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ㄅㄆㄇ到國字
牙牙學語之後,「認字」是另一個人類文明重要的資產,也是寶貝下一個學習的重要媒介。究竟寶貝認字的順序為何?「注音」該如何成為學習語文的重要媒介?寶貝的認字里程盃,專家告訴你。
讀寫發展2歷程3原則
當 寶貝開始認字,甚至自己拿起繪本閱讀時,對爸比媽咪及寶貝來說都是非常讓人感到興奮的;實際上,寶貝學會認字及寫出有意義的字,都不是一瞬間發生,往往需 要非常長時間的準備期,而這個準備期需要爸比媽咪與寶貝一起花費時間探索這個世界,當各項能力都準備好時,奇妙的讀與寫就會發生了。
歷程1:早期表徵階段
新 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麗卿表示,要了解「文字」的意義,首先寶貝必須具備理解表徵的能力,當表徵能力逐漸成熟,孩子會了解可以用文字來代表所要 表達的物品或事件。所謂表徵能力,指的是孩子能以A代表B,例如幼小的孩子看到爸爸拿起鑰匙走向門口,就知道爸爸準備要出門了,表示孩子已經將「拿鑰匙」 與「出門」這個活動作連結,也就是一種基本的表徵能力。當孩子3、4個月時,若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了足夠的親密關係,他們可以從主要照顧者的聲調變化及表 情、動作等了解發生了什麼事,嬰兒不一定了解照顧者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但卻可以從照顧者的聲調變化猜測到聲調與接下來所發生事物的關係(例如要去洗澡、 換尿布),而這就是一種表徵能力的發芽。
當孩子有了豐富的表徵經驗,對於生活中的符號越來越能理解與掌握,便慢慢可以脫離具體事物的感官限制。他 們不再只能與其他人討論「眼前」所看的人事物,抽象、脫開時空限制的能力讓他們可與照顧者討論隔壁房間的東西或是2個月前看到的人事物。這種早期的表徵能 力即是大部分家長所關心的「認字」能力的基礎,而表徵能力的發展和轉變是緩慢而持續的,需要長時間的醞釀,絕非一蹴可幾。
歷程2:讀寫萌發階段
孩 子注意到生活中的文字和符號,對於其功能和意義感到好奇,甚至想要嘗試運用文字或符號來表達,這就是讀寫萌發的現象。對文字的初期認識即是孩子了解到「文 字」存在於生活當中,雖然不認得每個字的意思,卻知道這是大人常常在寫的東西,彎彎曲曲的線條是有意義的。因此,每當大人在寫字的時候,孩子可能就會趨近 問大人所寫的是什麼,了解文字在生活中是具有功能的。這便是孩子認識字的第一階段,看似不明顯卻非常重要,這是孩子書面語言能力的開端。
在讀寫萌發的階段,孩子對文字的理解和學習顯現出幾項主要的原則,林麗卿副教授舉出以下幾點,讓爸比媽咪更了解孩子學習讀寫的歷程:
原則1:
了解中文語音與文字的對應關係。由於中文是塊狀文字或圖像文字,一個小方塊即代表一個字、一個音,與拼音文字的英文不同。例如「我要去洗澡」這句話有5個字,唸出來是5個音,字與音一一對應,這是孩子對中國文字掌握的基本認識。
原則2:
如 前一點所提,中文是由塊狀文字所組成,若父母用心觀察,孩子自己在「寫字」時,常常會出現一坨、一坨的「塗鴉」,若與孩子討論,他會告訴你他正在「寫 字」,這也是其對文字了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若比較台灣與國外孩子的讀寫歷程,會發現台灣的孩子多寫的是一塊一塊的「文字」,而外國孩 子則傾向線條狀的「文字」,可見得生活的觀察的確會影響孩子的讀寫發展。
