我要生~~~尤其是看到別人抱著小孩,就羨慕的不得了,人家都生出來了,我的卻還在肚子裡…
原本很擔心生產會很痛,等到這個時期,我竟然每天期待著自己趕快肚子痛,我變得一點也不害怕陣痛來臨
除了運動之外,只要聽說有什麼能讓寶寶早一點生出來的方法,我都去試了
包括-
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動作,比如說-孕婦臥房的東西不能移動,不然會動到胎神或是胎氣
我就故意把房間的東西搬來搬去,連床也移動,又換床單,可是還是沒用
我家的胎神不知道躲去哪裡了,寶寶在我肚子裡穩穩的,大概在笑他媽媽做了一堆蠢事
這些失去理智的行為,大概只有懷孕末期變的歇斯底里的孕婦才做得出來
生產狀況
四度裂傷
在自然生產的過程當中,如果產婦的不當用力或是產程進展太快、胎兒過大,都有可能造成陰道的撕裂傷,而其中最嚴重的會陰裂傷,稱為「四度裂傷」,亦即陰道和肛門或直腸相通。
只要透過立即的修補與縫合,加上照顧傷口時避免感染,通常就能有不錯的癒合效果,也能避免形成直腸陰道廔管或肛門陰道廔管(即大便從陰道排出)。
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指羊水或其他胎兒組織進入母體的血液中,因而造成栓塞現象,並大量消耗掉凝血因子,造成凝血能力消失,使產婦發生呼吸窘迫、休克及大量出血後死亡,羊水栓塞使產婦死亡率高達90%以上,其25%個案在一小時內死亡。 發生原因 發生羊水栓塞的主要可能原因,是在產婦產前、待產中或產後,羊膜腔內的羊水,經由子宮壁及子宮頸靜脈血管的裂縫,流入媽媽的血液循環系統中,羊水內的內容物(包括胎兒鱗狀上皮細胞、胎毛、胎脂、胎便等),隨著媽媽的靜脈血流,回流到肺部血管,造成栓塞,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症狀。 預防方式 羊水栓塞發生的機率很低,但卻是無法預估也無法預防的,目前沒有哪些原因是確定的羊水栓塞危險因子,也沒有羊水栓塞的前兆症狀,因而無法告訴懷孕的婦女,誰是羊水栓塞的高危險群,或者發生哪些症狀表示可能在未來發生羊水栓塞;但懷孕婦女也不需太過於恐慌。 肩難產 「肩難產」是指生產過程中,胎兒的頭出來後,肩膀卻卡在恥骨聯合的下緣出不來。臨床上若是在胎頭產出後,需要用其他的輔助方式才能讓肩膀娩出,或是有人定義從胎頭產出到身體產出的時間超過60秒,都可以此稱之。 原因 通常胎兒太大是大家最熟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果胎兒出生體重大於4,000公克,發生肩難產的機會較高,其實大小只是部分的理由,而且胎兒多大算大對每一位產婦的意義都不同。 臨床上,很難去預知生產會不會發生肩難產;此外,像是母體骨盆窄、體型肥胖、經產婦、前胎發生肩難產、過期懷孕(指的是懷孕超過42週以上)、胎兒肩膀過寬、產程遲滯、患有糖尿病的產婦,都算是發生肩難產的高危險群。 尤其是患有糖尿病,或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孕婦,因為母親的血糖通過胎盤,會刺激胎兒的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又會刺激軟組織的生長,所以胎兒會長得又胖又壯,在胎頭通過產道以後,肥厚的肩膀被卡住的機會也就增加了。 嚴重性 如果無法即時處理肩難產,寶寶會因臍帶受到擠壓拉扯,無法供應氧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發生危險,甚至造成死亡。 