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篇 學習愛、尊重、隱私和負責任
根據人類身體發展來看,女性約9歲;男性約11歲開始發展「第二性 徵」,正式進入所謂的「青春期」。這時候,家長才準備和孩子談性說愛,教會孩子了解長大的意義,或是羞於閉口不談。不過,面對隨手可得的媒介環境,孩子的 「性教育」與「性別教育」已經悄悄在嬰幼兒的階段展開,家長們要教予孩子的不只是性生理的不同,還有性別教育的「尊重、愛、隱私和負責任」。
嬰幼兒也有性意識!?
「我 家寶寶的陰莖偶爾會勃起?」「我家寶貝開始用手玩弄他的小弟弟!」一般家長甫聽聞此,往往震懾不已。其實,這是孩子出現不自主的正常生理反應。經國管理暨 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毛萬儀指出,已有實證資料指出這是嬰幼兒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甚至有研究已經指出,胎兒在母體子宮內也會出現陰莖勃起的反應。
知名性學大師金賽就指出,寶寶天生就有探索性器官的本能反應,一歲多的小孩可能會透過摩擦外生殖器進一步得到快樂的感受。有些家長一旦看到寶寶出現此種舉動,第一反應除了驚訝外,隨即大聲斥責孩子,孩子在此驚恐下容易將此舉視為罪惡感或是引發更多的興趣。
對此,毛萬儀副教授表示:「目前的資料普遍傾向嬰幼兒階段並沒有『性的慾望』、『性的衝動』、和『性的意識』,但是他會出現『性的反應』與『性的好奇』,前者大多屬於不自主性的正常反應。,後者大多因為好奇與好玩」
孩子對性的好奇,和對其他事情充滿好奇的意義一樣。
調整心態,性教育不再羞羞臉
聽聞「性好奇」的家長這時也別再度慌了手腳。毛萬儀副教授說明:「孩子對『性』的好奇,和對其他事情充滿好奇的背後意義完全一樣。」這時候的孩子總帶著天生的好奇心不斷向外探索,被視為一種原始驅力、與生俱來不需經過學習的內在動力。
毛萬儀副教授進一步說明,原始驅力又分成「生理性驅力」與「心理性驅力」,生理性驅力與生存、繁殖有關;心理性驅力則是孩子對周圍環境產生好奇,透過探索與環境互動來認識和適應環境。而「性」則在孩子的發展與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孩子好奇探索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生殖器官是不同性別孩子之間尚未出現第二性徵前,最明顯的身體差異。毛萬儀副教授指出,孩子展現高度興趣想要探索身體,藉此了解彼此的差異為何。此外,觸碰生殖器官的感覺讓孩子感受不同,有的孩子甚至喜歡這種感覺,而背後意義通常也與性慾望無關。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
口慾期:嬰兒因哺乳產生的快感,透過吸吮得到滿足與幸福感。
肛慾期:約一歲半的孩子進入此一階段,藉由排泄活動得到快感。
性器期:約三歲後出現,孩子開始喜歡玩弄性器官,對身體構造充滿好奇。
引領「性好奇」的寶寶
家長除了要了解寶寶的性好奇與性慾望無關外,毛萬儀副教授表示:「反而是大人的過度反應會嚇到孩子,或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奇怪的舉動。」對年齡越小的孩子 通常家長只要陳述一種簡單且具體的事實,比如當孩子好奇為什麼男女生上廁所的方式不一樣?此時,家長只要回答:「男女生構造不一樣,所以上廁所的方式也不 一樣。」即可,孩子不懂會再詢問。
「不過在回答之前,大人必須釐清:『孩子到底要問什麼?』」毛萬儀副教授說道。這是因為不同的孩子提問 的背後目也不相同,例如孩子對性的好奇,往往跟性生理慾望無關,有時候孩子只是單純地想要一個答案。許多大人也會有疑問:「我應該要回答到什麼程度?」這 時候,請交由您的孩子做決定。家長可以先反問孩子:「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到的?」再從孩子解釋的過程中,通常會了解孩子究竟想知道什麼。
此 外,毛萬儀副教授提醒我們,性教育重要的核心價值是「愛、尊重、隱私和負責任」。一方面大人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一方面需要將背後的價值觀提供給孩子知 悉。例如,孩子若是對男女生上廁所的方式為什麼不同時,大人解釋完畢後,同時再將尊重、隱私的概念融入,「為什麼上廁所要關門?是因為我們不想要讓別人看 到,所以你上廁所也要關門,而且不能去打擾其他人。」將愛、尊重、隱私、負責任的概念一併帶入,才是真正做到性教育的意義。
爸爸媽媽,我從哪裡來?
