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談「盛女」
近日來,無論在電視、報章和雜誌,都氾濫着有關「盛女」的資訊,所有這些都是源自一個收視率和互聯網點擊率高企的電視節目,這一切的資訊,深深地影響着我們的生活,除非每天都留在家中,否則一定會聽到有人談及這個風靡一時的專有名詞。
除了在成人的世界外,原來「盛女」的話題已不知不覺地入侵了學校,因為不少學生都喜歡看電視。今天,作為教師的,一定十分頭痛,因為社會上太多資訊,無論是好是壞,有些學生會不加思考,照單全收。
在「盛女」節目播放了幾天後,有一天,一所名牌小學裏,發生了以下的對話,由一名目擊事發經過的教師提供。那是一所只收女生的小學,教師也以女性佔大多數。
那天小息時,小學生在操場上三五成群,有些沒有甚麼特別活動,便圍起來隨意找些話題傾談。在一群小六女學生中,有人突然問其他同學:「你們昨晚有沒
有看『盛女』節目?」周圍的幾位同學紛紛舉手,爭相地和應,顯得十分雀躍。有另一位平日不看電視的小學生也加入討論:「我平日不看電視,但這個節目實在太
好看,怎能錯過呢?」老師在操場上走過,聽到自己的學生高談闊論「盛女」,感到驚愕萬分,一時間有衝動想上前教訓她們,但一刻間又想不出應說甚麼,最後只
站在一旁,甚麼都沒有說,小學生們見到有老師在旁,即時眨眼互相提示停止討論「盛女」了。
那位老師跟小學生上數學課,正在教授幾何學:「甚麼是角?角是由兩條有公共端點的線組成的……」老師又在黑板上畫出了不同的角度,又說:「這是九十 度,這是六十度,這是四十五度……」突然,有兩位同學細聲說,大聲笑,互相以四十五度角望着對方,引述電視節目的「兩性關係專家」的說話,又說那是專家教 路的。老師見到她倆製造噪音,於是責備了她們,也給了她們懲罰。跟着,老師繼續教授幾何,沒有討論那個電視節目。
那老師一向對學生很嚴厲,所以有不少學生都不太喜歡她,在其中一節語文課,她在轉堂前完成了所有內容,剩餘了少許時間跟學生傾談,有一位學生不顧忌 諱地問老師一條一些女性會感到敏感的問題:「你今年幾多歲?」老師便回答說:「三十……」當她還未說完之際,下課鐘聲突然響起來,然後,老師又說:「下課 了,這個問題遲些再解答罷!」有學生跟其他同學說:「如果她有心說,鐘聲又怎會蓋過她的最後一個數字呢?」有另一位同學說:「有人三十九歲都在那個『盛 女』的電視節目中亮相,老師介意甚麼呢?」
「盛女」,是大齡單身女性或剩女的另一個名稱,是指一些過了社會一般認為的適婚年齡後仍未結婚的女性,主要指年過三十的未婚女性。「剩女」帶有貶 義,相對地「盛女」是一個雅稱,「盛」字有豐盛的意思,有人批評這個名詞被濫用了,有標籤效應。無論如何,這些名稱已被確立了,也被納入了維基百科和通識 網中。
今天,小孩子求知慾很強,但他們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發展,師長雖然不能為孩子過濾所有不健康和負面的訊息,但仍擔當着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留意孩子的言行舉止,當他們的行為偏離正軌時,師長便需盡快糾正和提供正面的教育。
除了在成人的世界外,原來「盛女」的話題已不知不覺地入侵了學校,因為不少學生都喜歡看電視。今天,作為教師的,一定十分頭痛,因為社會上太多資訊,無論是好是壞,有些學生會不加思考,照單全收。
在「盛女」節目播放了幾天後,有一天,一所名牌小學裏,發生了以下的對話,由一名目擊事發經過的教師提供。那是一所只收女生的小學,教師也以女性佔大多數。

那位老師跟小學生上數學課,正在教授幾何學:「甚麼是角?角是由兩條有公共端點的線組成的……」老師又在黑板上畫出了不同的角度,又說:「這是九十 度,這是六十度,這是四十五度……」突然,有兩位同學細聲說,大聲笑,互相以四十五度角望着對方,引述電視節目的「兩性關係專家」的說話,又說那是專家教 路的。老師見到她倆製造噪音,於是責備了她們,也給了她們懲罰。跟着,老師繼續教授幾何,沒有討論那個電視節目。
那老師一向對學生很嚴厲,所以有不少學生都不太喜歡她,在其中一節語文課,她在轉堂前完成了所有內容,剩餘了少許時間跟學生傾談,有一位學生不顧忌 諱地問老師一條一些女性會感到敏感的問題:「你今年幾多歲?」老師便回答說:「三十……」當她還未說完之際,下課鐘聲突然響起來,然後,老師又說:「下課 了,這個問題遲些再解答罷!」有學生跟其他同學說:「如果她有心說,鐘聲又怎會蓋過她的最後一個數字呢?」有另一位同學說:「有人三十九歲都在那個『盛 女』的電視節目中亮相,老師介意甚麼呢?」
「盛女」,是大齡單身女性或剩女的另一個名稱,是指一些過了社會一般認為的適婚年齡後仍未結婚的女性,主要指年過三十的未婚女性。「剩女」帶有貶 義,相對地「盛女」是一個雅稱,「盛」字有豐盛的意思,有人批評這個名詞被濫用了,有標籤效應。無論如何,這些名稱已被確立了,也被納入了維基百科和通識 網中。
今天,小孩子求知慾很強,但他們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發展,師長雖然不能為孩子過濾所有不健康和負面的訊息,但仍擔當着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留意孩子的言行舉止,當他們的行為偏離正軌時,師長便需盡快糾正和提供正面的教育。
黃宗顯
黃宗顯,精神科專科醫生,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大學兼職教師,曾任多份報刊專欄作家,每天工作要面對不少生命中的精神迷路人,也愛走出診症室,以文字分享杏林點滴,宣揚愛與關懷。 著有《還須心藥醫》和《情緒病診療室——破解人心的密碼》。 電郵
黃宗顯,精神科專科醫生,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大學兼職教師,曾任多份報刊專欄作家,每天工作要面對不少生命中的精神迷路人,也愛走出診症室,以文字分享杏林點滴,宣揚愛與關懷。 著有《還須心藥醫》和《情緒病診療室——破解人心的密碼》。 電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