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孩子們控制自己的情緒,稱之為「自我調節」。自我調節在教育界是個熱門課題,估計兒童的自我調節會對其學業或將來發展造成影響。
加拿大安省和卑詩省在全日制幼稚園中強調寓教於樂,這種教育方法對自我調節起到相當程度的作用。
卑 詩大學的幼教專家查普曼教授(Marilyn Chapman)主張兒童應「在玩中學習」。但如今趨勢,特別是美式作法,鼓勵孩子們自幼學習。查普曼認為如果強迫孩子閱讀,或許他們年紀較小時就開始學 習,但研究也發現,他們很可能在8歲時就會對閱讀失去興趣。他不解的表示:「一天下來,除非強迫他們,否則,他們不喜歡讀書、寫字,也不想學習,為什麼要 這樣做呢?」
加拿大傾向於如同芬蘭這樣全球教育質量最高的國家,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習,使他們在7 歲時才正式接受文化教育,認字和識數。
專家相信,「玩耍」對孩子很重要,因為玩遊戲過程中可教育孩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識,例如:有人會藏玩具,而有人知道怎樣找到玩具。還有,孩子在玩中可學習如何有禮貌地向別人要手中玩具,比搶玩具更有效,這就是「自我調節」形式。
約 克大學兒童發展專家夏克爾(Stuart Shanker)在去年秋季「大眾教育」會議上表示,自我調節比智商更重要。其影響不只是孩子分數高低,更重要的是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他們去教室的頻 率、花在作業上的時間,以及孩子們對危險性行為、好鬥、吸毒的抵抗程度等,甚至包括他們用多少時間看電視和玩電子遊戲。
一項針對兒童從20 世紀60 年代直到他們成年期的縱向追蹤研究,為「自我調節」的作用提供有力證明。40年前,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者從事一項名為「棉花糖測試」 (Marshmallow Test)的自我調節測驗。他們將一組4歲的小孩單獨留在放有棉花糖的房間,告訴這些孩童,如果他們能忍一段時間再吃棉花糖,將可得到第2 個棉花糖。實驗結果,有30% 的小孩能忍15 分鐘或更長時間。
此後,研究人員持續追蹤這部分孩童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表現。結果發現,當年為能得到第2 塊棉花糖而忍一段時間的小孩,他們在高中時更能控制自己,他們的SATs (標準評量測驗)得分更高,較少有過胖或吸毒等問題。
這項研究結果,讓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如何教育,不再過分強調智商(IQ)決定學業成功,而是思考如何提升情緒智力(EQ)的作用。總之,自我調節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可以幫助解釋為何聰明的學生如果不上課或不做作業,他們的成績也不會比較好。
米麗在安省康山上幼兒園。當她朋友把《維爾多在哪裏》放回地毯時,她皺著鼻子、雙手交叉。這是幼兒園的自由選書時間,她喜歡的《棕熊、棕熊》,但她的同學卻置之不理,她覺得他們的選擇很傻。
據環球郵報報導,孩子們在尋找穿條紋襯衣的男子,這讓5歲的米麗生氣。她想發火、歎氣,但她用她的馬尾掃了掃臉,並找到了維爾多。
調查者描述米麗控制自己的情緒,稱之為自我調節,並預計自我調節能影響她的將來。自我調查在教育界是個熱門課題,很難定量,但比智商更能預示學業成功。安省和卑詩省在新的全日制幼兒園主要是寓教於樂,自我調節對這種教育方法也起作用。
許多家庭呼籲設立全日制幼兒園,因為全日制幼兒園方便經濟。調查者建議,全日制幼兒園的教育作用應大於只是照顧孩子們,他們稱在全日制幼兒園裡,應培養自我激勵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比以前的學生將更加成功、健康和快樂。
卑詩大學的幼教專家、卑詩省新的幼兒園項目的主導者查普曼教授(Marilyn Chapman)表示,兒童是在玩中學習。但現在的趨勢,特別是從美國傳過來的作法是,鼓勵越來越小的孩子們學習。
為甚麼美國人的作法效果不好呢?如果強迫孩子閱讀,也許他們年紀較小時就開始學習,但是調查發現,他們很可能在8歲的時候對閱讀失去興趣。「一天下來,除非強迫他們,否則,他們不喜歡讀書寫字,也不想學習,為甚麼要這樣做呢?」
反過來講,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習。跟隨如芬蘭這樣全球教育質量最好的國家,加拿大開始讓孩子們在7歲時才正式文化教育,認字和識數。
專家相信,玩耍對孩子很重要,因為玩可以教孩子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識,比如,有人會藏玩具,而有人知道怎樣找到玩具。還有,孩子在玩中可以認識到,有禮貌地向別人要手中的玩具,比搶玩具更有效,這就是自我調節的形式。
去 年秋季的「大眾教育」召開的會議上,約克大學兒童發展專家夏克爾(Stuart Shanker)表示,調查表明,自我調節比智商更重要,不只是孩子的分數高低,重要的是孩 子對待學習的態度,他們去教室的頻率、花在作業上的時間,以及孩子們對危險性行為、好鬥、吸毒的抵抗程度,甚至簡單到他們用多少時間看電視和玩電子遊戲。
縱 向研究,跟蹤調查兒童從上世紀60年代直到他們的成年期,對自我調節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40年前,斯坦弗大學的研究者從事了一項名為「棉花糖測試」 (Marshmallow Test)的自我調節測試。1組4歲的小孩單獨留在有1個棉花糖的房間裡,告訴他們,如果他們能忍一段時間再吃棉花糖,他們將得到第2個棉花糖。結果是有 30%的小孩能忍15分鐘或更長時間。
然後,研究人員一直跟蹤這部份小孩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表現。結果發現,當年為能得到第2塊棉花糖能忍1
段時間的小孩,他們在高中時更能控制自己,他們的SATs 得分更高,較少有過重或吸毒等問題。
這項研究結果,讓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如何教育,結束了強調智商IQ決定學業成功的作法,而是提升情商EQ的作用。總之,自我調節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幫助解釋為甚麼即使是最聰明的學生如果不上課或不做作業,他們的成績也不會好。

QR code this page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載資料只供一般參考之用。我們會竭力提供一個方便、實用而且資料豐富的網站,並確保一般的資料準確無誤。但並不對該等資料的準確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