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gets




facebook twitter weibo
Register Logout Forget Password

懷孕,每一位女性最期待、最渴盼的幸福時光,擁有一生中最驕傲、最美麗的曲線。 當獲知自己體內有一個小生命開始孕育的那個時刻起,一種由衷而生的激情,一種莊嚴神聖的感覺便會湧上心頭。從此,心頭上有了一份牽掛,生活中有了一種希冀。從此,身體的每一根神經都牽掛于那個在肚子裡慢慢成長的神奇生命。懷孕女人的內心,驚喜和驚愕同在 — 驚喜于一個生命的到來,驚愕于對自己身體的無知。在這美麗動人的 40 周歷程中,相伴准媽媽的不僅是將為人母的喜悅和驕傲,還有很多麻煩和疑慮時時在困擾。怎樣輕鬆、平安、順利地走過孕育小寶貝的生命歷程?這是每一位將為人母者所迫切想知道的。嬌姐伴隨准媽媽從妊娠第一周到最後一周。告訴准媽媽自身的變化、胎兒的生長髮育、准媽媽的日常飲食營養以及在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全方位細心呵護准媽媽和寶寶一起成長的每一天,伴隨准媽媽和寶寶在妊娠中的每一分鐘。 嬌姐將告訴准媽媽在孕期中不知道的、想知道的、應該知道的一切,打消您在孕育過程中的全部顧慮,使您輕鬆愉快地度過一段奇妙之旅。相信從懷孕到初為人母的這段經歷必將成為您一生中最美妙的回憶。 不一樣的孕育,不一樣的未來! GITZEL GIULITTE FACEBOOK 專頁,同時會有好多各形各色的資訊從中西醫護到格價 和8卦 0野睇嫁任妳選擇, 你一定唔會覺得悶呢 !.... 如果讀者對嬌姐部落格blog尚算滿意, 懇請大家高抬貴手,幫幫手按 LIKE 同時分享比你嘅朋友; 嬌姐從事陪月多年, 擁有各前僱主的推薦信,推薦信內容同時可為閣下提供愚蒙在性格特徵​​技能上的側寫作為參考,可讓閣下作出評估 ,希望取得共識和合作機會。丞蒙閣下賞識與敝人聯絡面談, 定會是敝人的榮幸 。OUR WEBSITE : http://tiny.cc/gitzelgiu PLEASE HELP AND SHARE GITZEL GIULIETTE 。 唔該晒. 嬌姐支持要求政府維護本港醫療、福利及教育資源 。 祝妳快樂!歲歲平安,安居樂業。業和邦興,興旺發達。大吉大利。遊刃有餘,青春永駐。嬌陪月團隊專線 +852-61596793 ! Start | Stop
懷孕 (91) 孕期 (97) 孕初期 孕中期 (31) 孕晚期 (50) 注意項 (124) 分娩 (13)坐月 (46) 孕期检查 (26) confinement recipes (30) 孕前準備 (62)
寶寶 (50) 寶寶照顧 (81) 育兒百寶箱 (70) 親子 (38) Chinese Medicine (18) ADHD (28) 母乳餵養 (3) 人工受孕 (4)食譜 (237)
TOOLS
fertility tools Track ovulation with our fertility chart Find your fertile days with our ovulation calculator Create a TTC ticker and count down to ovulationDue Date Calculator
Pregnancy Tools Create a personalized pregnancy ticker. Track your contractions with our contraction counter. From poppyseed to papaya, watch baby grow! Pregnancy Weight Gain Tracker
大肚婆完美懷孕[月] BALLPOINT CHECKLIST 準媽媽的40週 [週 ] BALLPOINT CHECKLIST 注意事項 : 懷孕期40周280 天 25 孕期檢查項目 CHECKLIST
胎兒 280天 孕婦必備分娩寶典 新生嬰兒必備用品清單 1 TAKE 孕期營養補充品 CHECKLIST


產前講座課堂
產前概述總覽 初生嬰兒護理及奶瓶餵飼 產前及產後飲食與營養 產前孕婦運動 產後護理、健康、情緒轉變、母乳哺飼及月子

Loading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戒除孩子的5大習慣



挖鼻孔、愛插話、耍脾氣、不愛洗手、說話不回
孩子老是愛挖鼻孔,喜歡插話,脾氣也不好,回到家不肯立刻洗手,問話常常沒回應…,這些讓爸比媽咪傷透腦筋,大人眼中所謂的「壞習慣」,到底該用什麼溝通方式加以戒除?有那些實際的處理方法可供家長參考?且聽專家怎麼說。