當 孩子用著童稚的聲音向您詢問:「我從哪裡來?」,這時侯您可別束手無策地開始跟孩子說起「當精子卵子相遇後,你就……」,或是臉紅心跳學著電視上老掉牙的 臺詞跟孩子說:「你從垃圾桶撿回來的。」還有令人匪夷所思的「你從石頭裡迸出來。」切記,我們不是民間小說中的孫悟空,也不是故事書裡的桃太郎從桃子中剖 腹出來的。
即便孩子問此問題都跟性生理慾望無關。「有時候孩子只是想確認『我是不是妳生的』,重點仍是要釐清孩子的背後問題。」毛萬儀副 教授解釋。一句「我從哪裡來?」同樣的問題,但是背後的動機可能並不完全相同。因此,鼓勵家長記得詢問與釐清孩子背後的問題動機,甚至給予一個肯定「對, 妳是我生的。」給予一個愛的概念「你是我最親愛的寶貝」。往往,所有問題將迎刃而解。
毛萬儀副教授表示,有些回答的範疇過於抽象,超越孩子的理解能力,像是精子卵子的結合。常是大人提供過度的資訊給孩子,或是沒有釐清孩子的疑問,孩子反被搞混,大人想得越是複雜,也將問題越搞複雜,陷入無限迴圈的疑問中,徒增大人的困擾。
因此,「回到孩子的中心,關心孩子究竟想知道什麼,重視與釐清孩子的問題。」大人不要擔心孩子不懂,也不用刻意迴避這類問題,讓孩子願意再問你這一類的問題,親子的互動關係也才能夠延續。
照這樣說法,究竟孩子的性慾望什麼時候會出現?毛萬儀副教授表示,目前主張在青春期前後便會出現,小學二年級前普遍認為對性的好奇與好玩的成分偏多。撇除 曾遭受性侵害,看過A片,或是在孩子的生命中有其他特別的經驗,才會出現特別的困惑。此外,媒體帶有性教育的內容一旦超過孩子的理解時,他將會帶著困惑, 困惑一旦無法紓緩,則會影響他的身心。呼籲大眾社會一起守護孩子,為下一代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
給予一個愛的概念「你是我最親愛的寶貝」。
性別教育 男生?女生?
生物學、健康教育課本建構的知識,站在科學上教我們認識器官構造,卻忘了教會我們學習多元性別的接納、尊重與包容。「性」指的是生理構構上的差異;「性別」則是心理與社會上所沿用的詞彙。
「兩性」說法早以老掉牙
毛 萬儀副教授表示,過去我們認為性別只有男生跟女生,稱之為兩性。此外,生理性別、心理性別還有社會性別應該要一致,也就是說生理上是男生,心理與行為舉止 表現出來的也應該是男生的模樣,並且符合社會上對男生的期望。但這是過去的說法,一旦生理是男生,心理與行為舉止卻出現女性的一面,輕易的被冠上「性別倒 錯」的說法,更嚴重的指陳還會出現所謂的娘娘腔、男人婆等字眼,但這卻是完全錯誤與不合時宜的狹隘偏見。
「現在已不稱為『兩性』,改以 『性別』指稱。」毛萬儀副教授說明。性別的意思表示一個個體有著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心理性別,這三個層面中間可以容許多種組合,呈現多方樣貌。於是,從 性別角度來檢視也就不會出現倒錯的問題。因為倒錯的說法被視為較為負向,意思是說「你錯了啊,所以需要被倒正、調整與修正。」
每個孩子,甚至每個人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社會性別間的組合可能會一致或是不一致的情況出現。毛萬儀副教授指出:「比較重要的是要去探究大人對孩子性別的 教養態度與方式是否存有『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或是『性別歧視』。」亦即是,大人本身對性別有僵化的或偏狹的看法,並且以此框限住孩子的性別角色與學習的可 能性。更進一步來談,假設大人認為男生應該要是什麼樣子,便會用既定的想法與態度教養男生,給予孩子的玩具通通是大人的選擇,若是孩子適應得宜,就會跟著 長出大人期望的模樣;若是孩子無法適應,便會出現許多狀況。
毛萬儀副教授表示過去認為孩子一旦出現性別倒錯,則要立即給予糾正,現在看來 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反倒是大人與整個社會是否有提供足夠、豐富、多元、正向的性別學習資源網,讓孩子包容的環境與條件下成長學習。假設這是一個尊重且多元 的教養環境,孩子最後會找到他自己認為的最自在的性別模式,而非貼上性別倒錯的標籤試圖糾正孩子。