原則3:
當孩子大約4歲時,所寫的「文字」便開始出現改變,從原先隨意塗寫,轉變成為有條理的筆劃,此時孩子雖然仍然不太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字」,但筆劃中的橫、豎都越來越接近平時我們看見的文字。
以 上3個原則,出現順序及時間因每個孩子所處的環境及學習方式而異,以讀寫萌發的角度來看,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與其認知發展應是有相當緊密的關係,但林麗卿 副教授則認為,除了孩子的發展之外,家長提供一個豐富的讀寫環境,包括帶領孩子閱讀、讓孩子有機會塗鴉或寫字,將更有助於其對於文字的敏感度,孩子在書面 語言上的發展歷程也許會更快一些。
「寫」的里程碑
根據台灣學者的研究,台灣的孩子在學習寫字的歷程中是有跡可循的,其發展階段大概如下:
1. 塗鴉期:此時孩子拿到筆和紙大都是隨意塗鴉,不一定有任何意義。
2. 隨意書寫期:自己隨興的在紙上寫出一些線條筆畫來表達心中所想表達的意義。
3. 模仿書寫期:幼兒有想要表達的語詞或句意,但仍無法自己獨力書寫,透過對照著照顧者或是書本上的文字,在紙上模仿成人的筆畫來書寫。
4. 傳統書寫期:書寫的文字已經非常接近平常所見的文字,且筆劃及書寫方式都如同正式文字。
同樣,此書寫里程碑的每一個階段仍不是以線性的方式發生,有些孩子可能同時發生仿寫與隨意書寫的狀況。
寶貝愛看書,怎麼看?
閱 讀的歷程,相較起「寫字」,並不是那麼的清楚明瞭,但仍然可從孩子閱讀時的行為窺知一二。林麗卿副教授說明,1歲多的孩子若從小就坐在母親的腿上,跟著母 親一同閱讀書本,他在自己遊戲時有時就會出現拿起書本翻一翻,似乎有讀的行為;曾有研究發現不到1歲的孩子就會自己拿起書靠坐著,邊翻閱邊發出聲音,雖然 孩子實際上不懂書的內容,卻也進入了「假裝閱讀」的第一階段。此階段如同表徵歷程,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差不多至2~3歲才會進入下一階段。
不一定懂字,卻能指字認讀
待 孩子對閱讀這件事感到熟悉之後,便會開始注意到書本中的細節,包括圖畫中的線索以及插圖與文字的關係等等。對於看過了好幾遍的書本,幼兒閱讀時有時也會做 出「指字認讀」的動作。此時孩子不一定真的認識每一個文字,而是已經將書本的所有內容記下來,搭配著他所知道的對應文字,一個字一個字的說出故事內容。有 些孩子在此時會有很多有趣的閱讀行為,例如指著書上的文字自顧自地講出故事內容,即使他所指的字與他所唸的內容其實並不吻合,孩子仍會非常沉浸在閱讀當 中。
可預測性圖書,增加閱讀樂趣和自信
想要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和自信心,不妨提供他們可預測 性圖書。「可預測性圖書」往往運用重複出現的句型、可替換的語詞,以及圖文對應的具體線索來幫助孩子可以輕鬆地掌握書本內容的變化。只要大人稍加引導,幼 兒便能自己借靠這些書本中的圖文架構和線索,獨力讀完全書,享受到閱讀的成就感和樂趣。
