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聽話一點好不好?
和孩子溝通,很重要!
各位爸比媽咪每天都有跟孩子「好好說話」嗎?你們每天說 話的內容有哪些呢?當寶貝們每天在家中與父母們在一起時,同時也隨時聽著、看著父母們與自己的對話、動作、語氣、態度等等,並將它們學習下來,化作自己長 大後與別人溝通的一種方式,因此家長們每一天對孩子說話的內容及方式都非常重要,讓孩子從無形中學習了表達自己的方式。而學習溝通對那些天生有語言障礙的 孩子來說,他們由於天生的一些小小阻礙,不太能將語言清楚完整的表達,因此良好的溝通更顯得重要許多。
從零歲孩子與孩子溝通
君 格幼稚園園長周麗珍表示,從蒙特梭利的觀點來看,孩子從受孕的那一剎那就可以開始留意語言發展了,所以胎教才會如此重要;周麗珍園長從自己的孩子還在肚子 裡時,就會彈琴給他聽,等到孩子出生之後,也會把握每個狀況與孩子對話。例如當孩子在床上哭泣時,周麗珍園長就會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覺得肚子很餓,媽 媽現在正在泡牛奶囉,你有沒有看到啊?」當父母持續與孩子有著語言上的交流,雖然孩子語言發展尚未完全,他也會理解並學習,待自己能夠順利與人溝通時,再 將其運用出來。
溝通與命令,並不相同
學齡前的孩子除了學習各種嶄新的知識以外,也正在學習規 矩,因此在這個時期的父母似乎常常需要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於是常常會出現父母與孩子說:「這個東西不要亂放!」、「現在安靜一點!」等等「對話」。由 於文化上的差異,亞洲的父母在教養時,大多數會採取較「權威」的角度教養孩子,而歐美的父親則是將孩子當作是朋友、或是是一個平等的個體來對待,於是在溝 通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其實,若父母們能掌握溝通的幾項要件,「除非是攸關孩子生命安全的緊急事件,家長應保持溝通的態度,而非隨意用命令的方式,」財團 法人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杜長齡說。
對許多父母來說,由於從小就生長在權威式的家庭中,一時要改變自己的態度也許不太容 易。周麗珍認為,父母可以試著將心比心,思考當自己對孩子過度權威時,如同自己小時候的孩子會有怎樣的感覺?此外,若父母能放開手讓孩子對自己負責時,媽 媽的心情也會比較輕鬆,當親子關係不再緊張時,與孩子的距離也就會拉近許多。
掌握溝通態度及時機
在 教導孩子學習某些規矩或有所要求時,父母們首先應該先調整自己的「態度」。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爸比媽咪們要先注意自己對孩子說話時,是不是站在一個高高在 上的角度與孩子說話?當兩個人的出發點不相同時,任何的教養就會變成了指令,便不能算是良好的溝通了。此外,在語氣及態度上,也應保持溫和且嚴肅、堅定, 讓孩子知道:「現在我們在講的事情非常重要。」除了對孩子要求以外,在溝通時保持親和力的態度,孩子將更有機會將心裡的話掏出來,使得溝通更有效用;試想 一位永遠板著撲克臉的父母與孩子溝通時,任誰都不會敢暢所欲言,深怕下一句說的是父母不愛聽的話語,便可能會受到懲罰。
溝通的時機上,大部分在孩 子犯錯的當下,就應讓他知道做錯了什麼事,而不是等到過了好幾天,連孩子都忘記自己犯過什麼錯,才開始「翻舊帳」。不過若是自己在孩子犯錯時感到暴跳如 雷,或是當下不適合與孩子說得太多,那麼還是建議爸比媽咪們因時因地而有改變,怒氣衝衝之下的教養,對孩子及家長來說都不會是一件很理想的事。