對產科醫師而言,當然希望每一次的生產都是「母子均安」,而在面臨意外狀況時,無不盡量讓損傷程度降到最小」、「兩害相權取其輕」。 在大型醫院是由醫療團隊照顧產婦,若發生肩難產,主治醫師如有能力處理就直接處理,若經驗不足或現場人力不足,也有資深醫師及相關科別醫師立即支援;另外,還有醫護人員將產婦的情況及處置方式告知在產房外等候的親人,甚至讓親屬進產房了解狀況。 發生的高危險群 肩難產的發生無法事先預測,不過,產婦若具有下列危險因子,生產時,會有較高的機會發生肩難產: ‧胎兒過大: 寶寶超過4,000公克,發生肩難產的機會大約是1.7%;若超過4,500公克,則肩難產的發生率將高達20%左右。 ‧孕婦過重:尤其是超過80公斤。 ‧以前曾經發生過肩難產:再度發生肩難產的機會大約是10%。 ‧妊娠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的產婦容易生下巨嬰,相對地,發生機會也較高。 ‧使用中位產鉗。 <1> 會陰切開術 分娩時,胎兒頭部經過產道至陰道口時,會將會陰部撐開,因東方人骨盆較窄,故會施行會陰切開術來幫助生產。 會陰切開術除了幫助生產,也可以防止生產時造成的會陰裂傷不規則,而事先用外科剪刀切開會陰部的方法。 好處 會陰切開術利於傷口整齊以便縫合容易,且會陰的傷口會比較漂亮,並且可以避免自然撕裂所引起的不規則傷口,而且當產程過久、母親產生精疲力竭或寶寶出現胎兒窘迫的現象,會陰切開術的協助可使產程縮短。 傷口護理 ‧避免傷口感染,應該注意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在惡露期間,應勤換產褥墊,並在每次如廁後,以乾淨的溫水,由前往後的用沖洗瓶將會陰沖洗乾淨。 ‧務必保持傷口的清潔及乾燥,若不慎弄濕傷口,可用乾淨的衛生紙擦乾。 ‧若出院後還是疼痛不止、傷口部位紅腫熱痛、分泌物有異味或排尿困難的話,應提早回診接受醫師診察。 ‧惡露乾淨後,會陰傷口癒合達到穩定狀態,才可恢復性生活,否則容易引起產後子宮或會陰傷口感染。 ‧會陰切開術後約一個月左右,傷口會恢復。 ‧產後4至6週務必返院做產後檢查,以確定傷口是否復原。 會陰切開併發症 有些自然產婦日後會因會陰傷口復原狀況不佳,而出現以下常見的併發症: ‧感染 由於會陰切開術是在會陰的部位做切開,此處是細菌非常多的地方,所以,偶會發生感染的現象。而這類型的感染多半是較為表淺,以簡單的抗生素即可治療,不過,有些感染比較深層,有時甚至需要重新做擴創及再縫合的手術。 ‧皮下血腫 會陰切開術後,若出血沒完全停止,可能在縫合部位皮下形成血腫。此時必須將創口再次切開,清潔消毒後重新縫合,或者覆蓋敷料,靜待癒合。 ‧陰道直腸廔管 第三或第四度的會陰裂傷時,會傷害到肛門括約肌,可能造成之後大便滲漏或無法隨意禁止肛門排氣。這時需要切開創口,將肛門括約肌重新縫合。而第四度裂傷時,後陰道壁與直腸間隔膜產生廔管,使糞便與氣體由陰道內不自主排出,也需以手術修補。 ‧其他不適 有些醫師認為會陰切開術會造成長期的不適,包括性交疼痛等,但目前的臨床統計資料尚未證實。然而報告顯示,會陰中外側切開術產婦,生產8週後有會陰不適疼痛的比率為4%,但會陰正中切開產婦則沒有這樣的問題。 胎兒窘迫 胎兒監視器上的胎音記錄若出現胎兒心跳減緩,且孕婦在子宮收縮時,胎兒的心跳仍然緩慢時,正意味著寶寶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或是有缺氧的可能,這時就要懷疑胎兒窘迫的現象。