例如著名童書作家艾瑞‧卡爾的《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看 到什麼?》,便深受孩子的喜愛。由於其內容基本上是一樣的句型,只套換了各種動物以及顏色的名稱,孩子在閱讀幾次之後非常容易便可以猜測下一頁的內容是什 麼,此書對於孩子初期的閱讀非常有幫助,孩子的成就感高而負荷低,喜愛重覆的他們會對類似的圖書感到愛不釋手。
陪伴孩子讀寫,先了解文字意義
初步了解孩子的讀寫發展後,該如何為寶貝規劃適合的讀寫環境,幫助孩子更快進入閱讀及學習這美妙的世界呢?在了解閱讀之前,爸比媽咪應先試著思考「文字」的意義究竟為何、將來在寶貝生活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會更了解如何帶領寶貝認識文字。
文字只是符號,用得通暢最重要
遠古時代的山頂洞人,在壁畫上以各種圖象紀錄生活,或以打繩結紀錄一次次成功的 狩獵行動,孩子早期的文字經驗也是如此。一個個小小的扭曲圈圈所代表的可能是一隻狗、一個糖果,這是孩子的文字最初的樣貌,並成為孩子使用不同媒介表達這 個世界的一個里程碑。從孩子的表徵階段中可以大概了解,文字對每個人來說只是一種「符號」,這個符號就像是路上所見的號誌、圖示、代碼等等,幫助我們更快 了解抽象的意義,並提升我們學習與溝通的能力。
因此,「認字」應只是讀寫能力中最初級的能力,若是幼兒只是背記孤立化的文字,可能只是其圖像記憶 的能力發揮了作用,孩子強記起文字,卻不了解其為何而存在、所代表的真正意義又是什麼,這對於他整體語文能力不見得有所提升。林麗卿副教授舉例,中文在不 同的情境或不同的文字組合下,往往有許多變化,以「平」這個字來看,可能組合成「平坦」或「公平」兩種意義,若只是會寫「平」字,那麼只是筆劃的技能而 已。只有在有意義的讀寫情境中,孩子的文字能力才能真的建立起來。
注音僅為認字的媒介
某些家 長或是老師帶著孩子學習文字時,習慣先從「注音」開始學習,實際上,注音只是一個了解國字語音的工具,且到了國小三、四年級之後就越來越少使用。孩子從小 到大生活中接觸的大部分仍是國字,在孩子生活中自然的閱讀歷程,先學習到的應該是國字而不是注音。相較於拼音式的英文,中文強調的是每一個字整體的形狀, 細節只是其次,應在耳濡目染輕鬆自然的環境中認識文字如何使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家長如此急於帶領孩子學習注音,有時是因為注音構造簡單,孩子很快就可 以唸出非常多的文字,但以長遠來看,卻無助於他們了解中文文字的博大精深;學習注音像是繞道而行,得先認識注音的拼法再了解其用途,但最後仍需要學習國字 才能閱讀。
在美國,幼稚園學習文字傾向的是自然拼音法,了解每個字母的發音便可念出整個文字;英文的KK音標就像是中文的注音,為輔助唸出文字的工具,曾於美國任教的林麗卿副教授表示,如同台灣的幼兒學習中文字,美國幼稚園並不會刻意讓孩子學習KK音標。
輔助,但不取代
在 台灣,上了國小之後正規教育的順序是:先學注音,再學國字,林麗卿副教授認為對孩子的發展來說,這並不符合孩子語言發展的現象。若父母沒有刻意先行教導孩 子注音,那麼在他們學齡前期間生活中主要接觸的應該都是國字,但是到了一、二年級整本課本卻充滿的注音拼成的課文,像是開了倒退車,孩子看起來也很容易混 亂。
在發展成熟的幼稚園中,老師們會帶著孩子進行閱讀活動,每天10-20分鐘的閱讀中,孩子自由自在的接觸文字,偶爾老師也會帶著大家一起閱讀。大量閱讀的結果,很多孩子在大班時就會認得許多文字,拿起較簡易內容的繪本就能自己閱讀,可見得不必依賴注音,孩子也可以認字!