肢體動作也很重要
除了語言的溝通以外,肢體動作也是溝通時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之一。我們都知道,說話時不同的肢 體動作及位置,會帶給人很不一樣的感覺;以與孩子對話的身高為例,若孩子與家長溝通時,必須抬著頭望向高高在上的父母時,他們講起話來便容易有壓迫感,而 對話也屬於「上對下」的關係。若想要與孩子沒有壓力的溝通,家長們不妨先蹲下身子,讓自己與孩子齊高,再開始彼此「平等」的溝通。杜長齡心理師也提醒家長 們,由於幼小孩子的專注力有限,跟他們說話之前,可以先呼喚孩子的名字,讓他們先停下手邊的工作,與家長的眼神有接觸,跟他們產生連結之後,再告訴孩子應 該要做些什麼。
有一種孩子看似非常害羞,說話時若大人皺個眉頭,他的聲音就會變得越來越小聲,周麗珍園長將這類的孩子稱之為「安定兒」,在與這樣 的孩子對話時,父母可以多一些善意的回饋,讓孩子不感到有威脅的感覺。對話時眼神一定是溫柔的看著孩子,加上不時的點頭、微笑(即使已有滿肚子的怨氣,也 要練習嘴角向上微彎),都是善意回應孩子話語的一種方式,除了讓孩子有安全感之外,也會讓他們在溝通時更有自信。
補足孩子的語句
當 孩子正在發展語言表達的能力時,往往一句話需要很大的力氣,還不見得能講得清楚,此時家長們可試著幫孩子補完一個完整的句子,除了讓彼此更了解正確的語句 之外,對孩子的溝通也會是很大的幫助。幫孩子補充語句需要父母平時對孩子的了解,也可以利用詢問的方式讓孩子確定父母理解的是正確的內容,例如當孩子說: 「我、我想要吃麥……」,媽咪可以反問孩子:「你是說,你想要吃麥當勞嗎?」
周麗珍園長認為,我們父母常常會犯一個錯誤是,把語句講得「太過簡 潔」了,例如父母會告訴孩子:「你把那個東西放到那裡去。」,對於孩子來說,他可能完全無法了解父母指的是「哪一個東西?」而必須用猜想的方式完成父母的 指令。對孩子來說,最佳的說法應該改成:「請你先到咖啡色桌上拿那把紅梳子,然後請幫我放到藍色的箱子裡去。」當語句增加許多的形容詞、名詞、動詞甚至是 連接詞時,除了讓孩子清楚了解父母的表達內容之外,豐富的語彙對於將來的發展也會是很重要的幫助,當孩子在造詞、造句或是寫作文時,就不怕沒有語詞可以用 了。
豐富語彙,還能幫助聽覺記憶
當家長給予孩子的指令是充滿各種語彙、清楚明瞭時,在給予指令的當下,也就同時訓練了孩子的聽覺記憶。以前文所提到的「請你先到咖啡色桌上拿那把紅梳子,然後請幫我放到藍色的箱子裡去。」為例,孩子會清楚的了解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順序、及到底該從哪裡找到長得怎樣的梳子。
自己的意見,以暗示性為主
當 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若父母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又怕孩子過度聽從家長的意見,或是以反抗的方式回應,應先試著以「暗示性」的方式,將意見表達出來,才 不會讓孩子一下子感受到太多壓力。若孩子正在畫畫,家長覺得孩子可以試著多畫一點來充實圖畫內容時,可以試著告訴他:「哇,媽咪覺得你這幅畫畫得真棒耶! 你要不要告訴我畫的是什麼呢?喔,如果是我的話,我可能會在花的旁邊畫一隻蝴蝶或是蜜蜂。」利用暗示性的口吻,讓孩子接收到家長的訊息。
小心別踏入說話陷阱
除了基本的溝通小技巧之外,有許多父母可能會在說話時踏進了一些小小的說話陷阱,使得溝通變得不太順暢。不過,如果不會讓孩子感受到太大的衝突,爸比媽咪 們是可以不必擔心的!以下幾個常見的說話技巧,讓爸比媽咪們參考之外,也可以試著思考看看,各種說話的方式會帶給孩子什麼樣的感覺呢?