挖鼻孔、愛插話…,這些是「壞習慣」嗎?
所謂的「壞習慣」,其實是孩子生理、心理發展必經過程,父母不要認定它是不好的,尤其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假如上了小學仍然有這些習慣,就要再思考是否有其他問題。


各階段心理發展的反應使然
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表示,挖鼻孔、愛插話、耍脾氣、不洗手、問話不回應,孩子的這些行為,往往被父母認定是壞習慣,其實不然,學齡前的孩子各個階段的成長會有一些模式,例如:七坐、八爬,不只生理,心理發展一樣也有階段性,以致出現許多被認為不得當的行為或反應。
舉 個簡單例子:不到3歲的祥祥對喝牛奶會說「祥祥喜歡喝牛奶」,這時候的他還不會認為自己就是祥祥,等到3歲以後,自我意識較好,會開始改口「我喜歡喝牛 奶」,而且此階段開始對環境有些反抗,例如要他洗手時,會說「我不要」,其實重點不在洗手,而是因為媽媽要他洗手,而他想唱反調。


並非教的不好,父母別太自責
黃倫芬老師指出,孩子的行為總讓許多父母自認是自己教的不好,其實這是孩子發展過程會有的行為,大一點自然會修正過來,父母不必自責,但是在處理時,要用對方法,如果一味直接糾正孩子,往往只會造成負面影響。
另 外很重要一點是要給孩子穩定的環境,孩子的能量發展是無法自我控制的,而且內在能量會隨年紀增加,而有更大幅度的發展,若再處於不安的環境中,例如爸爸媽 媽整天總是在責罵、否定孩子,孩子會有負面的感受,而顯得更不安,如此,這些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的行為會因缺乏安全感而成為情緒困擾表現。


不要動不動就用權力解決問題
建議爸比媽咪多觀察孩子,並避免採威權式的壓制或禁止,因為一味使用權力解決,動 不動就罰站,而未給予引導,這樣孩子即使到小學,依舊無法改掉習慣,可能老師或同學叫都不想回應,一直這樣下去,將來可能成為問題學生,到青春期恐怕會有 更多的對立或抗爭,問題更麻煩。曾有媽咪反應:我的孩子明明小時候非常乖,為什麼長大變了樣,不再那麼聽話,管都管不動,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也不是什麼都聽孩子的,例如孩子不吃飯,等下午很餓時,可以跟他說:「因為你中午只吃一口飯,現在才會這麼餓,明天中午我們試著吃半碗看看」。


不要高估孩子的理解力
此外,由於語言對孩子是不成立的工具,孩子往往無法很成熟的去做表達,說的太多、太長,其實最後還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例如:爸爸對孩子訓話半小時,孩子可能只知道爸爸在生氣,沒辦法理解這半小時訓話內容的道理,大人常會「高估」孩子的理解力。


改變5大習慣對策
那麼,父母到底該如何針對孩子的五大習慣,用實際且適當的方式加以解決?黃倫芬老師提出的建議如下:


習慣1、挖鼻孔


狀況:
孩子的手老是往鼻孔挖,甚至挖到流鼻血!感冒或過敏時更加嚴重!講都講不聽,父母只能無奈又擔心。
黃 倫芬老師表示,有些孩子不但挖鼻孔,還會吃鼻屎,他們會覺得鹹鹹的並不難吃,每個小孩對自己身體都存有好奇心,不只鼻子,耳朵、嘴巴甚至生殖器官,都是孩 子們好奇的部位,所以常有小小孩將小東西塞進鼻孔、耳朵或誤吞的案例,他們可能只是很單純想知道這些「洞」到底有多深,父母不需要過度緊張,有些事只要從 另一個角度看待,就不足為奇了。


爸比媽咪這樣做
˙先考慮是否因為生理方面的問題所引起的反應,例如是否因感冒、鼻子太乾或過敏等情況造成不舒服,而有挖鼻孔的舉動,如果有,要採取就醫或其他適當的處置,舒緩身體的不適。
˙如果非生理因素,再想想最近是否有讓孩子感到緊張不安的事,而因此藉由挖鼻孔降低不安,就像有些孩子喜歡聞媽咪的味道,熟悉的味道往往是孩子安全的媒介,能在緊張時讓他們安定。
˙爸比媽咪可以找一些新奇有趣的事或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斥責或以強硬方式阻止。