醫師表示,若是胎兒窘迫必須立即剖腹,否則很可能導致胎兒不保。 可能原因之一 臍帶繞頸或臍帶在子宮內受到壓迫 羊水量增加、臍帶過長時,寶寶在羊水內活潑地翻滾,有時候會出現臍帶纏繞身體、頸部等現象,此時,孕媽媽勿需過度擔心,如果臍帶只是輕繞頸部,不會影響寶寶的健康;但若是纏繞過緊甚至打成死結,就會造成血液難以輸送到胎兒身上,很可能缺氧窒息,必須盡快剖腹。 可能原因之二 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兼具協助胎兒呼吸、吸收營養、排泄等多種功能,正常的分娩,胎盤會在寶寶出生後才大功告成,從子宮壁處剝離。胎盤早期剝落會造成胎兒血流輸送受阻而缺氧,孕婦也很可能因失血過多而生命垂危,僅能以緊急剖腹產確保母子平安。 然而,此疾病無明顯先兆,僅能從幾個跡象推測:胎兒心跳減速、孕婦出現非子宮收縮的定點劇痛,且併發大量陰道出血(或未出血)等徵兆,來推測胎盤早期剝落的可能性。 硬脊膜外麻醉 這也是一般俗稱的「減痛分娩」,是目前公認對胎兒影響最小的減痛分娩法。除了有凝血功能疾病與嚴重心臟病者不適用,一般人多可考慮。 使用時機 以往認為子宮頸擴張大於4公分以後才能進行減痛分娩,但新證據則認為任何時候皆可。由於所使用的麻醉藥物濃度很低,只會麻醉疼痛感覺神經,不影響運動功能神經。 施打部位 麻醉醫師會選擇背後第三、四腰椎或第四、五腰椎間施行注射,在注射局部麻醉藥物後,將一根細導管送入硬脊膜外腔。只要注射局部麻醉劑或其他止痛藥物到這些位置,即可大幅減痛。 使用效果 使用效果並非完全沒有疼痛,而是減輕疼痛約七至八成以上。當藥物注射後,約5~10分鐘發揮效果。由於支配疼痛的神經節很長,與第一產程的痛覺位置相比,第二產程的痛覺位置會下降,這時產婦可坐起來,讓藥物沉下以發揮效果。 另外,導管放置不佳,或因為產婦移動身體扭曲移位,止痛效果不理想時,可能要重新放置。有時產程進展太快或枕後位胎位,原有麻藥的濃度及速度不能滿足較強烈的產痛,需要另再加藥。而麻藥一旦停止給予,通常一小時後便可完全恢復正常。 自控式止痛 剖腹產者多數未歷經陣痛,可是,當麻醉藥物退去,傷口的疼痛也夠折騰人。而「病患自控式止痛」,是一種先進的給藥機器,可依個人疼痛需求,以多次微量的止痛劑自靜脈注入人體,當產婦感到疼痛,只要按一下按鈕,藥物即可從點滴進入人體。 由於直接注射是一次給予大量的藥物,有時會讓人產生頭暈、噁心、嘔吐與皮膚癢的情況,而使用「病患自控式止痛」,則是持續給予少量藥物,可維持血液中的藥物恆定性,更能發揮止痛效果。 使用擔心1:會不超量使用藥物? 麻醉科醫師針對個人的年齡、體重、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病患忍受度等狀況加以評估,設定一個小時可給予的安全劑量。也許病患自覺按了很多次按鈕,但實際上,只有給藥三次。加上醫師會定時訪視產婦,從紀錄觀察產婦使用狀況,並再次評估是否需要增減藥量。 使用擔心2:會不藥物上癮的問題? 藥量都由麻醉科醫師設定,不會有上癮問題。 使用擔心3:會不影響乳汁分泌? 不會。而產婦所使用的止痛藥物,亦會選擇哺乳時不致造成寶寶昏睡的品項。 過度換氣症候群 過去的觀念是「女人生孩子,誰不是這樣痛過來的!」然而,疼痛對人的生理、心理都有影響,在生理上,疼痛讓人增加壓力,使得腎上腺素增加,而減少子宮內的血流,進而影響胎兒的養分和氧氣的供應。甚至有的人因疼痛而不由自主的加快呼吸,造成體內的二氧化碳不斷地隨呼吸排出,使體內二氧化碳濃度變低,出現「過度換氣症候群」的症狀。 主要症狀: 1.