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狀況NG連連?
有小孩的家庭,每每到了吃飯時間就令大人傷透腦筋。孩子不是邊吃邊玩,就是把身上、桌上、 地上弄得髒兮兮,原本是愉快用餐時光,變成了親子之間的拉距戰。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指出,4歲前的小小孩在吃飯時,最常出現的狀況,多半是 大人邊追著孩子跑、邊餵飯;或者孩子將食物含在嘴裡,要吃不吃……。
用餐,常見的NG狀況
在 2~4歲時期的孩子比較好動,因此,在養成孩子吃飯的規矩時,詹老師認為:「首先,父母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別期待小孩會像大人坐得好好的,從頭吃到 尾。接著,開始培養孩子的吃飯習慣,吃飯時讓他坐在固定的位子,讓他清楚知道吃飯時要坐在餐椅,不能隨易走動;除此,也要固定的時間吃飯。另外,如果家裡 有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習慣,建議做調整,避免造成孩子分心。
詹純玲老師也曾看過2歲小孩,飯沒吃幾口就跑來跑去,其實對小小孩而言,盡量別讓他輕易從餐桌下來。至於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知道現在是用餐時間,若他想玩玩具必須先吃完飯。讓孩子清楚何時可以去做他想做的事,也藉此來養成孩子的規矩。
NG:邊吃邊玩
孩子邊吃飯邊玩是常見狀況,原因可能是父母過度焦慮孩子不吃飯,將吃擺在第一位,因而遷就小孩。
孩子邊吃飯邊玩是吃飯時的常見狀況,其原因可能是父母過度焦慮孩子不吃飯,將吃擺在第一位,因而遷就小孩、不懂得如何約束。另一方面,也許父母沒有察覺小孩已經飽了,還堅持要餵他。
對於2歲孩子而言,還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否吃飽了。之所以邊吃邊玩,可能是當下他們不想吃。詹老師認為:「盡量定時、定點吃飯。」餓是一種本能,讓孩子去習慣固定的吃飯時間。
彈性準備小點心
不 過,對於2歲的孩子可以有一些彈性,如果他正餐吃得不多,1~2個小時後肚子餓了,正餐之外,可以準備一些牛奶、小餅乾讓他墊肚子,同時也讓他知道點心跟 正餐不同,慢慢培養他在正餐時間吃多一點。至於3~4歲孩子,可以培養孩子表達「我吃飽了」,以免造成有些小孩可能已經吃不下了,但因為不知道怎麼拒絕父 母,所以跑來跑去逃避吃飯。
NG:偏食
當小朋友吃到不喜歡的食物就吐出來,詹純玲老師分析,會吐出來代表孩子可能不喜歡食物的味道、或咀 嚼吞嚥有困難。如果孩子已經夠大了,這時可以讓他學著說出,「太硬了」、「我不喜歡吃」,學習語言表達。不過,大人可以去瞭解孩子將食物吐出來的原因,除 了是孩子不喜歡吃,也許是食物太大塊或太硬,咀嚼有困難。
一般而言,孩子選擇將食物吃進嘴裡,代表他原先能接受,但為什麼他後來不吃,詹純玲老師 建議:「父母應該找出原因。」是否食物的味道、大小、硬度讓孩子無法接受?再者,幼兒的口腔還在發展、口腔張力可能不夠,若食物切得較大塊,不好咀嚼、不 好吞,他只好吐出來,不見得孩子不喜歡食物。
NG:吃不下
孩子沒有食慾有很多可能性,可能零食吃太多,造成正餐吃不下;食物不合孩子的胃口;孩子的身體不適;或者孩子都從事靜態的活動,活動不夠、運動量過低等,這可能讓孩子的食慾不好。再者,小孩也跟大人一樣,心情不好也會吃不下。
NG:慢慢吃
孩子吃飯慢,基本上要先瞭解是否與口腔發展相關,因為咀嚼困難,所以得咬久一點,建議父母如有這困擾,不妨去請教醫師。除了口腔發展,也有可能是孩子不懂得表達需要,或拒絕不了大人的要求。
詹純玲老師曾遇過一個幼稚園的孩子,在幼稚園吃飯時,同學很快吃完了,只剩他默默地坐著吃、吃很久。後來媽媽去瞭解原因,發現份量太多了,他以為大人幫他添的飯都要吃完,為了滿足大人需要,自己吃不下又不敢說,只好慢慢把飯吃完。
後來,媽媽幫他準備餐點,像是水餃,起初他說要吃3顆,後來他自己慢慢增加到4顆、5顆……。其實,吃飯對孩子也是種成就感,如果一次給的量太多,他吃不完,他沒有成就感。因此,不要一次給太多,例如先添半碗,再慢慢增加。
孩子正在熟悉食量
孩子在成長過程,詹純玲老師指出:「他也在熟悉自己的食量,他應該要吃多少。」孩子的胃可以自己掌握,父母要相信他。餓是本能,當孩子餓了就會想吃東西,因此不要一次將量給太多,讓他有飢餓的感覺,他自然而然會想吃飯。
孩子嚐鮮的意願低
再者,除了份量,食物也會造成孩子吃飯的意願低。
父母常常因為愛孩子,注重他的營養均衡,所以會幫他準備各式各樣的食物。可是,孩子對於新東西、新經驗的嚐試或體驗,意願比較低。像如果他沒吃過香菇,媽媽一下子給他一大塊,加上香菇不好咀嚼、味道重,都會令孩子排斥。
詹純玲老師也曾遇過很挑食的4歲孩子,令他媽媽很頭痛。在一次遊戲治療,詹老師扮演一個挑食的小孩,看到桌上一個大香菇玩具,說:「我不要吃、我不要吃、我不喜歡。」,那孩子偷偷在詹老師耳邊說:「妳把它丟到垃圾桶,媽媽就不知道了。」