先說話,才會文字
要學習文字,說話是很重要的先備能力之一,尤其像英文、日文、義大利文是以拼音呈現,其關連性相當高,當孩子會說的時候,很容易就能拼出其文字的大概樣貌。
掌握質與量,中英文學習相輔相成
孩子進入全美語的學校之後,大量使用英文閱讀溝通,如此浸淫在英文的環境中, 會不會影響孩子的中文學習呢?林麗卿副教授表示,孩子學習語文時其曝露在語文環境中經驗的量的確是有重要的影響,當孩子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良好的英語的 環境之中,英文很自然的就會成為他的優勢語言,也會增加其讀寫能力;至於對中文的影響則要看父母在課後是否增加孩子的中文學習環境,若平均分配優質的時 間,有動機及有興趣的學習,除了孩子一開始所面臨的短暫混淆階段,之後兩種語言是可以互相增進相對優勢的。
即便如此,林麗卿副教授仍強調語言學習除了量以外的「質」才是關鍵,全美語環境的層次若只是著重表面的me、my、yes等基本又無太大意義的單詞,又不給予孩子機會使用中文思考,不但影響了其語言的發展,更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學習。
輕鬆且豐富的環境,最有助於孩子學習
讀完前面的理論,爸比媽咪也許會發現,其實當孩子處於一個充滿學習的環境中,不必刻意填鴨,他們也可以有良好的讀寫成果,但關鍵在於孩子願意主動學習。林麗卿副教授首先提出幾點認識更多文字的重要原則給家長們參考:
1. 自然接觸文字:無論是哪方面的學習,若是經由逼迫,都會變得無趣,孩子因此容易出現抗拒、逃避、成效不佳的情況。最佳的情況是,孩子在學習時「感受不到自己正在學習」,那麼他的情感濾網會變得較低,學習起來較輕鬆且快。
2. 有意義且有功能的使用:無論是讀或是寫,都應在孩子有需要的情況下進行,他們會認字較快,也不容易忘記。例如父親節、母親節到的時候,不妨邀請孩子與家長 一同坐下來寫或畫一張卡片。林麗卿副教授在自己孩子小的時候會與他玩「留話」遊戲,每天有什麼事要說就用紙條留言,不會寫就用自己會的方式表達(如畫 畫)。
3. 大量閱讀及以同儕力量影響:同儕力量將會增進孩子的學習動力,同儕間的學習也會相互影響對方,使得學習更加多元有趣。
不會用寫的,就用畫的吧
若 孩子還無法進入正式書寫的階段,家長可別急著在孩子塗塗抹抹時糾正孩子的錯誤或澆冷水(在畫什麼呀?都看不懂!),不如引導孩子使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有 時會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小小文字探索家──全語文的新思維》書中,小班的張巧妙老師帶著孩子畫日記,雖然大部分人的日記一開始都只有圈圈跟線 條,但在幾個月的練習之後,孩子的畫作便越來越具體且清楚了呢!
家長可以當作孩子的跳板
要讓 孩子更快認識文字,爸比媽咪可以從很多面向著手;首先,大量、固定時間的閱讀絕對是增加字彙及認識文字用途最佳也最簡單的方式,爸比媽咪也應先挑選適合寶 貝閱讀階段的書籍,如可操作的好品質玩具書、可預測性的圖書等等,減低孩子初期閱讀時的負荷。親子共讀則是能增加孩子閱讀的時間及多樣性,並可以另外特別 培養共讀後回顧、反思的習慣,將討論的心得紀錄下來,讓孩子感受自己每一次的成長。等孩子對於閱讀習慣之後,則開始改變閱讀的策略,使用「交互閱讀法」讓 親子輪流說完整個故事,孩子將會發現閱讀更多有趣的部分。
除了閱讀之外,生活中到處都是學習機會,以到超市購物為例,爸比媽咪可以帶著寶貝閱讀鮮奶盒上的文字,請孩子說出有效期限、或找出脂肪含量最低的牛奶等等,如同尋寶的任務使得認字像遊戲一般好玩,也間接的培養了孩子了解文字在生活中的功用,是不是很簡單呢?
最後,林麗卿副教授再次提醒家長,無論是閱讀或是寫字,都應按著孩子的步調慢慢前進,若是心急的只想看到孩子的學習成果,只會變成揠苗助長,對孩子的發展不一定有正面幫助!
