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enting
繪畫的意義 一趟求知過程
很多家長都會讓孩子去學畫,他們大都相信,透過繪畫和藝術訓練,可以啟迪孩子創意思維。然而創意沒有形狀、沒有公式,如何去衡量?孩子規規矩矩完成一幅畫作,畫中有物,達至普遍人認同的「美」,是否就等於有創意?幾位資深繪畫導師有另一番見解。
引發孩子思考
「繪 畫,或者任何創作,都是一趟求知過程,畫作是表達內心想法和立場的一種方式,所以畫得像不像、美不美其實都無關重要。藉着繪畫開闊眼界、引發思考,最終令 生活變得豐富,才是繪畫最重要功能。」工作坊artforma兩位藝術教育工作者馬穎章(馬仔)和梁秋明(秋明姐姐)異口同聲地說。 工作坊的課程每月轉換主題,來學畫的小朋友亦不單是拿起畫筆臨摹描繪,或只着眼技巧訓練。「孩子要畫一幅家長認為靚的畫其實一點不難,但我們想孩子畫一幅 有靈魂的畫。透過認知過程,將觀察和體驗到的情景事物連繫到畫作中,表達所思所想,有了這些內涵,畫作便有靈魂。」秋明解釋。
欣賞身邊人事
好像這個月工作坊主題是「寄信」。寄信曾經是一種尋常不過的通訊形式,但新一代可能感到陌生。孩子第一課就是學寄信,重新認識寄信步驟、書信形式等,更會體驗寄信過程,寫信給老師、父母、同學仔……投進郵箱後再等回信,等待的過程、收到回信一刻,孩子都興奮莫名。
孩子懂得的字不多,為了要表達所思所想,會運用圖畫去補充;慢慢為了想帶給收信人驚喜,孩子開始在信紙、信封上花心思設計公仔圖案裝飾。最終導師會帶領孩子欣賞郵票設計,了解不同信件的形式,然後讓他們自行構思自己的郵票、設計明信片等。
「最重要是引發孩子興趣,投入創作,燃起動力去尋找資料、構思設計。這就如戲肉高潮部分,至於最終成品如何,已不是重點,只要是發自孩子內心便可 以。」馬仔補充,藝術就是生活,生活經驗豐富,平常有更多觀察的機會,慢慢便形成一種態度,有了美感的體會,自然亦懂得欣賞。但前提是家長能否提供一個空 間讓孩子盡情抒發出來。
孩子自兩歲半,小肌肉開始發展,便可學畫,但這階段仍處於無意思的畫線和塗鴉,可多嘗試不 同媒介,幫助表達,毋須介懷畫中物是否像真。3-8歲孩子開始發展語言,會開始用符號和圖畫去溝通,加上豐富視覺經驗,可開始透過不同題材畫一些物象。 8-12歲開始追求空間感,那時才練素描不遲。
學畫不是要做藝術家,是要幫助孩子發展。親子班給較年幼孩子探索生活,也不限在畫紙上,用廢棄物去創作雕塑,孩子嘗試用小指頭撕貼膠紙、搣開紙黏土包裝、用錫紙將物件包裹組合,鍛煉小手肌肉之餘,更能培養專注力和耐性,豐富認知。
3-4月課程
主題:詩情畫意 對象:2.5-4歲(親子班)、4-12歲 收費:$2,200/8堂(每課1.5小時) 查詢:9257 5944 網址:http://www.artforma.hk
天份由天也由人
劉浩昌和太太李翠芬,當了繪畫導師十多年,他倆 六歲大的兒子,就是有「畫壇神童」之稱、2012奧林匹克國際藝術比賽大獎得主劉見之。劉Sir說,見之可能遺傳了一點繪畫天份,但像見之這樣的孩子香港 有無數個,只是往往因為家長一句「我的孩子沒天份」被扼殺。 家長不再讓孩子學畫的理由,說穿了多是學科成績的考慮。劉氏夫婦同樣認為創意人人有,但就像溫室幼苗,環境不對就會枯萎。「第一關,家長要認定孩子興趣。 像見之,他一、兩歲時我們已留意到他對顏色很敏感,喜歡拼貼和積木,追求完美,觀察力很強,想像力豐富,例如吃飯時會將飯粒堆砌圖案,根據一棵菜的形態聯 想成另一件物件。孩子的興趣和天份要靠家長觀察發現,而不是按家長個人喜好替孩子定義。」 認定了孩子興趣,其次是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讓他表達發揮,「找一個懂得誘導孩子的老師很重要,當然家長的態度亦很關鍵。讓孩子畫出自信,帶領他們由不同角 度看東西。最忌是太看重成品,家長一句『都唔知畫乜』,分分鐘會將孩子信心打沉。」
藝術不是踏腳石
劉Sir說建立自 信,敢於表達,在畫中冒險,就是一種創意表現。參加繪畫比賽也是一個建立自信的機會。見之自三歲已經跟隨父母到外國交流,這兩年參與的比賽更多,最近一趟 是「奧林匹克國際藝術比賽」。「最好讓孩子參加一些能擴闊知識領域的非牟利比賽,過程中孩子對主題作了正確分析、適當地搜尋資料和創作,不論得獎與否,肯 定都能在『通識』課題上了豐盛一課。」
小畫家.大「動」作
早前見之在奧林匹克國際藝術比賽中,憑一幅游泳主題作品奪 得大獎,盡顯他活潑奔放風格。就2012奧運,見之又創作了一系列龍年crossover作品──「動物奧運會」。荃新藝廊現正展覽見之以及劉氏夫婦和小 兒子禹之的作品,讓人感受這個畫筆家庭的快樂生活點滴。(展期:由即日起至4月中旬;開放時間:10am-10pm;查詢:3926 5700) ####
「繪畫比文字更早出現,是人類本能表達方式,一種溝通工具,人人都有創意,只是很多家長過早妄下定論,說孩子沒天份、唔識畫。」工作坊的兩位主腦秋明(左)和馬仔(右)不約而同說。
藝術不一定只有繪畫,還有其他表現形式,家長要知孩子興趣,強迫只會換來反效果。像「寄信」一課,便讓學生順道欣賞郵票設計。
創作不單單在課室內發生,下了課回到家,希望能繼續在生活中實踐。
每名孩子都利用鞋盒設計個人信箱。
用廢棄物創作的雕塑。
見之即席替記者繪畫的速寫人像,作畫方式有自己一套,運筆利落,充滿自信。
劉浩昌(右)和李翠芬(左)二人大學時均修讀建築,1998年開設畫室教兒童繪畫,他們的理念是,每名孩子都應有一種藝術伴隨身邊,透過藝術欣賞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