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A班
學習音樂能陶冶性情、提升IQ、建立自信,好處多多,不過,過早催谷隨時弄巧反拙,如果手指關節未夠強壯,日夜練琴,易學壞手勢;手臂未夠 力,提起小提琴練習會好吃力;手指頭太細,難按實長笛上的音孔,結果走音甩拍;揠苗助長、挫敗連連,就算有天分都會被埋沒。自小接受傳統音樂訓練的 Silvia深明此理,不想嚇怕仔女,所以讓他們先參加音樂啟蒙班,享受學習的樂趣,培育音樂感。
唱遊助啟蒙
音樂老 師Kalms姐姐坐在鋼琴前,彈奏着一段急速的樂章,一邊說:「小朋友,你聽到這段音樂,你猜猜是行路還是跑步?」四歲半的Amelia與同學仔即時以拔 足奔跑來「回答」老師,當老師轉彈「叮叮咚咚」的跳音時,奔跑即變成踏跳。 Amelia的媽媽Silvia亦是音樂老師,基於自己小時學琴的「痛苦」經驗,所以她反對催谷一對仔女一早揀定學鋼琴抑或小提琴。 Silvia從小就渴望學琴,但家境所限,央求媽媽多年,直至十歲才有機會,「當時只跟老師一對一練習,為了應付考試,連續幾個月要不斷練習考試曲譜,就 算興趣滿瀉,都會覺得悶。」 時下小朋友大都在父母安排下,必須由三、四歲起學琴,Silvia認為隨時令學音樂變成苦差,扼殺天分,「曾經聽到一位跟我學音樂的小學員說:『終於考完 八級,以後不用練琴喇!好開心!』。」 Silvia認為,學音樂未必要由樂器開始,「我十歲才開始學琴,但由小一開始參加校內和音統處的合唱團,與上音樂班的意義一樣,可培養對音樂的觸覺。囡 囡Amelia參加的兒童音樂課程,集合德國奧福、瑞士達克羅士和匈牙利高大宜三位音樂家的教學特色,透過肢體律動、敲擊木琴和做手號唱歌等不同遊戲,加 強對音樂的靈敏度。」
鍛鍊肢體靈活度
記者觀察音樂班的上堂形式,發現老師Kalms姐姐會跟小朋友玩不同的小遊戲, 例如要求小朋友用手轉動呼拉圈,呼拉圈一停,雙腳就要立即跳入圈內;遊戲目的是訓練小朋友掌握呼拉圈轉動的節奏,而肢體亦要夠靈活才能配合,這是演奏任何 樂器所必須的,因為當演奏時旋律急停,肢體就要準確配合。 玩律動遊戲時,小朋友聽到輕快的高音,就發揮想像,幻想自己是小鳥或蝴蝶飛翔,有時則模仿空中飄浮的白雲;聽到急速而重的音調,步伐立即要變得沉重,甚至 在地上爬,當音樂突然停止,動作就要立即凝住。遊戲可增強小朋友的音樂感,聽力、創意、反應和大小肌肉控制,是學習任何一種樂器的基本要求。 Amelia雖然未正式學習樂器,卻透過音樂班遊戲認識高、中、低音和快、慢節奏,更主動對媽媽Silvia說:「I like low voice(我喜歡低音)。」Silvia說:「既然囡囡喜歡低音,我會建議她學大提琴。」 而Silvia則在三年前,為當時六歲的囝囝Ian選擇了小提琴,「Ian無特別喜好,所以我幫他選了小提琴,希望他有機會加入管弦樂團,因為團內有好多 小提琴手,學習與人合作,比獨自彈琴更有樂趣。」 三年來,Ian未考過任何小提琴試,因為Silvia為他選擇了日本鈴木教學法,特色是毋須參加任何升級試或皇家音樂學院考試,反而鼓勵學員經常聚在一 起,參與演奏會,「獨自練習考耐性和毅力,合奏則可體驗團體合作精神。」 Silvia強調:「無論學唱歌抑或樂器,都要夠堅毅反覆練習,遇上困難亦不能輕言放棄,這些做人道理和演繹成功得到的滿足感,並非一紙證書可以比得 上。」
學音樂講天分
學音樂雖然好處多,但亦要講天分,有人音樂細胞特別敏銳,有人運動神經特別發達,父母應因材施 教,切勿盲目催谷。 「so me do so me do......」謝老師邊彈邊唱出頭六個音,彈到第七個音「la」,她只彈不唱,交由小朋友唱,考考他們的聽力和音準,五歲的啟豪是音樂班上的活躍分 子,即時準確地唱出「la」。 除了彈彈唱唱,謝老師還會播放西班牙舞曲,並與小朋友一齊用貝殼形響板,配合舞曲節奏打拍子,啟豪對音樂班的每個環節都表現投入,玩得雀躍,而且對敲擊樂 特別有興趣。 「音樂班要三歲先收,我早一年就為囝囝報定名。」啟宏和啟豪兩兄弟的媽媽岑太與主流家長一樣,甚為追捧Yamaha兒童音樂課程,所以不甘後人,七年前, 當時大兒子啟宏只有兩歲,岑太已幫他報名留位,「音樂班邊玩邊彈,最初只用一隻手指彈彈電子琴,容易做,小朋友又有滿足感,當時以為囝囝一定有興趣。」
催谷無用
