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聽見已榮升父母的朋友謂「湊仔難過返工」,更嚴重更會慨嘆「湊仔慘過返工」!近年流行「港孩」、「怪獸家長」及「直昇機家長」等名堂,究竟「湊仔難過返工」這回事,是誰之過?
「港孩」一詞來自黃明樂所寫的書《港孩》。其中一種特徵是沒有責任感。《態度決定一生》*一書中提出3個成因︰
1. 對責任缺乏認知和認同。
2. 缺乏自己的機會。
3. 缺乏承擔後果的機會。
當然成就這些成因的,也不外乎他們的「怪獸家長」,一些理論指出,家長和子女的關係像搖搖板,當一方在一個極端時,另一方便會自然走向另一個極端。以負責 任為例,當家長是個十分負責的家長,甚至乎承擔了所有子女應該負的責任,子女便沒有負責任的機會了。也就是說家長沒有給予子女負責的機會,縱使有機會,也 沒有後果要承擔。例如掉了鉛筆便買一支新的、忘了帶功課便由家傭帶到學校免得受罰。
為自己負責的態度
曾接觸過一些極端的例子:男孩子上中學前還要母親幫他在大便後協助清理(而且還不止一個案例)、已屆青春期的女孩因怕污糟而不願清理自己的私人部位,需要 由家傭代勞。連自理的責任也做不到,哪懂得負上其他責任?有些人說環境需要,他們便會做,但重要的不是他們會不會做,而是一種態度。
但到底多大才該培養責任感?一些人說要從嬰孩期開始,讓她學會不願吃奶便要空著肚子待下一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有人說待子女上一年級才開始訓練他們。其實,或許沒有清晰的界線,有時也會因著家長要上班,交由長輩或外傭照顧,導致許多事情都事與願違。
一切由家長開始
相信以上提及的例子,他們的家長也沒想過會讓子女變成如斯狀態。故此,建議家長應盡早開始,且由基本的自理開始,培育子女為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家長可考慮在幼稚園階段讓子女學會自己吃飯、刷牙、清理大小二便和洗澡等。
說到這裡可能許多家長都會說:「我都想!」而令家長未能如願以償多是因為擔心、心軟、習慣和時間等問題。擔心不夠飽、擔心子女被熱水燙傷、在浴缸裡跣倒、或因時間關係已預備好了一切,最後成了習慣,大家都忘了是誰的責任。
以下4個建議,可抗衡這些因素:
1. 付出時間;
2. 與家人或照顧者協議孩子應在那個歲數達成那些責任;
3. 制定安全措施;
4. 戒心軟,讓子女承擔後果,古語有云:玉不琢,不成器。
城大研究:港孩自戀嚴重 怪獸家長造成
城市大學一項調查指,香港青少年自戀傾向程度比歐美國家的高,而「怪獸家長」和「直升機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子女形成自戀性格的主要原因,當中有不少學生屬「惡霸」型欺凌者,部份會有精神病風險,長大可能有暴力傾向,最嚴重的甚至會變成殺人犯。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馮麗姝博士在2011年,透過問卷訪問了全港各區共9,432名小三至中五學生的家長,量度子女的「自戀指數」, 並了解家長管教方式對子女形成自戀性格的影響及後果。
越富裕越自戀
調查結果發現,香港學生的自戀指數達3.89分,較美國、澳洲和英國年齡相若的學生的得分高出三至六成。家境富裕的學生自戀指數相對較高。家庭月入三萬元或以上的學生較為自戀,來自綜援及低收入家庭(月入一萬元以下)的學生則沒有呈現自戀傾向。
馮麗姝認為現時香港多數家庭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父母都盡力給子女最好的,聘請外傭把孩子照顧過份周到,令他們覺得自己在家中是至高無上:
家長一般不會期望子女自己動手做事,只希望他們在學業上有好表現,或在藝術、音樂、運動等方面贏取獎項,以致孩子日後不惜一切只為追求目的。17%屬惡霸型自戀
(馮麗姝)
當中屬於有操控型攻擊行為,即典型的「惡霸」型欺凌者的香港學生,有近1600人,即約16.5%,其自戀指數高達6.23分,與美國及加拿大青少年罪犯的自戀指數接近甚至更高,反映呈現自戀人格的香港學生情況較其他歐美國家嚴重。