林麗卿
現職: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
經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曾任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中心主任
參考書籍/《小小文字探索家──全語文的新思維》
牙牙學語之後,「認字」是另一個人類文明重要的資產,也是寶貝下一個學習的重要媒介。究竟寶貝認字的順序為何?「注音」該如何成為學習語文的重要媒介?寶貝的認字里程盃,專家告訴你。
讀寫發展2歷程3原則
當 寶貝開始認字,甚至自己拿起繪本閱讀時,對爸比媽咪及寶貝來說都是非常讓人感到興奮的;實際上,寶貝學會認字及寫出有意義的字,都不是一瞬間發生,往往需 要非常長時間的準備期,而這個準備期需要爸比媽咪與寶貝一起花費時間探索這個世界,當各項能力都準備好時,奇妙的讀與寫就會發生了。
歷程1:早期表徵階段
新 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麗卿表示,要了解「文字」的意義,首先寶貝必須具備理解表徵的能力,當表徵能力逐漸成熟,孩子會了解可以用文字來代表所要 表達的物品或事件。所謂表徵能力,指的是孩子能以A代表B,例如幼小的孩子看到爸爸拿起鑰匙走向門口,就知道爸爸準備要出門了,表示孩子已經將「拿鑰匙」 與「出門」這個活動作連結,也就是一種基本的表徵能力。當孩子3、4個月時,若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了足夠的親密關係,他們可以從主要照顧者的聲調變化及表 情、動作等了解發生了什麼事,嬰兒不一定了解照顧者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但卻可以從照顧者的聲調變化猜測到聲調與接下來所發生事物的關係(例如要去洗澡、 換尿布),而這就是一種表徵能力的發芽。
當孩子有了豐富的表徵經驗,對於生活中的符號越來越能理解與掌握,便慢慢可以脫離具體事物的感官限制。他 們不再只能與其他人討論「眼前」所看的人事物,抽象、脫開時空限制的能力讓他們可與照顧者討論隔壁房間的東西或是2個月前看到的人事物。這種早期的表徵能 力即是大部分家長所關心的「認字」能力的基礎,而表徵能力的發展和轉變是緩慢而持續的,需要長時間的醞釀,絕非一蹴可幾。
歷程2:讀寫萌發階段
孩 子注意到生活中的文字和符號,對於其功能和意義感到好奇,甚至想要嘗試運用文字或符號來表達,這就是讀寫萌發的現象。對文字的初期認識即是孩子了解到「文 字」存在於生活當中,雖然不認得每個字的意思,卻知道這是大人常常在寫的東西,彎彎曲曲的線條是有意義的。因此,每當大人在寫字的時候,孩子可能就會趨近 問大人所寫的是什麼,了解文字在生活中是具有功能的。這便是孩子認識字的第一階段,看似不明顯卻非常重要,這是孩子書面語言能力的開端。
在讀寫萌發的階段,孩子對文字的理解和學習顯現出幾項主要的原則,林麗卿副教授舉出以下幾點,讓爸比媽咪更了解孩子學習讀寫的歷程:
原則1:
了解中文語音與文字的對應關係。由於中文是塊狀文字或圖像文字,一個小方塊即代表一個字、一個音,與拼音文字的英文不同。例如「我要去洗澡」這句話有5個字,唸出來是5個音,字與音一一對應,這是孩子對中國文字掌握的基本認識。
原則2:
如 前一點所提,中文是由塊狀文字所組成,若父母用心觀察,孩子自己在「寫字」時,常常會出現一坨、一坨的「塗鴉」,若與孩子討論,他會告訴你他正在「寫 字」,這也是其對文字了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若比較台灣與國外孩子的讀寫歷程,會發現台灣的孩子多寫的是一塊一塊的「文字」,而外國孩 子則傾向線條狀的「文字」,可見得生活的觀察的確會影響孩子的讀寫發展。
原則3:
當孩子大約4歲時,所寫的「文字」便開始出現改變,從原先隨意塗寫,轉變成為有條理的筆劃,此時孩子雖然仍然不太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字」,但筆劃中的橫、豎都越來越接近平時我們看見的文字。
以 上3個原則,出現順序及時間因每個孩子所處的環境及學習方式而異,以讀寫萌發的角度來看,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與其認知發展應是有相當緊密的關係,但林麗卿 副教授則認為,除了孩子的發展之外,家長提供一個豐富的讀寫環境,包括帶領孩子閱讀、讓孩子有機會塗鴉或寫字,將更有助於其對於文字的敏感度,孩子在書面 語言上的發展歷程也許會更快一些。
「寫」的里程碑
根據台灣學者的研究,台灣的孩子在學習寫字的歷程中是有跡可循的,其發展階段大概如下:
1. 塗鴉期:此時孩子拿到筆和紙大都是隨意塗鴉,不一定有任何意義。
2. 隨意書寫期:自己隨興的在紙上寫出一些線條筆畫來表達心中所想表達的意義。
3. 模仿書寫期:幼兒有想要表達的語詞或句意,但仍無法自己獨力書寫,透過對照著照顧者或是書本上的文字,在紙上模仿成人的筆畫來書寫。
4. 傳統書寫期:書寫的文字已經非常接近平常所見的文字,且筆劃及書寫方式都如同正式文字。
同樣,此書寫里程碑的每一個階段仍不是以線性的方式發生,有些孩子可能同時發生仿寫與隨意書寫的狀況。
寶貝愛看書,怎麼看?
閱 讀的歷程,相較起「寫字」,並不是那麼的清楚明瞭,但仍然可從孩子閱讀時的行為窺知一二。林麗卿副教授說明,1歲多的孩子若從小就坐在母親的腿上,跟著母 親一同閱讀書本,他在自己遊戲時有時就會出現拿起書本翻一翻,似乎有讀的行為;曾有研究發現不到1歲的孩子就會自己拿起書靠坐著,邊翻閱邊發出聲音,雖然 孩子實際上不懂書的內容,卻也進入了「假裝閱讀」的第一階段。此階段如同表徵歷程,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差不多至2~3歲才會進入下一階段。
不一定懂字,卻能指字認讀
待 孩子對閱讀這件事感到熟悉之後,便會開始注意到書本中的細節,包括圖畫中的線索以及插圖與文字的關係等等。對於看過了好幾遍的書本,幼兒閱讀時有時也會做 出「指字認讀」的動作。此時孩子不一定真的認識每一個文字,而是已經將書本的所有內容記下來,搭配著他所知道的對應文字,一個字一個字的說出故事內容。有 些孩子在此時會有很多有趣的閱讀行為,例如指著書上的文字自顧自地講出故事內容,即使他所指的字與他所唸的內容其實並不吻合,孩子仍會非常沉浸在閱讀當 中。
可預測性圖書,增加閱讀樂趣和自信
想要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和自信心,不妨提供他們可預測 性圖書。「可預測性圖書」往往運用重複出現的句型、可替換的語詞,以及圖文對應的具體線索來幫助孩子可以輕鬆地掌握書本內容的變化。只要大人稍加引導,幼 兒便能自己借靠這些書本中的圖文架構和線索,獨力讀完全書,享受到閱讀的成就感和樂趣。