技巧1:不隨意問孩子「好不好?」
回 想自己與孩子說話的過程,是不是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問孩子:「我們現在去……好不好?」或是:「你要不要吃……?」因為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似乎自己也開始 學習到凡事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但當孩子有一天發現他可以說「不要!」的時候,又讓父母們突然無所適從。給予孩子選項時,雖然外表看似是給孩子更多的 「選擇權」,因而尊重了孩子,但家長們往往不確定自己是否可以承擔孩子選擇另一個選項的後果;周麗珍園長提醒家長,當意識到自己會問孩子這樣的問題時,在 問出口之前應先問自己:「當孩子說『不好』的時候,我可以接受嗎?」,釐清狀況之後,再決定應該要怎麼樣問問題會比較好。不是所有的狀況都不能問孩子「好 不好」,例如當孩子對動物有求知慾時,家長就可以詢問孩子「那我們一起去動物園好不好?」
家長對於孩子的指示是堅決的、需要他去做的時候,便不可 以問孩子「好不好」,例如要帶著孩子去樓下倒垃圾時,不妨告訴孩子:「請你現在陪我去倒垃圾,我希望你可以陪我去,也好喜歡你陪我去。」或是:「請你現在 跟我一起去倒垃圾吧,如果你一個人留在家裡我會很擔心。」清楚說明指令與理由,且不要加太多繁瑣不必要的語句,孩子就會願意陪父母做被期望的事情。杜長齡 心理師提醒,因幼兒尚在學習內化規則,父母應明確表達且平穩的不斷重覆,才能讓幼小的孩子更了解並做到父母們想要建立的規則。
若家長想要給孩子選 擇權,又不想孩子拒絕父母的要求時,問句也可以從「好不好?」改成父母能接受的兩個選項;以上述的倒垃圾問句來說,父母也可以詢問孩子「你現在比較想陪我 去倒垃圾,還是陪爸爸洗碗呢?」孩子會明白自己只能從中選擇一樣,而父母也可以達成讓孩子「做事」的要求。
當孩子說了「不要!」
如 果父母已經問了孩子要不要,而遭到孩子拒絕時,除了尊重孩子的選擇之外,堅持孩子要做某件事的父母,也可以試著問孩子:「為什麼呢?為什麼你不能陪我去倒 垃圾?」並針對孩子的下一個回應,再與孩子平靜的對談溝通。無論是什麼樣的情況,家長們不必怕使用許多技巧讓孩子接受父母的要求,即便是與孩子撒嬌,都可 以是一種溝通方式。
技巧2:同理孩子的心
因著詞彙不夠多,孩子可能無法非常順利的表達自己的 感受,當感到生氣或是難過時,只能靠著打擾父母親正在做的事情,或是自顧自的大哭、摔東西等等,讓大家注意到自己。要同理孩子的感受,首先爸比媽咪們平時 就應該多與孩子相處,觀察孩子的行為與出現的時機,當他們做出一些可能讓別人覺得不了解的動作時,家長便可以直接問:「我知道你現在感到……如果我是你, 我們可以一起……。」別怕猜錯孩子的真正的感受,當多次了解孩子的感受之後,便可以與孩子一同想出解決當下情緒的辦法,而孩子經由大人的詢問,也會感到被 認同,認為父母與自己站在同一條陣線上,便不會再覺得孤獨了。
在電影《超級大奶媽》中,一家三口的媽媽過世之後,女兒因為事情發生得太快變得沉默 寡言,而爸爸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總是對女兒說:「你不要再鬧了!」女兒一直到了保姆出現,利用同理的方式告訴她:「我知道你很難過,對不對?因 為媽媽離開都沒有告訴你、也沒有經過你同意,所以你也很生氣!」並讓女孩利用打人偶的方式洩忿,才稍稍解除了孩子的傷痛。
同理之後,不要變成寵溺
周麗珍園長提醒,同理孩子的感受之後,別因為過度想要平復孩子的心情,而變成寵溺:「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東西所以很難過,所以這一次就讓你買。」過度的同理,孩子發現了其中的甜頭,很可能會發展成本末倒置的話術。
「我」訊息的用法