馮麗姝表示,自戀性格與操控型攻擊行為有密切關係,攻擊者不是由於挫敗、敵意或受到威脅而攻擊別人,而是為求達到一些目的,例如是為得到金錢、物質或權力,把攻擊行為及其結果合理化。
或變徐步高
她更說,這可能使孩子變成殺人犯:
很多時候,操控型攻擊者犯案時都非常聰明、冷靜、自信,而且是有計劃、有組織地犯案。不少操控型攻擊者最後會發展為精神病患者,嚴重者甚至會殺人,如近年徐步高殺警案的案例。她認為獨裁式或縱容式的管教方法,亦即所謂的「怪獸家長」和「直升機父母」的管教模式,是造成操控型攻擊者,即令學生產生自戀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馮麗姝)
而體罰會使這情況惡化,父母用體罰管教有操控型攻擊行為的子女,孩子不但會認為攻擊別人是達到目的之最佳方法,還會令他們更為自戀,日後會為求目的而不擇手段。
不應重結果得失
馮麗姝建議,要避免子女養成自戀的性格,家長應採用開明權威式的管教方法,即聆聽子女的需要,容許子女表達意見,同時對他們的行為設下規範和底線,訂立公 平的紀律要求,及養成他們獨立思考及自理自己事情的能力,與他們一起檢討和享受其中的過程,不只是側重結果得失,這有利於孩子成長和培養親子關係。
家長亦應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注重子女的道德發展和同理心的培育,讓他們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和特質,能身同感受地體諒他人處境。
調查方法
是次調查邀請受訪家長以三分量表評估子女在七個範疇上的表現,0分代表有關句子對子女的描述「最不適當」,1分代表「有時適當」,2分代表「完全適當」,七個範疇包括:
1. 表達的情緒很表面及虛假;各地學生自戀指數:
2. 誇張地表揚自己的能力、成就或財產;
3. 會利用或欺詐別人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4. 會取笑或戲弄別人;
5. 表現得有魅力和友善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6. 被人修正或懲罰時感到生氣;
7. 認為自己比別人優勝。
香港 3.89總分逾3分的表示子女有自戀的傾向,家長應多加留意;而總分達8分以上的,則表示子女呈病態自戀,家長應聯絡學校社工求助,或致電香港青年協會「關心一線」,電話:2777 8899,盡快處理子女病態自戀的情況。
美國 2.90
澳洲 2.81
英國 2.36
八十後、港孩、港女、中女、剩女、御宅族、啃老族……
如有遺漏,敬請原諒!
連接發生的幾宗倫常血案,引來不少討論。悲劇的發生故然令人驚恐,幾大報社聯手指責弒父少年。殺氣騰騰,血肉橫飛,教育失敗,德育真空,到連接起反 國教文革的腥風血雨,聽者皆覺毛骨悚然,但終究這是一份報紙的論述,箇中內容是否以言詞激起恐慌,背後目的為何,還待讀者細味。
但案件背後,透出的不僅是一個個逆子弒父的故事,而是一個社會的慣性思維:把恐懼的來源推到特定群體身上。
把反高鐵事件反天星碼頭清拆諸多反對集會一併歸入為反而反的動機上,替這群人打上一個標籤「八十後」;大埔男童當街發惡,孩子不懂照顧自己諸多生活 能力低下的孩子都一一打上「港孩」的標籤;五百元人情新婚的「港女」;電視節目上的「中女」「剩女」;終日在家上網不願工作的「御宅族」……
在凡此種種的標籤都能把社會上不同種類的人都打上標籤,然後一一予以譴責。新聞從來都是以銷量為先,什麼道德操守在銷量面前都只是根蔥。
只要新聞有價值,內容加入大量無理據的說法又有何不何?給社會小眾一個標籤,讓人更有興趣細閱下去,甚至成為茶餘飯後的討論話題皆是傳媒樂意看到的現象。即使這種標籤會對當事人有多大影響,皆與他們無關。
當然傳媒亦非全為烏鴉,香港依舊存在不少值得尊重的傳媒,但害群之馬終究會連繫到整個業界,在這種無良傳媒的標籤下,其餘的都只有無辜受牽。
樂此不疲的給小眾打上標籤的又何止傳媒?