另一方面,大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 須得去想想:「是不是因為自己對性別的狹隘定義,而框限住孩子的學習可能性,或者讓孩子覺得不自在。」儘管生理性別是男性,內心卻屬於較為陰柔、敏感、細 膩的個性,這是孩子自在的方式,大人與社會都要學習接納和尊重包容。毛萬儀副教授表示,性別教育是孩子社會化重要的一部分,周圍照顧者的影響力非常重要, 試著提供性別尊重的環境跟條件,最後尊重孩子自己找到自己最自在的方式。
現在已不稱為『兩性』,改以『性別』指稱。
對性別的尊重,從小開始
不 過,大人要如何知道提供給孩子的是不是一個多元尊重的教養環境?毛萬儀副教授表示,從最簡單的定義來看,一般來說有工具性格與社會性格,工具性格較屬於目 標導向;社會性格則屬於人際性、感受性。過去對於男生的教育方式多提供工具性格;不鼓勵社會性格,像是基本的玩具選擇便出現明顯的差異性,給男孩們刀、 槍、汽車等玩具;給女孩們則是洋娃娃等屬於社會性格的玩具。
不過,建議家長都要提供給孩子豐富的探索機會,即便他是男生,有些家長不給予像是娃娃的玩具,但此舉卻斷了豐富孩子擁有照護的社會性格。此外,目前社會上有些多元性別的人,也都應該讓孩子學習尊重與包容。
毛萬儀副教授表示,目前對孩子的性別發展過程尚多採取「性別基模理論」(gender-schems theory)的觀點,認為「認知發展」與「社會文化」共同影響孩子的性別角色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孩子對於性別的概念尚未完全成熟,但因為社會上對 性別的資訊太多且直接,孩子其實開始在學習了,既然已經開始在學習,性別教育便應該隨時帶進生活中。
最後,毛萬儀副教授指出,提供給孩子豐富、足夠的遊戲和玩具,不受到大人對於性別偏狹的概念框限孩子學習或是探索的經驗,對性別的尊重,不重男輕女。一旦家長開始買玩具給孩子時,性別教育就開始囉!
毛萬儀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與家庭發展學系博士
經歷: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臺灣性教育學會理事
現職: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臺灣性教育學會理事
根據人類身體發展來看,女性約9歲;男性約11歲開始發展「第二性 徵」,正式進入所謂的「青春期」。這時候,家長才準備和孩子談性說愛,教會孩子了解長大的意義,或是羞於閉口不談。不過,面對隨手可得的媒介環境,孩子的 「性教育」與「性別教育」已經悄悄在嬰幼兒的階段展開,家長們要教予孩子的不只是性生理的不同,還有性別教育的「尊重、愛、隱私和負責任」。
嬰幼兒也有性意識!?
「我 家寶寶的陰莖偶爾會勃起?」「我家寶貝開始用手玩弄他的小弟弟!」一般家長甫聽聞此,往往震懾不已。其實,這是孩子出現不自主的正常生理反應。經國管理暨 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毛萬儀指出,已有實證資料指出這是嬰幼兒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甚至有研究已經指出,胎兒在母體子宮內也會出現陰莖勃起的反應。
知名性學大師金賽就指出,寶寶天生就有探索性器官的本能反應,一歲多的小孩可能會透過摩擦外生殖器進一步得到快樂的感受。有些家長一旦看到寶寶出現此種舉動,第一反應除了驚訝外,隨即大聲斥責孩子,孩子在此驚恐下容易將此舉視為罪惡感或是引發更多的興趣。
對此,毛萬儀副教授表示:「目前的資料普遍傾向嬰幼兒階段並沒有『性的慾望』、『性的衝動』、和『性的意識』,但是他會出現『性的反應』與『性的好奇』,前者大多屬於不自主性的正常反應。,後者大多因為好奇與好玩」
孩子對性的好奇,和對其他事情充滿好奇的意義一樣。
調整心態,性教育不再羞羞臉
聽聞「性好奇」的家長這時也別再度慌了手腳。毛萬儀副教授說明:「孩子對『性』的好奇,和對其他事情充滿好奇的背後意義完全一樣。」這時候的孩子總帶著天生的好奇心不斷向外探索,被視為一種原始驅力、與生俱來不需經過學習的內在動力。