「我 訊息」的使用,是家長們將自己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例如告訴孩子:「媽咪現在覺得很難過,因為……」、「爸爸現在覺得很累,因為……」,運用我訊息,孩 子將能更快了解對方的感受,不給孩子責怪的感覺,並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對對方的影響是什麼。杜長齡心理師說明,家長用我訊息之前,必須對自己內在的狀態 有足夠的了解並能夠保持冷靜,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也才不會誤解家長的意思。此外,以自己為出發點告訴孩子「我希望你能……」,是讓孩子更快達到 父母需求的一種方式,大部分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喜愛而願意順從父母,當家長們說出期望時,孩子往往都能盡力做到,不一定都得用命令的方式才能達到目 標。
技巧3:讚美/責備之後,具體說明原因
現代的父母或是隔代教養的祖父母越來越不吝於讚美 孩子,常常能聽到家長們告訴孩子:「你最棒!」但家長要注意的是,若是每一次都讓孩子覺得「我最棒」,等到進到團體生活之後,他們可能會很棒,卻不可能事 事都是最棒的,在這樣的落差底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相當大的挫折感。因此,當家長讚美孩子的時候,應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說出好的地方為何;具體的原 因有很多,可能是孩子畫太陽時畫得很圓、可能是孩子吃飯時沒有將飯粒掉出碗中……,待下次孩子做了相同的事,才會覺得是對的而繼續努力。
相同的情 況也可以用在「責備」上,不能具體說明事項的父母,面對孩子做錯事的情況,往往會脫口說出一句:「你真笨!」孩子不了解自己到底做錯什麼,甚至不了解前一 刻是「最棒」的自己,怎麼到了下一刻就變「最笨?」具體告知孩子做錯的事、及爸比媽咪當下的情緒之後,也別忘了告訴孩子「即使你做錯事,媽咪很生氣,但是 媽咪還是很愛你。」愛與責備是兩件不一樣的事,而愛是要不吝給予的,否則孩子可能會在做錯了事情之後,感到被全盤否決。
技巧4:「請」、「謝謝」、「對不起」,說出尊重
當 要孩子做某件事時,爸比媽咪們會不會像邀請長輩一樣,用禮貌性的話語呢?尤其當父母感到生氣的時候,可能就忍不住對孩子大吼:「你現在給我過來!」周麗珍 園長曾在某個追思場合中,告訴自己的孩子:「對不起,請問你現在要去哪裡?請你現在先進來,謝謝你。」而旁邊的奶奶級長輩不可思議的跟旁邊的說:「唉,現 在跟小孩講話還先要說對不起再說請你喔?」
其實,與孩子說請、謝謝、對不起等字眼,除了從小耳濡目染教導孩子禮貌之外,也隱藏著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狀態;對孩子說「請」,表示父母現在是以平等的角度邀請孩子,並尊重孩子是一個「個體」,而對孩子說:「你給我……」就是以上對下的方式,命令要求孩子做 到某些事。如此尊重對等的關係若持續進行,以學習模仿長大的孩子,將會因此被影響到其將來的用語、甚至是對別人的態度及人格特質,「若改變自己的說話方 式,與別人的人際互動是會跟著被改變的,」周麗珍園長說。
技巧5:說「不」不如說「要」
糾正 孩子正在做的事時,你會怎麼跟孩子說呢?曾經有個老師分享,當幾個孩子正在大聲玩遊戲及玩具時,家長因受不了而大聲說:「不要吵」時,孩子反而更加大聲喧 嘩了,為什麼?對於年紀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能聽到的指令,往往是別人情急之下所說的最後幾個字,因此當他們聽到「不要吵」時,事實上,他們所接收到的訊 息,只有最後那個「吵」字而已;另外,若孩子進入了叛逆期,當大人告訴他們不要吵,頑皮的他們可能為了不做大人要求的事,所以就更加吵架。
對孩子來說,當聽到「不要……」時,要他們去做一些事反而不太容易,因為他們沒有自主權,更不知道當自己不做那些事時,還可以做些什麼。若希望孩子能做到 某些家長的要求,可以試著告訴他:「我們現在一起去……」,並牽著他們的手一起達成,會成為孩子「應該做的事」的最佳示範,孩子將來也會主動分擔父母的事 情。而面對故意反彈的孩子,更要清楚說明自己擔心的理由及情感,孩子將會知道自己應該主動選擇什麼。
周麗珍
現職:君格幼稚園園長
杜長齡
現職:財團法人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
學歷:美國Boston College諮商心理學碩士
經歷:台大兒青精神科研究助理、美國聖伊麗莎白醫學中心住院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 杜長齡
和孩子溝通,很重要!