對孩子來說,他們無法抗拒大人的權威,可是面對被強迫時,每個孩子的反應不一樣。因此,有的孩子吃飯慢慢拖、有的把食物吐出來,然而,這舉動還能讓父母知道他不喜歡吃;有的小孩發現吐出來會被罵,於是他消極抵抗,偷偷含在嘴裡,再找機會把食物吐掉。
方法篇
小孩學表達,大人學聆聽
大人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困難,然而,也要學習聆聽、願意尊重孩子的胃。
所 以,要去瞭解造成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也許他邊吃飯邊看卡通,劇情正緊張,他就把食物含在嘴裡。除了與食物有關,也可能與大人有關,例如:孩子想要自己 吃,但大人卻堅決要餵孩子,有些孩子也會藉此做無形的抗議。發現原因、針對問題去解決,詹純玲老師建議,大人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困難,然 而,大人也要學習聆聽、願意尊重孩子的胃。
以兩歲小孩為例,也許他只能表達「要」、「不要」,還無法表達「喜歡」、「不喜歡」。所以,先讓他慢慢學習說不要吃,大人再去瞭解原因。像食物太硬了,他可以反應「太硬了」。也許他們還無法分得很清楚、還無法明確表達時,大人不妨主動去發掘、及協助孩子表達。
找出吸引孩子的點
會讓孩子想吃飯,一個是餓、一個是有某個原因吸引他。例如,餐具是陪他一起去買的、或餐點造型很可愛。詹老師分析,現在的孩子對於視覺的反應很敏銳。如果把餐點弄得可愛,會促進孩子的食慾。
像大人自己會被色香味俱全吸引,如果也套用在孩子身上,讓他產生興趣與食慾,餐桌上也不用常為了食物而在抗爭。
另外,當孩子挑食時,大人在烹調時,可以找孩子最愛吃的食物、與不喜歡吃的食物混合煮,用一些巧思來吸引孩子。花一些心思去研究孩子的咀嚼能力,哪些食材能吃或不能吃、適合或不適合。
用餐環境單純
至於家長如何跟孩子約定吃飯的遊戲規則,詹純玲老師說明,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玩的時間、吃零嘴的時間,再來,父母把這些時間跟正餐時間切開、甚至把場所切開。如果孩子處在玩具堆,要讓他吃飯其實真的很痛苦,好玩的玩具眼前,若加上飯不好吃,他就隨便吃幾口。
因此,讓孩子明確知道吃飯時間到了,要坐在定點吃飯、不能跑來跑去。如果他要離開餐桌,是不是代表吃飽了,要主動告訴媽媽。如果孩子吃飽了,父母可以讓他知道下一餐時間,例如:短針指到7,當這期間如果他餓了,讓他喝一些開水或牛奶。
降低期待、相信孩子的胃
至於家長應該具備的觀念,詹老師指出:「降低期待,以及相信孩子會掌握自己的胃。」餓是種本能,他會知道自己該吃多少,當父母愈焦慮,孩子會感受到,會變成兩種可能:一、他掌控大人;二、他擔心被罵。
父母除了瞭解孩子的口腔發展,也要瞭解孩子吃飯的能力。有些3、4歲孩子能自己吃,但父母卻一定要餵他……。
詹老師指出:「讓孩子自己學著吃東西,也是訓練他的手、眼協調的能力。」也許孩子會吃得到處都是,但是大人可以先幫孩子舖個墊子、幫他圍圍兜兜,或是先在地板舖上報紙。
提升孩子吃飯成就感
訓練孩子動手,也許他會把食物掉得到處,但父母可以陪著他收拾。
孩子自己把食物放進嘴巴的過程,即是一種訓練;跟打開自己的嘴巴,就一直被餵的感覺是不一樣,他會很有成就感。去瞭解孩子目前的能力發展階段,再來,父母要學習放手,讓他自己來。
其實,在這階段,他就是在訓練自己動手,也許他會把食物掉得到處,但父母可以陪著他收拾。詹純玲老師表示:「對於2歲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吃飯,但不要期待他自己吃完全程,必須有大人陪伴。3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飯,但別期待他們跟吃得跟大人一樣好。」
注重孩子的發展,但要尊重及瞭解孩子的特質。像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因為青菜富含纖維,比較不好咀嚼,而且,青菜也有一些味道。所以,父母要去覺察孩子對於某些味覺的敏感度,運用巧思變化食材的烹調方式。
善用故事吸引小孩胃口
對 於孩子不愛吃的食物,有些媽媽會找一些繪本故事來告訴孩子,這個食物吃了會變得跟大力士一樣強壯。或用小故事啓發孩子,某某卡通主角因為很喜歡吃紅蘿蔔, 才很有本事。另外,父母也可用讚賞的表情誘發孩子食欲。詹老師表示:要去思考讓吃飯變成了愉快的經驗,如果經驗不愉快,孩子會更反感,也更不喜歡吃。
支持孩子的心情
最後,詹老師強調,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行為;但孩子的心情,父母一定要是個支持者。當孩子在心情上得到支持,也會願意去改變他的行為。另外,最重要的是不要用餐變成一個責備的過程。
詹純玲
學歷:美國東華盛頓大學發展心理學士
經歷:友緣基金會臨床工作
現任: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