例如著名童書作家艾瑞‧卡爾的《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看 到什麼?》,便深受孩子的喜愛。由於其內容基本上是一樣的句型,只套換了各種動物以及顏色的名稱,孩子在閱讀幾次之後非常容易便可以猜測下一頁的內容是什 麼,此書對於孩子初期的閱讀非常有幫助,孩子的成就感高而負荷低,喜愛重覆的他們會對類似的圖書感到愛不釋手。
陪伴孩子讀寫,先了解文字意義
初步了解孩子的讀寫發展後,該如何為寶貝規劃適合的讀寫環境,幫助孩子更快進入閱讀及學習這美妙的世界呢?在了解閱讀之前,爸比媽咪應先試著思考「文字」的意義究竟為何、將來在寶貝生活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會更了解如何帶領寶貝認識文字。
文字只是符號,用得通暢最重要
遠古時代的山頂洞人,在壁畫上以各種圖象紀錄生活,或以打繩結紀錄一次次成功的 狩獵行動,孩子早期的文字經驗也是如此。一個個小小的扭曲圈圈所代表的可能是一隻狗、一個糖果,這是孩子的文字最初的樣貌,並成為孩子使用不同媒介表達這 個世界的一個里程碑。從孩子的表徵階段中可以大概了解,文字對每個人來說只是一種「符號」,這個符號就像是路上所見的號誌、圖示、代碼等等,幫助我們更快 了解抽象的意義,並提升我們學習與溝通的能力。
因此,「認字」應只是讀寫能力中最初級的能力,若是幼兒只是背記孤立化的文字,可能只是其圖像記憶 的能力發揮了作用,孩子強記起文字,卻不了解其為何而存在、所代表的真正意義又是什麼,這對於他整體語文能力不見得有所提升。林麗卿副教授舉例,中文在不 同的情境或不同的文字組合下,往往有許多變化,以「平」這個字來看,可能組合成「平坦」或「公平」兩種意義,若只是會寫「平」字,那麼只是筆劃的技能而 已。只有在有意義的讀寫情境中,孩子的文字能力才能真的建立起來。
注音僅為認字的媒介
某些家 長或是老師帶著孩子學習文字時,習慣先從「注音」開始學習,實際上,注音只是一個了解國字語音的工具,且到了國小三、四年級之後就越來越少使用。孩子從小 到大生活中接觸的大部分仍是國字,在孩子生活中自然的閱讀歷程,先學習到的應該是國字而不是注音。相較於拼音式的英文,中文強調的是每一個字整體的形狀, 細節只是其次,應在耳濡目染輕鬆自然的環境中認識文字如何使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家長如此急於帶領孩子學習注音,有時是因為注音構造簡單,孩子很快就可 以唸出非常多的文字,但以長遠來看,卻無助於他們了解中文文字的博大精深;學習注音像是繞道而行,得先認識注音的拼法再了解其用途,但最後仍需要學習國字 才能閱讀。
在美國,幼稚園學習文字傾向的是自然拼音法,了解每個字母的發音便可念出整個文字;英文的KK音標就像是中文的注音,為輔助唸出文字的工具,曾於美國任教的林麗卿副教授表示,如同台灣的幼兒學習中文字,美國幼稚園並不會刻意讓孩子學習KK音標。
輔助,但不取代
在 台灣,上了國小之後正規教育的順序是:先學注音,再學國字,林麗卿副教授認為對孩子的發展來說,這並不符合孩子語言發展的現象。若父母沒有刻意先行教導孩 子注音,那麼在他們學齡前期間生活中主要接觸的應該都是國字,但是到了一、二年級整本課本卻充滿的注音拼成的課文,像是開了倒退車,孩子看起來也很容易混 亂。
在發展成熟的幼稚園中,老師們會帶著孩子進行閱讀活動,每天10-20分鐘的閱讀中,孩子自由自在的接觸文字,偶爾老師也會帶著大家一起閱讀。大量閱讀的結果,很多孩子在大班時就會認得許多文字,拿起較簡易內容的繪本就能自己閱讀,可見得不必依賴注音,孩子也可以認字!