習慣2、愛插話


狀況:
為什麼孩子經常會打斷大人之間的對話,包括講電話也一樣,就一定要大人注意到他在說話嗎?
黃 倫芬老師指出,孩子愛插話,多半是想要引起別人注意。3歲到學齡前這個階段的小孩,會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其實相當自戀,總覺得自己很不錯,加上對外界的好 奇心,所以便產生插話的行為,例如:媽咪正在和朋友講電話,孩子會插嘴問媽媽:「你在跟誰說話?我認識這個阿姨嗎?」孩子最主要並不在想知道阿姨是誰,而 是期望大家以他為中心,爸比媽咪要了解背後的因素,而不要以傳統觀念認定「小孩子就是應該有耳無嘴」,這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爸比媽咪這樣做
˙孩子插話時可以告訴他:「我在跟吳媽媽講話,你要不要跟吳媽媽說幾句?」,孩子不一定想講電話,即便拿到話筒,其實也說不了幾句。
˙孩子很需要大人陪,凡事都是等不及的,要他等上半小時並不容易,所以可在事先做些準備,例如給他一個玩具或有趣的書,讓他有事情可專注,轉移注意力,就不會干擾大人之間的談話。


習慣3、耍脾氣


狀況:
我的孩子為什麼稍微不順他的意,就愛亂耍脾氣,不是大哭、大叫就是大鬧,簡直快氣炸了,真的很想修理他。
常看到父母與孩子僵持的場面,孩子耍脾氣總是考驗著父母的耐心,忍無可忍就會直接打下去,但這是最不當也最無效的方式。大哭、大叫對較小的孩子而言,都是本能的正常反應,這些都需要被提升,不斷的教育,但不是命令孩子不能發脾氣,而是要讓他學會用正確的語言做表達。
父母在孩子2、3歲時,就可以給予情緒教育,並且以「同感」方式教導,也就是父母與孩子有相同感受,例如孩子玩接球時,會在接不到球的時候很生氣,媽咪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因為接不到球而生氣,我們再來一次」,這時候可以將接球的距離縮短,讓他順利接到球而有成就感。


爸比媽咪這樣做
˙觀察孩子多在什麼狀況下容易耍脾氣,例如玩太累、肚子太餓等等。情緒只是反應孩子的內在,他不會主動說,爸爸媽媽也不要期待孩子會告訴我們,最好試著找出模式,抓到要領,會比較容易改變他。
˙如果是生理方面的問題,包括因為肚子餓,但是孩子無法區別是累或餓,以致用發脾氣表達,這時候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累,我們去睡覺喔!」或「你肚子一定很餓,我帶你去吃好吃的東西」,最重要是在安撫孩子。
˙孩子遇到挫折也會有情緒上的反應,尤其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小孩,常自以為能達到某些目標,卻常因為碰到阻礙而難以接受,例如玩接球時,因為接不到球而氣自己,才會有發脾氣的情形。


習慣4、不愛洗手


狀況:
玩耍後、吃飯前,要孩子洗手好像很困難,勉強去洗手,也只用清水隨便沖沖,怎麼教都不會,有夠傷腦筋!
父母要知道孩子好奇心特別強,他們隨時都有很多事想做,一點也願意把時間浪費在洗手這件事,甚至會跟媽媽說「沒看到手上有細菌」,不聽話又愛辯,常常把媽媽給惹火。其實只要透過一些巧思,就能讓孩子覺得洗手很重要,而且是件好玩的事。


爸比媽咪這樣做
˙先了解為何孩子不愛洗手,是等不及要看卡通或吃東西,爸爸媽媽可以找孩子最愛且最在意的東西,例如孩子喜歡巧虎,媽咪可以說:「巧虎愛你,如果你不愛洗手,他會生氣喔!」
˙在與孩子互動時,不妨找回自己的童心來陪伴他,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一起玩,不要總是板著嚴肅的臉,要想想,可以陪孩子這麼玩的時間也不過就這幾年,應該好好把握喔!