心臟:胸悶、胸痛、心悸、喘不過氣 2.神經系統:頭暈、頭痛、手腳或臉部發麻 3.腸胃系統:肚子發漲、消化不良、排氣、口乾舌燥 4.全身疲勞虛弱、頭重腳輕、運動耐力不夠、易喘。 產後大出血 產後發生嚴重大出血的機率並不高,但卻是造成國內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素之一,因此,當產婦及家屬都沉浸在喜獲麟兒的喜悅中時,千萬不可輕忽產後大出血的危險性。 定義 產後大出血(Post-partal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又稱為「血崩」,其定義是指「產後的24小時之內,陰道出血量超過500c.c」,多數發生於剛生產完的1小時內,稱為「立即性」產後大出血。,產婦會出現血壓下降、貧血、頭暈、心跳快速、呼吸變快、冒冷汗等症狀,母體血壓過低,嚴重還可能會造成母體血壓過低休克、凝血功能降低失調、器官壞死,甚至是植物人的情況,若是失血超過1,000c.c以上,就可能會危及到生命! 有時,產後大出血不一定會馬上發生,而是在產後24小時~6週內,醫學上稱為「延遲性產後出血」。,這個時候,產婦可能多已出院,回到家裡休養或坐月子,所以,一旦發現有不正常的突然出血狀況,必須趕快就醫治療,以免釀成悲劇! 原因與治療方式 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的媽咪都可能會發生,要特別留意!醫師在接生完寶寶後,仍須提高警覺,預防產婦出血的發生。 一般而言,發現有產後出血的情況,醫生就會先給予靜脈輸液治療,補充水分;嚴重出血時,就要緊急輸血,補充凝血因子、紅血球等,一切視產婦情況而定,並隨時監測生命跡象,預防產婦突然休克。而醫師檢查出原因後,也會立即處理,針對不同原因有相對的治療方式,原因如下: 1.子宮收縮不良、軟弱無力 約有50%以上的產婦,皆因此發生大出血的問題。一般而言,生產後,子宮應正常收縮,才能將血管關起來,避免失血的情況,不過,不少準媽咪的子宮收縮無力,將造成血管關不住,出血量就會像打開水龍頭一樣,無法控制住,必須緊急處理。 .治療方式:因應子宮收縮不全,所造成的大量出血,醫師通常會提供「子宮收縮劑」,依輕重程度分3種途徑:直接將藥物加入靜脈輸液、肛門塞劑的方式,或是直接將收縮劑注射在子宮上,促進子宮收縮,避免大量失血。其次,則是要用手按摩子宮,直到子宮變硬為止,作用同樣也是加強子宮收縮功能。產婦即使回到家裡休養,也可以持續請老公幫忙按摩,對於子宮的循環收縮很有幫助,同時,能減少惡露,快速回復健康狀態。 2.產道裂傷 這是生產時常碰到的狀況,是指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所有裂傷,包括陰道、子宮頸、會陰的裂傷,都屬於這個範圍。目前台灣寶寶平均出生體重約3,100~3,200公克,也就是說,一個超過3公斤的寶寶,必須從母體很小的陰道產出,產道必須擴張得很好,保持較佳彈性,才能順利生產。不過,若是胎兒過大或是懷有雙胞胎的媽咪,子宮就可能會被撐得太大,而有撕裂傷的情形,導致大量出血!其實,除了自然產媽咪會有產道撕裂的情況,剖腹產的媽咪也要注意傷口是否有失血的狀況,不可輕忽! .治療方式:如果是產道撕裂,導致血管破裂進而大出血,醫師會針對裂傷點的血管,緊急進行縫合手術,局部則是利用紗布壓迫傷口,達到止血目的。 3.胎盤滯留 若是產出胎兒30分鐘,胎盤仍未娩出,還留在身體裡,就稱為「胎盤滯留」。懷孕期間,胎盤能供應寶寶氧氣、養分,有重要的功用,但是生產後,胎盤就得功成身退,從子宮壁剝離,母體才能快速恢復。