先說話,才會文字
要學習文字,說話是很重要的先備能力之一,尤其像英文、日文、義大利文是以拼音呈現,其關連性相當高,當孩子會說的時候,很容易就能拼出其文字的大概樣貌。
掌握質與量,中英文學習相輔相成
孩子進入全美語的學校之後,大量使用英文閱讀溝通,如此浸淫在英文的環境中, 會不會影響孩子的中文學習呢?林麗卿副教授表示,孩子學習語文時其曝露在語文環境中經驗的量的確是有重要的影響,當孩子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良好的英語的 環境之中,英文很自然的就會成為他的優勢語言,也會增加其讀寫能力;至於對中文的影響則要看父母在課後是否增加孩子的中文學習環境,若平均分配優質的時 間,有動機及有興趣的學習,除了孩子一開始所面臨的短暫混淆階段,之後兩種語言是可以互相增進相對優勢的。
即便如此,林麗卿副教授仍強調語言學習除了量以外的「質」才是關鍵,全美語環境的層次若只是著重表面的me、my、yes等基本又無太大意義的單詞,又不給予孩子機會使用中文思考,不但影響了其語言的發展,更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學習。
輕鬆且豐富的環境,最有助於孩子學習
讀完前面的理論,爸比媽咪也許會發現,其實當孩子處於一個充滿學習的環境中,不必刻意填鴨,他們也可以有良好的讀寫成果,但關鍵在於孩子願意主動學習。林麗卿副教授首先提出幾點認識更多文字的重要原則給家長們參考:
1. 自然接觸文字:無論是哪方面的學習,若是經由逼迫,都會變得無趣,孩子因此容易出現抗拒、逃避、成效不佳的情況。最佳的情況是,孩子在學習時「感受不到自己正在學習」,那麼他的情感濾網會變得較低,學習起來較輕鬆且快。
2. 有意義且有功能的使用:無論是讀或是寫,都應在孩子有需要的情況下進行,他們會認字較快,也不容易忘記。例如父親節、母親節到的時候,不妨邀請孩子與家長 一同坐下來寫或畫一張卡片。林麗卿副教授在自己孩子小的時候會與他玩「留話」遊戲,每天有什麼事要說就用紙條留言,不會寫就用自己會的方式表達(如畫 畫)。
3. 大量閱讀及以同儕力量影響:同儕力量將會增進孩子的學習動力,同儕間的學習也會相互影響對方,使得學習更加多元有趣。
不會用寫的,就用畫的吧
若 孩子還無法進入正式書寫的階段,家長可別急著在孩子塗塗抹抹時糾正孩子的錯誤或澆冷水(在畫什麼呀?都看不懂!),不如引導孩子使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有 時會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小小文字探索家──全語文的新思維》書中,小班的張巧妙老師帶著孩子畫日記,雖然大部分人的日記一開始都只有圈圈跟線 條,但在幾個月的練習之後,孩子的畫作便越來越具體且清楚了呢!
家長可以當作孩子的跳板
要讓 孩子更快認識文字,爸比媽咪可以從很多面向著手;首先,大量、固定時間的閱讀絕對是增加字彙及認識文字用途最佳也最簡單的方式,爸比媽咪也應先挑選適合寶 貝閱讀階段的書籍,如可操作的好品質玩具書、可預測性的圖書等等,減低孩子初期閱讀時的負荷。親子共讀則是能增加孩子閱讀的時間及多樣性,並可以另外特別 培養共讀後回顧、反思的習慣,將討論的心得紀錄下來,讓孩子感受自己每一次的成長。等孩子對於閱讀習慣之後,則開始改變閱讀的策略,使用「交互閱讀法」讓 親子輪流說完整個故事,孩子將會發現閱讀更多有趣的部分。
除了閱讀之外,生活中到處都是學習機會,以到超市購物為例,爸比媽咪可以帶著寶貝閱讀鮮奶盒上的文字,請孩子說出有效期限、或找出脂肪含量最低的牛奶等等,如同尋寶的任務使得認字像遊戲一般好玩,也間接的培養了孩子了解文字在生活中的功用,是不是很簡單呢?
最後,林麗卿副教授再次提醒家長,無論是閱讀或是寫字,都應按著孩子的步調慢慢前進,若是心急的只想看到孩子的學習成果,只會變成揠苗助長,對孩子的發展不一定有正面幫助!
林麗卿
現職: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
經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曾任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中心主任
參考書籍/《小小文字探索家──全語文的新思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