習慣5、說話不回


狀況:
怎麼叫了老半天,孩子完全沒回應,對於叫他、跟他說話、問他問題都會假裝沒聽到的孩子,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形,父母先別開罵,孩子可能因為知道媽媽會要他做什麼,而自己不想做,才會假裝沒聽到或不回應;也可能手邊正有事情在忙,例如看卡通或看書,還沒告一段落很難離開,所以乾脆不回答。
建議父母只要用對方法,1分鐘就能解決問題,千萬別再以責罵、處罰等比較情緒性的方式,這樣只會和孩子一直處於僵持中,必須花更多時間化解。


爸比媽咪這樣做
˙如果正在看卡通,媽咪第一次叫沒回應時,不妨再等個3、5分鐘再試著叫看看,若還是沒回應, 可以對孩子說:「我在叫你,你有聽到嗎?」如果孩子說正在看卡通,媽咪可以說:「等下廣告時要趕快洗澡」,或是說:「飯剛煮好要趁熱比較好吃」,也可以問 他:「你要現在吃或5分鐘後再吃?」用溝通的方式,並且給孩子有選擇性,比較容易解決問題。
˙用有趣的事物吸引孩子,例如:「香水泡泡正在等你洗澎澎」,或「今天有你愛吃的咖哩飯」,類似話語會較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


「別把孩子寵壞」,外人看法真的很正確、很重要?
父母雖然已經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有這些習慣或舉動,但是外人並不這麼想,孩子鬧彆扭、不聽話,週遭親友常會用「都是被寵壞了」做評斷,這是很多媽媽常面臨的困擾與挑戰。


諮詢專家意見,閱讀相關教養書籍
這 時父母會思考,到底要用傳統方法嚴厲管教讓孩子成為人人眼中的「乖孩子」?或採民主方式給予關心?雖然後者在多數人眼中屬於異類,但是父母必須知道小孩是 有學習權利和發展的潛能,如果太在意外界的觀感及評價,只想讓孩子唯命是從,結果只是讓孩子表面屈服,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內心並非如此。
對於 外在的期待,父母要會分辨,而非一味附和他人,最重要是自己的感覺,父母可試著向親友解釋某些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會有的現象,以及應該採取那些適當的處理 方式才能有效解決,同時也讓他們知道我們做父母的一直努力於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不過現實中如果批判者是家中長輩,處理上是會比較困難。
當然父母也要審視自己是否有放任孩子、過於溺愛的成份,如果自己很難找出真正問題點,建議諮詢專家意見,以學習有效的處理方法;或是平時多看一些教養方面的書籍、雜誌,會更有利於和孩子之間的溝通。


外出用餐、拜訪朋友,孩子狀況多…
也有很多家長擔心帶孩子到餐廳用餐或到朋友家,不聽指揮而狀況連連時,會讓自己很丟臉,建議爸比媽咪如果第一次帶孩子去拜訪朋友,最好不要待太久,可以先停留10分鐘,回家後再誇獎孩子表現好的行為,告訴他下次如果能尊重別人的家庭規則,就可以留更久。
家 長一定要避免事先命令孩子──規定他到外面不可做出那些舉動,而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比較好。例如孩子在家常跳沙發,去別人家之前,可告訴孩子:「別人家 的沙發是用來坐的,能好好坐著才可以去」,或教孩子到別人家時,可先問阿姨:「你們家的沙發跳起來感覺如何?如果不能跳,是否能用摸的?」


如果是外出用餐,孩子總是吃飽就開始亂跑,建議事先問孩子用餐後想做什麼?讓孩子自己規劃,例如帶自己最喜愛的玩具在用餐後玩。最重要是把「不要做什麼」改為「要怎麼做」會比較容易解決問題。
此外,最好能事先告知朋友,自己的小孩可能有那些舉動,例如有小孩看到冰箱就喜歡打開,看看別人冰箱放的東西和家裡的有什麼不同,所以要先讓朋友了解孩子的特性會比較好。


孩子的能量必須得到抒發
孩 子在小時候會把能量放在自我探討,如果只一味順從外界,內在能量想法未被引導,是與發展本質相違背的,因為孩子必須在經驗中學習,例如:有位小孩走路老是 往後看,曾因此撞到柱子,媽媽糾正也不聽,所以父母感到很困擾,經過諮詢後,媽媽遇到此狀況,先停下來,讓孩子仔細看看再往前走,後來就不再有類似情形發 生,因為孩子能量得到抒發,問題自然就解決。
最後再次提醒爸爸媽媽,要多了解孩子,並且給予引導,尤其小小孩自制力仍不足,大一點自然會好,父母 要認知的是孩子具有強烈好奇心,並非與父母做對;並且多看專業書籍,學習技巧以因應各種狀況;同時也要多和其他家長討論,或尋求專家意見,掌握正確的處理 方式。這些孩子行為的麻煩事將成為日後親子間聊天時有趣的回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