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作怪
四大病原體 人類致病的主因
從 寶寶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長們無不傾心傾力抵抗病原體入侵寶寶,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讓小小的感染問題釀成大禍。所謂的病原體,兒科主治醫師陳永綺 表示,就是讓人類致病的生物,像是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都屬於微生物的一種。以下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昭仁針對四大病原體說明:
1. 細菌:
一般是具有細胞壁的單細胞生物,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細胞骨架以及膜狀胞器。人體本身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若細菌引起人類疾病,則統稱這些細菌為病原菌或致病菌。
2. 病毒:
是由蛋白質的外殼,加上遺傳因子(不完整的DNA或RNA)所構成,無法獨立生活,必須要有宿主,再複製下一代。如:腸病毒、流感病毒等等,具有高頻率的基因重組特性,人體無法即時認識,因此常常造成大流行。
3. 黴菌:
可獨立生活,喜歡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生存,特別是在皮膚上感染,但不一定會有症狀。其孢子會四處飛散,若此時人的抵抗力不佳,又將黴菌吸入體內時,嚴重可能會導致免疫系統症候群。
4. 寄生蟲:
容易寄生在另一種動物身上,來路不明的地下水、山泉水也可能會有寄生蟲問題。
至 於所謂的感染過程,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昭仁則解釋,第一,感染症已經有症狀,代表致病原有宿主,對人類造成生理、心理方面的傷害或疾病; 第二,則是透過各種像是體液、排泄物、水、空氣等等途徑,讓人對人或者動物對動物致病,但不一定會有症狀,有時人畜也會交叉感染。
細菌
B型鏈球菌
主要在懷孕35~37週之間檢查,林昭仁醫師表示,B型鏈球菌在美國稱為「被低估的細 菌」,美國10個孕婦中就有3個被感染,因此在美國都會建議孕婦產前1~2週先做追蹤,其檢查方式會在陰道口、會陰、肛門周圍,用採樣棉花棒沾取分泌物培 養。而在台灣大約10~30%的孕婦感染B型鏈球菌,且有一半左右的胎兒經過產道會被母體感染,並非每個胎兒感染之後都會發病,其中約有1~2%的胎兒會 發病。因此,陳永綺醫師表示,現在一般都建議媽咪要接受B型鏈球菌檢驗,若部分的胎兒經過產道遭受此細菌感染,其嚴重可能造成B型鏈球菌的感染,日後可能 會影響聽力和視力。林昭仁醫師更進一步指出,B型鏈球菌感染輕症可能會造成皮膚傷口感染,像是蜂窩性組織炎,嚴重則可能造成敗血症、肺炎和腦膜炎,且死亡 率高。因此寶寶出生後必須給予有效的抗生素,並於完整的治療療程告一段落之後,做電腦斷層掃描以觀察大腦皮質是否有多發性微小的膿囊,嚴重會使智力、聽 力、視力、行為、語言及神經學發展受損。除了孕婦本身B型鏈球菌的培養結果呈現陽性外,孕婦發燒或是早期破水,早產(小於卅七週),小於廿歲的孕婦,以及 上一胎有侵入性B型鏈球菌疾病的孕婦,都屬於高危險群。在生產的過程當中,如果有這些狀況,建議要給予適當的抗生素。
泌尿道感染
男寶寶在 一歲之前容易泌尿道感染,主要是因為包皮過長,以及喜歡憋尿造成;女寶寶則因為天生尿道較短,在一歲之後較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林昭仁醫師提醒,寶寶泌尿 道感染的症狀和大人不太相同,若爸媽發覺寶寶活動力好,也沒有頻尿、解尿疼痛,但出現發燒症狀,則仍有可能為泌尿道感染問題。陳永綺醫師也表示,若發現寶 寶有哭鬧、尿液味道奇怪、食慾不佳、黃疸持續等情形,都必須前往醫院驗尿檢查,擔心尿液細菌太久沒處理造成感染,嚴重會影響腎臟功能。此外,寶寶泌尿道感 染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就必須追朔以前的發病感染症。
若寶寶反覆出現泌尿道感染症狀,則須了解是否有膀胱輸尿管逆流的可能,林昭仁醫師表示,如果 高燒多日不退,疑似腎臟發炎,則須透過超音波檢查,等到疾病穩定之後,就可做尿路逆流檢查。檢查方式主要從尿道口逆向施予壓力,用顯影的方式觀察,檢查結 果若輕微可使用抗生素治療,若嚴重造成尿道變形擴張,則須進行開刀。在日常保健方面,陳永綺醫師提醒,爸媽最好平時多讓寶寶喝水,且勤換尿布,避免憋尿的 機會,若有發燒症狀則不可隨意讓寶寶服用抗生素或成藥,如果是先天性的泌尿道系統異常,則要做定期的追蹤檢查,才能夠減少其他併發症的產生。
肺炎鏈球菌
肺 炎鏈球菌好發於5歲以下嬰幼兒及65歲以上老年人,幾乎成為新生兒呼吸道細菌感染的首要病症。陳永綺醫師指出,此病症好發在深部組織,能引起多種侵襲性疾 病,包括敗血症、肺炎、腦膜炎、骨髓炎、心包膜炎、腹膜炎等等,其症狀之表現因感染部位不同而異。此外,中耳炎、鼻竇炎和支氣管炎屬於非侵襲性肺炎鏈球菌 感染疾病,屬於嬰幼兒常見病症,不過症狀表現相對較為緩和。目前都有疫苗可防止感染肺炎鏈球菌,林昭仁醫師表示,因為新型的肺炎鏈球菌疫苗屬於接合型疫 苗,特別是新生兒可先予以施打,因為此疫苗中有連接多醣蛋白,可讓新生兒先認識,並產生免疫反應,在2歲之後施打一劑即可。至於施打的必要性,林昭仁醫師 則認為,若父母的行業會接觸很多人,則小孩最好施打疫苗,避免大人帶原感染後傳染給小孩。
病毒
腸病毒
人 對人的傳染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播途徑,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 感染。林昭仁醫師表示,腸病毒主要侵擾的年紀為5歲以下的幼童居多,且好發在夏季,因為此類病毒適合生長在濕熱的環境下。香港地處亞熱帶,因此容易造 成大流行,不過受到去年天氣較冷之影響,因此今年截至四月還沒出現重症個案。一般腸病毒感染最常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