各位爸比媽咪每天都有跟孩子「好好說話」嗎?你們每天說 話的內容有哪些呢?當寶貝們每天在家中與父母們在一起時,同時也隨時聽著、看著父母們與自己的對話、動作、語氣、態度等等,並將它們學習下來,化作自己長 大後與別人溝通的一種方式,因此家長們每一天對孩子說話的內容及方式都非常重要,讓孩子從無形中學習了表達自己的方式。而學習溝通對那些天生有語言障礙的 孩子來說,他們由於天生的一些小小阻礙,不太能將語言清楚完整的表達,因此良好的溝通更顯得重要許多。
從零歲孩子與孩子溝通
君 格幼稚園園長周麗珍表示,從蒙特梭利的觀點來看,孩子從受孕的那一剎那就可以開始留意語言發展了,所以胎教才會如此重要;周麗珍園長從自己的孩子還在肚子 裡時,就會彈琴給他聽,等到孩子出生之後,也會把握每個狀況與孩子對話。例如當孩子在床上哭泣時,周麗珍園長就會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覺得肚子很餓,媽 媽現在正在泡牛奶囉,你有沒有看到啊?」當父母持續與孩子有著語言上的交流,雖然孩子語言發展尚未完全,他也會理解並學習,待自己能夠順利與人溝通時,再 將其運用出來。
溝通與命令,並不相同
學齡前的孩子除了學習各種嶄新的知識以外,也正在學習規 矩,因此在這個時期的父母似乎常常需要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於是常常會出現父母與孩子說:「這個東西不要亂放!」、「現在安靜一點!」等等「對話」。由 於文化上的差異,亞洲的父母在教養時,大多數會採取較「權威」的角度教養孩子,而歐美的父親則是將孩子當作是朋友、或是是一個平等的個體來對待,於是在溝 通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其實,若父母們能掌握溝通的幾項要件,「除非是攸關孩子生命安全的緊急事件,家長應保持溝通的態度,而非隨意用命令的方式,」財團 法人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杜長齡說。
對許多父母來說,由於從小就生長在權威式的家庭中,一時要改變自己的態度也許不太容 易。周麗珍認為,父母可以試著將心比心,思考當自己對孩子過度權威時,如同自己小時候的孩子會有怎樣的感覺?此外,若父母能放開手讓孩子對自己負責時,媽 媽的心情也會比較輕鬆,當親子關係不再緊張時,與孩子的距離也就會拉近許多。
掌握溝通態度及時機
在 教導孩子學習某些規矩或有所要求時,父母們首先應該先調整自己的「態度」。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爸比媽咪們要先注意自己對孩子說話時,是不是站在一個高高在 上的角度與孩子說話?當兩個人的出發點不相同時,任何的教養就會變成了指令,便不能算是良好的溝通了。此外,在語氣及態度上,也應保持溫和且嚴肅、堅定, 讓孩子知道:「現在我們在講的事情非常重要。」除了對孩子要求以外,在溝通時保持親和力的態度,孩子將更有機會將心裡的話掏出來,使得溝通更有效用;試想 一位永遠板著撲克臉的父母與孩子溝通時,任誰都不會敢暢所欲言,深怕下一句說的是父母不愛聽的話語,便可能會受到懲罰。
溝通的時機上,大部分在孩 子犯錯的當下,就應讓他知道做錯了什麼事,而不是等到過了好幾天,連孩子都忘記自己犯過什麼錯,才開始「翻舊帳」。不過若是自己在孩子犯錯時感到暴跳如 雷,或是當下不適合與孩子說得太多,那麼還是建議爸比媽咪們因時因地而有改變,怒氣衝衝之下的教養,對孩子及家長來說都不會是一件很理想的事。
肢體動作也很重要