社會永遠都會存在年代間的變遷,尤以近五十年的香港社會變化更大,生活方式,科技水平,資訊網絡等都與前代有所差異。生活經驗一代傳一代,從來都是 慣例,不僅知識,甚至是社會道德的傳遞都是一代傳一代。社教化更是這種年代交替頻繁的重要元素,社教化有助社會穩定,當然值得推崇。
港孩生成,極大程度上取決於怪獸家長的練成陣,不論你相信環境或是天生決定孩子的性格,港孩的練成,都與其父母脫不了關係。至少我不會相信因為地球磁場劇變導致港孩的生成。
如此一來,八、九十後這一代都是由其父母一輩練成出來。
孩子永遠都是由父母所塑造出來,言行身教缺一不可,八、九十後一代劣行多少也該與五十後一輩拉上關係,而非單獨受罪。
為了應付社會的要求,人人都以社會的要求為目標,按社會定下的規則玩遊戲,不幸的是到八、九十後一輩玩起這場遊戲時,規則又換成另一套,結果不單丟失了自我,還碰得損手爛腳,到最後還要背上一個又一個標籤。
假如說同輩排斥是欺凌行為,那麼長輩排斥後輩又是否欺凌?
欺凌個受害人長大後會轉變成加害人,這又是否循環?
怪獸家長+虎媽媽=港孩?
專家、傳道、家長論盡親子之道 |
||||||||||||
![]() |
||||||||||||
黎嘉晉、蔡聖龍 | ||||||||||||
![]() |
||||||||||||
|
「港孩」與「怪獸家長」的因果
文:
王秉豪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
近日「港孩」之說不脛而走,坊間對本港兒童的
負面印象,諸如沒有責任感、沒有自理能力
等,均引起公眾強烈共鳴,並把部分原因歸咎於
「怪
獸家長」
管教不善。這並非沒有道理。網上流傳一位法師與家長的對答,指出了問題的關鍵:家長請教法師,小孩不聽話、不愛學習怎麼辦?法師反問家長影印過文件沒有,影印本上面有錯字怎辦?巧妙的比喻,令家長反思孩子的不良習慣和行為,有多大程度是他們成年人自己行事處世的反映?其實中國古人對此道理早有深入的認識。《說文解字》給「教」字的解釋是:「上所施,下所效也。」
《佛說善生經》記載了佛陀教導子女如何敬順父母、父母又如何敬親子女的內容。值得留意的是,在談到父母如何敬親子女時,佛陀先強調「制子不聽為惡」和「指授示其善處」,然後才提出要「慈愛入骨徹髓」和「隨時供給所須」。這和《說文解字》說「育者,養子使作善也」所傳達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完全一致。可惜香港現今不少父母,過度溺愛子女,忽略「養子使作善」的前題。例如早前一項調查發現,近5成受訪家長,曾經因為子女忘記帶功課或飯盒回校,立刻請假代為善後。當子女遭師長責備時,近6成家長會不問是非曲直,為子女出頭投訴;僅有2成會冷靜查問。前者剝奪了孩子培養責任感的機會;後者更令孩子自以為是,是非觀念扭曲,不講道理,
遇事不懂得謙讓,長大後令社會不和諧。
一位關心代際關係的英國政府大臣大衛‧維萊茨(DavidWilletts),在其新書中引用研究指出,影
響兒童道德價值觀的首要因素為父母(95%)和家庭(91%),遠遠拋離老師(75%)和宗教(46%)。親子待人行事的方式與價值觀,隔代相傳,當中有因果關係。因此「養子使作善」的最佳方法,莫如身教。
除此之外,當然也需要恰當的管束。恰當的意思是既非專橫、亦不縱容,而是建基於以身作則、情理兼顧的威信之上。這是久經研究考驗的結論。如果說信仰有「正信」與「迷信」的重要差別,那麼父母之愛,同樣可區分為「真愛」與「溺愛」。愛之以情理兼顧的身教,才是《佛說善生經》所說「慈愛入骨徹髓」的真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