但是有時生產後,胎盤仍會黏得很緊,無法從子宮壁脫落,或是只有一部分剝離,其他仍留在子宮裡,都屬於「胎盤滯留」。 .胎盤剝離不全︰多見於子宮收縮無力,導致胎盤一部分與子宮蛻膜層分離,另一部分尚未剝離,影響子宮全面收縮,部分子宮鬆弛,使胎盤剝離面血管出血不止。 .胎盤剝離後滯留︰胎盤已全部從子宮壁剝離,但子宮收縮無力,以致胎盤雖已全部從子宮壁剝離,但仍滯留在子宮腔內,進一步影響子宮收縮而出血。 .治療方式:一般情況下,醫師會一手先按摩子宮使之收縮,並輕壓子宮底,另一手輕輕牽拉臍帶,協助胎盤排出。不過,若取出胎盤有困難,或是有部分仍殘留在母體,醫師就要借助超音波的導引,先使用胎盤鉗協助脫離,若仍無法取出,醫師則須用手,強制將胎盤剝離。 新療法-血管栓塞術 如果出血情形嚴重,傳統對於產婦血崩的處理,有時必須「切除子宮」,但對於仍想繼續生小孩的媽咪而言,卻會造成很大的困擾。目前大型醫院引用新的止血技術,先找到出血點,利用微導管把明膠海棉注入子宮的血管內或利用氣球,閉塞子宮和胎盤的血管,出血量就會立刻減少。手術後胎盤雖仍留在體內,但6個月後胎盤會消失,而子宮卻得以保留,不僅減少因為失血過多而不幸死亡的機會,也沒有什麼副作用,對於產婦是一大福音! 高危險群須提高警覺 產後大出血無法預測,每個人都可能會發生,尤其是高危險群,一定要更加提高警覺,產檢時得先告知醫師。有以下狀況者請小心: .曾經產後出血過 前一胎若有產後出血的情況,第二胎再度發生出血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胎兒過大、多胞胎 如果腹中寶寶過大,超出正常體重3,200公克,甚至可能是「巨嬰」(4,000公克以上),或是媽咪懷有多胞胎,都可能在生產過程中,造成產道的裂傷。 .34歲以上的產婦 高齡的孕媽咪,可能會有子宮收縮功能不好的問題,要特別小心! .曾動過人工流產、子宮手術 曾經動過人工流產手術的媽咪,子宮內膜遭多次搔括、破壞,或是子宮手術後的傷口沒處理好,就可能造成植入性胎盤,將使得胎盤緊緊深根附著在子宮肌層內膜,導致生產後無法自動剝落,或將可能在人工強制剝下時,造成大量失血。 .凝血功能差、妊娠毒血症 有血液相關疾病或妊娠毒血症的媽咪,會有凝血功能差、血液循環差等問題,若發生產後大量出血,就必須緊急輸血。 做好防範準備工作 產後大出血,雖是無法預期的緊急狀況,因而沒有確實的預防方法,但是準媽咪還是可以做些準備工作加以防範: 1.事前告知病史 前胎有產後大出血的情形,或是動過子宮相關手術,都要事先告知醫師。 2.定時做產前檢查 準媽咪患有貧血、血液疾病,或是妊娠毒血症、植入性胎盤,都可透過產前抽血、超音波等檢查得知,提高警覺性。 3.產後出血高危險群 如果有胎兒過大、雙胞胎、前置胎盤等情況,最好可以事先備血。 4.最好在同一個醫院待產 如果前一胎有出血的情況,建議第二胎最好在同一間醫院待產,因為醫師比較了解產婦的狀況,才不會措手不及。 5.檢視待產醫院設備 準媽咪可先了解生產醫院的設備、血源及醫護人員是否完善,最好在設備齊全的大醫院生產。 胎盤滯留 若是產出胎兒30分鐘,胎盤仍未娩出,還留在身體裡,就稱為「胎盤滯留」。懷孕期間,胎盤能供應寶寶氧氣、養分,有重要的功用,但是生產後,胎盤就得功成身退,從子宮壁剝離,母體才能快速恢復。但有時生產後,胎盤仍會黏得很緊,無法從子宮壁脫落,或是只有一部分剝離,其他仍留在子宮裡,都屬於「胎盤滯留」。 胎盤剝離不全 多見於子宮收縮無力,導致胎盤一部分與子宮蛻膜層分離,另一部分尚未剝離,影響子宮全面收縮,部分子宮鬆弛,使胎盤剝離面血管出血不止。 