除了語言的溝通以外,肢體動作也是溝通時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之一。我們都知道,說話時不同的肢 體動作及位置,會帶給人很不一樣的感覺;以與孩子對話的身高為例,若孩子與家長溝通時,必須抬著頭望向高高在上的父母時,他們講起話來便容易有壓迫感,而 對話也屬於「上對下」的關係。若想要與孩子沒有壓力的溝通,家長們不妨先蹲下身子,讓自己與孩子齊高,再開始彼此「平等」的溝通。杜長齡心理師也提醒家長 們,由於幼小孩子的專注力有限,跟他們說話之前,可以先呼喚孩子的名字,讓他們先停下手邊的工作,與家長的眼神有接觸,跟他們產生連結之後,再告訴孩子應 該要做些什麼。
有一種孩子看似非常害羞,說話時若大人皺個眉頭,他的聲音就會變得越來越小聲,周麗珍園長將這類的孩子稱之為「安定兒」,在與這樣 的孩子對話時,父母可以多一些善意的回饋,讓孩子不感到有威脅的感覺。對話時眼神一定是溫柔的看著孩子,加上不時的點頭、微笑(即使已有滿肚子的怨氣,也 要練習嘴角向上微彎),都是善意回應孩子話語的一種方式,除了讓孩子有安全感之外,也會讓他們在溝通時更有自信。
補足孩子的語句
當 孩子正在發展語言表達的能力時,往往一句話需要很大的力氣,還不見得能講得清楚,此時家長們可試著幫孩子補完一個完整的句子,除了讓彼此更了解正確的語句 之外,對孩子的溝通也會是很大的幫助。幫孩子補充語句需要父母平時對孩子的了解,也可以利用詢問的方式讓孩子確定父母理解的是正確的內容,例如當孩子說: 「我、我想要吃麥……」,媽咪可以反問孩子:「你是說,你想要吃麥當勞嗎?」
周麗珍園長認為,我們父母常常會犯一個錯誤是,把語句講得「太過簡 潔」了,例如父母會告訴孩子:「你把那個東西放到那裡去。」,對於孩子來說,他可能完全無法了解父母指的是「哪一個東西?」而必須用猜想的方式完成父母的 指令。對孩子來說,最佳的說法應該改成:「請你先到咖啡色桌上拿那把紅梳子,然後請幫我放到藍色的箱子裡去。」當語句增加許多的形容詞、名詞、動詞甚至是 連接詞時,除了讓孩子清楚了解父母的表達內容之外,豐富的語彙對於將來的發展也會是很重要的幫助,當孩子在造詞、造句或是寫作文時,就不怕沒有語詞可以用 了。
豐富語彙,還能幫助聽覺記憶
當家長給予孩子的指令是充滿各種語彙、清楚明瞭時,在給予指令的當下,也就同時訓練了孩子的聽覺記憶。以前文所提到的「請你先到咖啡色桌上拿那把紅梳子,然後請幫我放到藍色的箱子裡去。」為例,孩子會清楚的了解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順序、及到底該從哪裡找到長得怎樣的梳子。
自己的意見,以暗示性為主
當 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若父母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又怕孩子過度聽從家長的意見,或是以反抗的方式回應,應先試著以「暗示性」的方式,將意見表達出來,才 不會讓孩子一下子感受到太多壓力。若孩子正在畫畫,家長覺得孩子可以試著多畫一點來充實圖畫內容時,可以試著告訴他:「哇,媽咪覺得你這幅畫畫得真棒耶! 你要不要告訴我畫的是什麼呢?喔,如果是我的話,我可能會在花的旁邊畫一隻蝴蝶或是蜜蜂。」利用暗示性的口吻,讓孩子接收到家長的訊息。
小心別踏入說話陷阱
除了基本的溝通小技巧之外,有許多父母可能會在說話時踏進了一些小小的說話陷阱,使得溝通變得不太順暢。不過,如果不會讓孩子感受到太大的衝突,爸比媽咪 們是可以不必擔心的!以下幾個常見的說話技巧,讓爸比媽咪們參考之外,也可以試著思考看看,各種說話的方式會帶給孩子什麼樣的感覺呢?