毛萬儀副教授進一步說明,原始驅力又分成「生理性驅力」與「心理性驅力」,生理性驅力與生存、繁殖有關;心理性驅力則是孩子對周圍環境產生好奇,透過探索與環境互動來認識和適應環境。而「性」則在孩子的發展與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孩子好奇探索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生殖器官是不同性別孩子之間尚未出現第二性徵前,最明顯的身體差異。毛萬儀副教授指出,孩子展現高度興趣想要探索身體,藉此了解彼此的差異為何。此外,觸碰生殖器官的感覺讓孩子感受不同,有的孩子甚至喜歡這種感覺,而背後意義通常也與性慾望無關。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
口慾期:嬰兒因哺乳產生的快感,透過吸吮得到滿足與幸福感。
肛慾期:約一歲半的孩子進入此一階段,藉由排泄活動得到快感。
性器期:約三歲後出現,孩子開始喜歡玩弄性器官,對身體構造充滿好奇。
引領「性好奇」的寶寶
家長除了要了解寶寶的性好奇與性慾望無關外,毛萬儀副教授表示:「反而是大人的過度反應會嚇到孩子,或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奇怪的舉動。」對年齡越小的孩子 通常家長只要陳述一種簡單且具體的事實,比如當孩子好奇為什麼男女生上廁所的方式不一樣?此時,家長只要回答:「男女生構造不一樣,所以上廁所的方式也不 一樣。」即可,孩子不懂會再詢問。
「不過在回答之前,大人必須釐清:『孩子到底要問什麼?』」毛萬儀副教授說道。這是因為不同的孩子提問 的背後目也不相同,例如孩子對性的好奇,往往跟性生理慾望無關,有時候孩子只是單純地想要一個答案。許多大人也會有疑問:「我應該要回答到什麼程度?」這 時候,請交由您的孩子做決定。家長可以先反問孩子:「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到的?」再從孩子解釋的過程中,通常會了解孩子究竟想知道什麼。
此 外,毛萬儀副教授提醒我們,性教育重要的核心價值是「愛、尊重、隱私和負責任」。一方面大人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一方面需要將背後的價值觀提供給孩子知 悉。例如,孩子若是對男女生上廁所的方式為什麼不同時,大人解釋完畢後,同時再將尊重、隱私的概念融入,「為什麼上廁所要關門?是因為我們不想要讓別人看 到,所以你上廁所也要關門,而且不能去打擾其他人。」將愛、尊重、隱私、負責任的概念一併帶入,才是真正做到性教育的意義。
爸爸媽媽,我從哪裡來?
當 孩子用著童稚的聲音向您詢問:「我從哪裡來?」,這時侯您可別束手無策地開始跟孩子說起「當精子卵子相遇後,你就……」,或是臉紅心跳學著電視上老掉牙的 臺詞跟孩子說:「你從垃圾桶撿回來的。」還有令人匪夷所思的「你從石頭裡迸出來。」切記,我們不是民間小說中的孫悟空,也不是故事書裡的桃太郎從桃子中剖 腹出來的。
即便孩子問此問題都跟性生理慾望無關。「有時候孩子只是想確認『我是不是妳生的』,重點仍是要釐清孩子的背後問題。」毛萬儀副 教授解釋。一句「我從哪裡來?」同樣的問題,但是背後的動機可能並不完全相同。因此,鼓勵家長記得詢問與釐清孩子背後的問題動機,甚至給予一個肯定「對, 妳是我生的。」給予一個愛的概念「你是我最親愛的寶貝」。往往,所有問題將迎刃而解。
毛萬儀副教授表示,有些回答的範疇過於抽象,超越孩子的理解能力,像是精子卵子的結合。常是大人提供過度的資訊給孩子,或是沒有釐清孩子的疑問,孩子反被搞混,大人想得越是複雜,也將問題越搞複雜,陷入無限迴圈的疑問中,徒增大人的困擾。
因此,「回到孩子的中心,關心孩子究竟想知道什麼,重視與釐清孩子的問題。」大人不要擔心孩子不懂,也不用刻意迴避這類問題,讓孩子願意再問你這一類的問題,親子的互動關係也才能夠延續。
照這樣說法,究竟孩子的性慾望什麼時候會出現?毛萬儀副教授表示,目前主張在青春期前後便會出現,小學二年級前普遍認為對性的好奇與好玩的成分偏多。撇除 曾遭受性侵害,看過A片,或是在孩子的生命中有其他特別的經驗,才會出現特別的困惑。此外,媒體帶有性教育的內容一旦超過孩子的理解時,他將會帶著困惑, 困惑一旦無法紓緩,則會影響他的身心。呼籲大眾社會一起守護孩子,為下一代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
給予一個愛的概念「你是我最親愛的寶貝」。
性別教育 男生?女生?