胎盤剝離後滯留 胎盤已全部從子宮壁剝離,但子宮收縮無力,以致胎盤雖已全部從子宮壁剝離,但仍滯留在子宮腔內,進一步影響子宮收縮而出血。 一般情況下,醫師會一手先按摩子宮使之收縮,並輕壓子宮底,另一手輕輕牽拉臍帶,協助胎盤排出。不過,若取出胎盤有困難,或是有部份仍殘留在母體,醫師就要借助超音波導引,先使用胎盤鉗協助脫離,若仍無法取出,醫師則須用手強制將胎盤剝離。 子宮收縮不良 子宮是一個由較厚的肌肉組成的器官,產後,不會立即恢復原狀及回到原位,約需兩週內回到骨盆腔,六週內回到孕前的大小。 意義 在子宮回復過程中,需透過強而有力的肌肉「收縮」動作,讓血管受到壓迫而止血並恢復到原來的大小,因此,在產後1週內,媽咪常會感到子宮收縮帶來的疼痛感。若收縮不好,血管就會持續出血不止,如形成血塊積在子宮腔內,就造成子宮肌肉層的收縮更差,出血情況更為惡化。 為了加速子宮的收縮,自然產的產婦可藉助子宮按摩及子宮收縮藥物,剖腹產的產婦則因有傷口,而是以注射點滴型收縮劑,讓子宮順利收縮。 子宮恢復狀況 子宮恢復狀況可從三方面來看: 子宮體 分娩後,子宮會立即收縮,因此,在腹部處可用手摸到一個很硬且呈球狀的子宮體,其最高處差不多與肚臍同高。然後,每天的高度會下降一點,約兩週時間,子宮會變小並進入骨盆腔內,這時,就無法在腹部摸到子宮底了。 子宮頸 分娩後,因子宮頸充血、水腫而變得非常柔軟,子宮頸壁也會變得很薄,大約要到7天之後才會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生產完7~10天之後,子宮頸內口會關閉,一直到產後4週左右,子宮頸才會恢復到原來大小。 子宮內膜 胎盤和胎膜與子宮壁分離後,由母體排出,從子宮內膜的基底層,會再長出一層新的子宮內膜。產後10天左右,除原來胎盤所附著面外(分娩後,約手掌大小,產後約6〜8週會完全癒合且不留痕跡),其他部分的子宮腔會全部被新生的內膜所覆蓋。 子宮收縮不良之處理 約有50%以上的產婦,皆因此發生大出血的問題。一般而言,生產後,子宮應正常收縮,才能將血管關起來,避免失血的情況,不過,不少準媽咪的子宮收縮無力,將造成血管關不住,出血量就會像打開水龍頭一樣,無法控制住,必須緊急處理。 .治療方式 因應子宮收縮不全,所造成的大量出血,醫師通常會提供「子宮收縮劑」,依輕重程度分3種途徑:直接將藥物加入靜脈輸液、肛門塞劑的方式,或是直接將收縮劑注射在子宮上,促進子宮收縮,避免大量失血。其次,則是要用手按摩子宮,直到子宮變硬為止,作用同樣也是加強子宮收縮功能。產婦即使回到家裡休養,也可以持續請老公幫忙按摩,對於子宮的循環收縮很有幫助,同時,能減少惡露,快速回復健康狀態。 產道裂傷 是生產時常碰到的狀況,是指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所有裂傷,包括陰道、子宮頸、會陰的裂傷,都屬於這個範圍。目前台灣寶寶平均出生體重約3,100~3,200公克,也就是說,一個超過3公斤的寶寶,必須從母體很小的陰道產出,產道必須擴張得很好,保持較佳彈性,才能生產順利。不過,若是胎兒過大或是懷有雙胞胎的媽咪,子宮就可能會被撐得太大,而有撕裂傷的情形,導致大量出血!其實,除了自然產媽咪會有產道撕裂的情況,剖腹產的媽咪也要注意傷口是否有失血的狀況,不可輕忽! 如果產道撕裂,導致血管破裂進而大出血,醫師會針對裂傷點的血管,緊急進行縫合手術,局部則是利用紗布壓迫傷口,達到止血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