技巧1:不隨意問孩子「好不好?」
回 想自己與孩子說話的過程,是不是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問孩子:「我們現在去……好不好?」或是:「你要不要吃……?」因為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似乎自己也開始 學習到凡事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但當孩子有一天發現他可以說「不要!」的時候,又讓父母們突然無所適從。給予孩子選項時,雖然外表看似是給孩子更多的 「選擇權」,因而尊重了孩子,但家長們往往不確定自己是否可以承擔孩子選擇另一個選項的後果;周麗珍園長提醒家長,當意識到自己會問孩子這樣的問題時,在 問出口之前應先問自己:「當孩子說『不好』的時候,我可以接受嗎?」,釐清狀況之後,再決定應該要怎麼樣問問題會比較好。不是所有的狀況都不能問孩子「好 不好」,例如當孩子對動物有求知慾時,家長就可以詢問孩子「那我們一起去動物園好不好?」
家長對於孩子的指示是堅決的、需要他去做的時候,便不可 以問孩子「好不好」,例如要帶著孩子去樓下倒垃圾時,不妨告訴孩子:「請你現在陪我去倒垃圾,我希望你可以陪我去,也好喜歡你陪我去。」或是:「請你現在 跟我一起去倒垃圾吧,如果你一個人留在家裡我會很擔心。」清楚說明指令與理由,且不要加太多繁瑣不必要的語句,孩子就會願意陪父母做被期望的事情。杜長齡 心理師提醒,因幼兒尚在學習內化規則,父母應明確表達且平穩的不斷重覆,才能讓幼小的孩子更了解並做到父母們想要建立的規則。
若家長想要給孩子選 擇權,又不想孩子拒絕父母的要求時,問句也可以從「好不好?」改成父母能接受的兩個選項;以上述的倒垃圾問句來說,父母也可以詢問孩子「你現在比較想陪我 去倒垃圾,還是陪爸爸洗碗呢?」孩子會明白自己只能從中選擇一樣,而父母也可以達成讓孩子「做事」的要求。
當孩子說了「不要!」
如 果父母已經問了孩子要不要,而遭到孩子拒絕時,除了尊重孩子的選擇之外,堅持孩子要做某件事的父母,也可以試著問孩子:「為什麼呢?為什麼你不能陪我去倒 垃圾?」並針對孩子的下一個回應,再與孩子平靜的對談溝通。無論是什麼樣的情況,家長們不必怕使用許多技巧讓孩子接受父母的要求,即便是與孩子撒嬌,都可 以是一種溝通方式。
技巧2:同理孩子的心
因著詞彙不夠多,孩子可能無法非常順利的表達自己的 感受,當感到生氣或是難過時,只能靠著打擾父母親正在做的事情,或是自顧自的大哭、摔東西等等,讓大家注意到自己。要同理孩子的感受,首先爸比媽咪們平時 就應該多與孩子相處,觀察孩子的行為與出現的時機,當他們做出一些可能讓別人覺得不了解的動作時,家長便可以直接問:「我知道你現在感到……如果我是你, 我們可以一起……。」別怕猜錯孩子的真正的感受,當多次了解孩子的感受之後,便可以與孩子一同想出解決當下情緒的辦法,而孩子經由大人的詢問,也會感到被 認同,認為父母與自己站在同一條陣線上,便不會再覺得孤獨了。
在電影《超級大奶媽》中,一家三口的媽媽過世之後,女兒因為事情發生得太快變得沉默 寡言,而爸爸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總是對女兒說:「你不要再鬧了!」女兒一直到了保姆出現,利用同理的方式告訴她:「我知道你很難過,對不對?因 為媽媽離開都沒有告訴你、也沒有經過你同意,所以你也很生氣!」並讓女孩利用打人偶的方式洩忿,才稍稍解除了孩子的傷痛。
同理之後,不要變成寵溺
周麗珍園長提醒,同理孩子的感受之後,別因為過度想要平復孩子的心情,而變成寵溺:「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東西所以很難過,所以這一次就讓你買。」過度的同理,孩子發現了其中的甜頭,很可能會發展成本末倒置的話術。
「我」訊息的用法
「我 訊息」的使用,是家長們將自己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例如告訴孩子:「媽咪現在覺得很難過,因為……」、「爸爸現在覺得很累,因為……」,運用我訊息,孩 子將能更快了解對方的感受,不給孩子責怪的感覺,並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對對方的影響是什麼。杜長齡心理師說明,家長用我訊息之前,必須對自己內在的狀態 有足夠的了解並能夠保持冷靜,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也才不會誤解家長的意思。此外,以自己為出發點告訴孩子「我希望你能……」,是讓孩子更快達到 父母需求的一種方式,大部分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喜愛而願意順從父母,當家長們說出期望時,孩子往往都能盡力做到,不一定都得用命令的方式才能達到目 標。