生物學、健康教育課本建構的知識,站在科學上教我們認識器官構造,卻忘了教會我們學習多元性別的接納、尊重與包容。「性」指的是生理構構上的差異;「性別」則是心理與社會上所沿用的詞彙。
「兩性」說法早以老掉牙
毛 萬儀副教授表示,過去我們認為性別只有男生跟女生,稱之為兩性。此外,生理性別、心理性別還有社會性別應該要一致,也就是說生理上是男生,心理與行為舉止 表現出來的也應該是男生的模樣,並且符合社會上對男生的期望。但這是過去的說法,一旦生理是男生,心理與行為舉止卻出現女性的一面,輕易的被冠上「性別倒 錯」的說法,更嚴重的指陳還會出現所謂的娘娘腔、男人婆等字眼,但這卻是完全錯誤與不合時宜的狹隘偏見。
「現在已不稱為『兩性』,改以 『性別』指稱。」毛萬儀副教授說明。性別的意思表示一個個體有著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心理性別,這三個層面中間可以容許多種組合,呈現多方樣貌。於是,從 性別角度來檢視也就不會出現倒錯的問題。因為倒錯的說法被視為較為負向,意思是說「你錯了啊,所以需要被倒正、調整與修正。」
每個孩子,甚至每個人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社會性別間的組合可能會一致或是不一致的情況出現。毛萬儀副教授指出:「比較重要的是要去探究大人對孩子性別的 教養態度與方式是否存有『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或是『性別歧視』。」亦即是,大人本身對性別有僵化的或偏狹的看法,並且以此框限住孩子的性別角色與學習的可 能性。更進一步來談,假設大人認為男生應該要是什麼樣子,便會用既定的想法與態度教養男生,給予孩子的玩具通通是大人的選擇,若是孩子適應得宜,就會跟著 長出大人期望的模樣;若是孩子無法適應,便會出現許多狀況。
毛萬儀副教授表示過去認為孩子一旦出現性別倒錯,則要立即給予糾正,現在看來 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反倒是大人與整個社會是否有提供足夠、豐富、多元、正向的性別學習資源網,讓孩子包容的環境與條件下成長學習。假設這是一個尊重且多元 的教養環境,孩子最後會找到他自己認為的最自在的性別模式,而非貼上性別倒錯的標籤試圖糾正孩子。
另一方面,大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 須得去想想:「是不是因為自己對性別的狹隘定義,而框限住孩子的學習可能性,或者讓孩子覺得不自在。」儘管生理性別是男性,內心卻屬於較為陰柔、敏感、細 膩的個性,這是孩子自在的方式,大人與社會都要學習接納和尊重包容。毛萬儀副教授表示,性別教育是孩子社會化重要的一部分,周圍照顧者的影響力非常重要, 試著提供性別尊重的環境跟條件,最後尊重孩子自己找到自己最自在的方式。
現在已不稱為『兩性』,改以『性別』指稱。
對性別的尊重,從小開始
不 過,大人要如何知道提供給孩子的是不是一個多元尊重的教養環境?毛萬儀副教授表示,從最簡單的定義來看,一般來說有工具性格與社會性格,工具性格較屬於目 標導向;社會性格則屬於人際性、感受性。過去對於男生的教育方式多提供工具性格;不鼓勵社會性格,像是基本的玩具選擇便出現明顯的差異性,給男孩們刀、 槍、汽車等玩具;給女孩們則是洋娃娃等屬於社會性格的玩具。
不過,建議家長都要提供給孩子豐富的探索機會,即便他是男生,有些家長不給予像是娃娃的玩具,但此舉卻斷了豐富孩子擁有照護的社會性格。此外,目前社會上有些多元性別的人,也都應該讓孩子學習尊重與包容。
毛萬儀副教授表示,目前對孩子的性別發展過程尚多採取「性別基模理論」(gender-schems theory)的觀點,認為「認知發展」與「社會文化」共同影響孩子的性別角色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孩子對於性別的概念尚未完全成熟,但因為社會上對 性別的資訊太多且直接,孩子其實開始在學習了,既然已經開始在學習,性別教育便應該隨時帶進生活中。
最後,毛萬儀副教授指出,提供給孩子豐富、足夠的遊戲和玩具,不受到大人對於性別偏狹的概念框限孩子學習或是探索的經驗,對性別的尊重,不重男輕女。一旦家長開始買玩具給孩子時,性別教育就開始囉!
毛萬儀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與家庭發展學系博士
經歷: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臺灣性教育學會理事
現職: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臺灣性教育學會理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