手足口病:手足、屁股、膝蓋等地方有疹子,其特色有四不-不痛、不癢、不結疤、無後遺症。
泡疹性咽峽炎:在喉嚨深處出現潰瘍,嘴唇或牙齦出現小水泡。
若 嚴重傷及神經,則可能造成腦部發炎,出現肺出血、心衰竭。最讓人措手不及的是,其病程進展速度非常快,可能讓病人一下子就出現意識模糊、發燒抽搐症狀,腸 病毒重症的死亡率約有10%。面對腸病毒,最佳的預防方法就是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且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且應 避免去游泳。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也盡量使用稀釋過的漂白水來擦拭消毒地板,達到安全防護的效果。
輪狀病毒
主要好發於冬季,最常侵襲5歲以下的嬰幼兒,潛伏期約2~3天,病程約1星期。林昭仁醫師說明,輪狀病毒主要症狀有發燒、嘔吐、腹瀉,且有以下兩個特性:
甲、 輪狀病毒傳染力很強,只要10隻輪狀病毒就能傳染他人,造成劇烈的上吐下瀉。
乙、 由於宿主在經歷過多次的感染後,面對病毒的免疫力會隨之增強,臨床症狀反而會屢次趨緩。
陳 永綺醫師也指出,如果輪狀病毒嚴重甚至會產生代謝性酸中毒,代表血液酸檢不平衡,並有呼吸困難、心肺功能不全症狀,屬於兒童重症,可能會致命。因此,預防 輪狀病毒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嬰兒6個月內口服輪狀病毒疫苗2~3劑。若真的不幸感染,由於病毒性的腸胃炎並無特定的藥品可解決,因此大多採支持性的治療,可 由靜脈注射點滴,若症狀輕微,可使用一些止吐藥,且最好空腹約4~6小時,再重新補充口服電解質液。此外,林昭仁醫師提醒,由於輪狀病毒會破壞腸胃黏膜, 若嚴重腹瀉持續多天,最好讓寶寶改喝無乳糖奶粉,等狀況穩定後,再恢復正常飲食。而預防輪狀病毒最好的方法除了口服疫苗之外,就是在用餐前、排便後記得洗 手,保持環境整潔,盡量少出入公共場所。
黴菌
念珠菌也是黴菌的一種,其外表看起來很像酵母菌的黴菌,之所以會稱為「念珠」的原因,是這種菌會不停的發芽,長出一顆顆像念珠一樣圓圓的孢子,也會長出長長的菌絲。林昭仁醫師指出,寶寶最容易發生鵝口瘡、尿布型念珠菌感染或者是對磨疹、香港腳,以下特別提出說明:
鵝口瘡:
1~3 歲左右的寶寶免疫能力不佳,口腔內的念珠菌會增生,且因餵奶的頻率較高,此時若口腔清潔沒做好,則變成念珠菌最好的培養場所。其主要症狀為口腔內黏膜呈現 雪花狀的斑點,不過這樣的情形爸媽並不用過度擔心。若口腔黏膜及舌頭的白斑過度增生,此時醫師則會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約5~7天左右可改善,最重要的是 喝完奶要幫寶寶清潔口腔。
尿布型念珠菌:
如果寶寶的便便或是小號後沒有及時處理,讓細菌在裡面滋生,再加上尿布裡特別悶熱,汗水排出不 易,不斷與尿布摩擦刺激,甚或是寶寶的皮膚不適應尿布的材質,都可能引起尿布疹,特別是在夏季因為悶熱更為嚴重,容易併有念珠菌感染。預防方法必須勤換尿 布,盡量保持乾燥通風,等小屁屁乾爽後,可擦上凡士林或護膚膏,甚至是具有氧化鋅成分的藥膏,如果尿布疹已變得十分嚴重,其症狀為片狀邊緣以點狀往外擴展 的小點點,那麼可能已經受到念珠菌感染,除了保持乾燥外,需求助醫師開抗黴菌的藥膏治療。
對磨疹:
以陰部、股部為中心的尿布區域以外,前頸、腋窩都是好發部位,外觀與尿布型念珠菌症相同。
香港腳:
別以為小孩不會得香港腳,由於有時候穿塑膠拖鞋,或到水溝玩水,會造成指甲縫遭黴菌感染,爸媽務必把關小孩遊玩的場所衛生問題。
專家小檔案
陳永綺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畢業
經歷:中西醫執照
小兒科專科醫師
原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原台北市立和平、中興醫院小兒科及臨床病理科總醫師、主治醫師
現任: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林昭仁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畢業
長榮大學醫學所醫學碩士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候選人
經歷:台中榮總小兒感染科醫師
台灣兒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會員
教育部部定講師
現任:彰基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彰基感染醫學研究室主持人、彰基實驗動物中心管理小組、彰基人體試驗委員會咨詢委員、彰基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山醫學大學講師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候選人
經歷:台中榮總小兒感染科醫師
台灣兒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會員
教育部部定講師
現任:彰基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彰基感染醫學研究室主持人、彰基實驗動物中心管理小組、彰基人體試驗委員會咨詢委員、彰基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山醫學大學講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