技巧3:讚美/責備之後,具體說明原因
現代的父母或是隔代教養的祖父母越來越不吝於讚美 孩子,常常能聽到家長們告訴孩子:「你最棒!」但家長要注意的是,若是每一次都讓孩子覺得「我最棒」,等到進到團體生活之後,他們可能會很棒,卻不可能事 事都是最棒的,在這樣的落差底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相當大的挫折感。因此,當家長讚美孩子的時候,應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說出好的地方為何;具體的原 因有很多,可能是孩子畫太陽時畫得很圓、可能是孩子吃飯時沒有將飯粒掉出碗中……,待下次孩子做了相同的事,才會覺得是對的而繼續努力。
相同的情 況也可以用在「責備」上,不能具體說明事項的父母,面對孩子做錯事的情況,往往會脫口說出一句:「你真笨!」孩子不了解自己到底做錯什麼,甚至不了解前一 刻是「最棒」的自己,怎麼到了下一刻就變「最笨?」具體告知孩子做錯的事、及爸比媽咪當下的情緒之後,也別忘了告訴孩子「即使你做錯事,媽咪很生氣,但是 媽咪還是很愛你。」愛與責備是兩件不一樣的事,而愛是要不吝給予的,否則孩子可能會在做錯了事情之後,感到被全盤否決。
技巧4:「請」、「謝謝」、「對不起」,說出尊重
當 要孩子做某件事時,爸比媽咪們會不會像邀請長輩一樣,用禮貌性的話語呢?尤其當父母感到生氣的時候,可能就忍不住對孩子大吼:「你現在給我過來!」周麗珍 園長曾在某個追思場合中,告訴自己的孩子:「對不起,請問你現在要去哪裡?請你現在先進來,謝謝你。」而旁邊的奶奶級長輩不可思議的跟旁邊的說:「唉,現 在跟小孩講話還先要說對不起再說請你喔?」
其實,與孩子說請、謝謝、對不起等字眼,除了從小耳濡目染教導孩子禮貌之外,也隱藏著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狀態;對孩子說「請」,表示父母現在是以平等的角度邀請孩子,並尊重孩子是一個「個體」,而對孩子說:「你給我……」就是以上對下的方式,命令要求孩子做 到某些事。如此尊重對等的關係若持續進行,以學習模仿長大的孩子,將會因此被影響到其將來的用語、甚至是對別人的態度及人格特質,「若改變自己的說話方 式,與別人的人際互動是會跟著被改變的,」周麗珍園長說。
技巧5:說「不」不如說「要」
糾正 孩子正在做的事時,你會怎麼跟孩子說呢?曾經有個老師分享,當幾個孩子正在大聲玩遊戲及玩具時,家長因受不了而大聲說:「不要吵」時,孩子反而更加大聲喧 嘩了,為什麼?對於年紀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能聽到的指令,往往是別人情急之下所說的最後幾個字,因此當他們聽到「不要吵」時,事實上,他們所接收到的訊 息,只有最後那個「吵」字而已;另外,若孩子進入了叛逆期,當大人告訴他們不要吵,頑皮的他們可能為了不做大人要求的事,所以就更加吵架。
對孩子來說,當聽到「不要……」時,要他們去做一些事反而不太容易,因為他們沒有自主權,更不知道當自己不做那些事時,還可以做些什麼。若希望孩子能做到 某些家長的要求,可以試著告訴他:「我們現在一起去……」,並牽著他們的手一起達成,會成為孩子「應該做的事」的最佳示範,孩子將來也會主動分擔父母的事 情。而面對故意反彈的孩子,更要清楚說明自己擔心的理由及情感,孩子將會知道自己應該主動選擇什麼。
周麗珍
現職:君格幼稚園園長
杜長齡
現職:財團法人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
學歷:美國Boston College諮商心理學碩士
經歷:台大兒青精神科研究助理、美國聖伊麗莎白醫學中心住院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 杜長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