不過當年啟宏卻毫不投入,「哥哥上音樂班時,只乖乖坐着,回家亦不會主動練習。」岑太最初以為囝囝只是過分文靜,直至弟弟啟豪三歲開始上音樂班後,一聽見音樂就識跟節奏拍手搖鼓,好投入,回家又主動聽CD,明顯十分享受,有比較,令岑太醒覺原來啟宏對音樂無興趣。 「弟弟每次做到老師的要求,就好開心,好有滿足感;哥哥跟不上老師指示,就有挫敗感。」升上小一後,啟宏甚至主動提出不再上音樂班,岑太不想輕言放棄,建議他學其他樂器,但似乎無任何樂器可以打動他,至此,岑太知道再無法強迫他學音樂。 「原來每個小朋友都各有天分,無法催谷。」岑太說,啟宏明顯對運動比較熱衷,學游水、練跑步他絕不偷懶,她亦不再將「音樂夢」強加啟宏身上,讓他自由發展,現在這位年僅九歲的運動健將,已是學校泳隊和田徑隊的中堅分子。
音樂培訓三部曲
「幾多歲開始適合學樂器呢?」 「三歲是否適合學琴?」 「學彈琴抑或小提琴較好呢?」 親子論譠上,家長經常提出上述問題,重視小朋友音樂培育雖是好事,但學習彈奏樂器只是其中一個途徑,毋須操之過急,學音樂,應該循序漸進。 1 聆聽是第一步,由零歲開始,嬰兒在媽媽懷中,媽媽一邊哼歌一邊輕輕搖晃,嬰兒已能感受音樂;在家播放適合小朋友的音樂CD,例如古典音樂、兒歌、各地民謠等,讓他們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 2 當小朋友懂得與人溝通後,可以考慮參加音樂班,學習跟隨音樂舞動身體,隨節拍踏步拍手,亦同時透過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學習分享和合作。 3 年長一點,能力再強一點,可因應小朋友的興趣,考慮學習樂器;每個小朋友的發展有別,大約五歲,手指關節才有足夠力量按鋼琴鍵,至於長笛和小提琴,到六歲雙手才夠力拿穩樂器。
資料提供: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劉永慈博士、通利音樂藝術中心音樂總監Serina Tse、Art Rhapsody音樂總監Kalms Ng
醒你
兒歌歌詞有助建立語文基礎,學習詞彙和句子組織,所以家長不應選擇歌詞太通俗的兒歌。 圍圈唱歌仔,有助小朋友建立空間感,增強將來閱讀樂譜,甚至學習數理科學的能力。 ####
Ian練習小提琴時,媽媽Silvia則彈琴伴奏,Amelia在琴聲薰陶下成長,年紀小小已找到音樂喜好。
坊間音樂班各有特色,Art Rhapsody音樂總監Kalms姐姐說,瑞士達克羅士訓練肢體協調,德國奧福讓小朋友體驗以敲擊樂器合奏的樂趣,匈牙利高大宜則多唱童謠,強化小朋友的音樂感。
Ian跟隨日本老師西麻理子學小提琴,老師鼓勵他多聽小提琴CD,將自己的琴聲與專業琴手作比較,不斷改進自己。
用手號代替歌詞,用身體唱歌,小朋友玩得開心。
鋼琴傳出低音,小朋友立即在地上爬,以肢體動作來表達低音。
小朋友與Kalms姐姐利用鋼片琴和非洲鼓一起演奏,體驗合奏的樂趣。
趁呼拉圈停定一刻跳入圈內,考驗小朋友的專注力、肢體協調和節奏感。
啟豪坐在電子琴前,急不及待把練習好的歌曲彈奏給謝老師(右)和媽媽欣賞,彈奏完畢,又嚷着要學作曲,主意多多。
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劉永慈博士認為,以節奏明快的音樂配合遊戲,可以培養音樂感、節奏感、專注力和肢體協調。
岑太觀察到啟豪上音樂堂時反應積極,與哥哥啟宏差別甚遠,證明天分與興趣是無法強求的。
成班小朋友一齊上音樂班,不但熱鬧開心,小朋友還會透過模仿,互相學習。
五歲前小手指未夠強壯,第一節關節未夠力量按琴鍵,容易學壞手勢。
學習音樂能陶冶性情、提升IQ、建立自信,好處多多,不過,過早催谷隨時弄巧反拙,如果手指關節未夠強壯,日夜練琴,易學壞手勢;手臂未夠 力,提起小提琴練習會好吃力;手指頭太細,難按實長笛上的音孔,結果走音甩拍;揠苗助長、挫敗連連,就算有天分都會被埋沒。自小接受傳統音樂訓練的 Silvia深明此理,不想嚇怕仔女,所以讓他們先參加音樂啟蒙班,享受學習的樂趣,培育音樂感。
唱遊助啟蒙
音樂老 師Kalms姐姐坐在鋼琴前,彈奏着一段急速的樂章,一邊說:「小朋友,你聽到這段音樂,你猜猜是行路還是跑步?」四歲半的Amelia與同學仔即時以拔 足奔跑來「回答」老師,當老師轉彈「叮叮咚咚」的跳音時,奔跑即變成踏跳。 Amelia的媽媽Silvia亦是音樂老師,基於自己小時學琴的「痛苦」經驗,所以她反對催谷一對仔女一早揀定學鋼琴抑或小提琴。 Silvia從小就渴望學琴,但家境所限,央求媽媽多年,直至十歲才有機會,「當時只跟老師一對一練習,為了應付考試,連續幾個月要不斷練習考試曲譜,就 算興趣滿瀉,都會覺得悶。」 時下小朋友大都在父母安排下,必須由三、四歲起學琴,Silvia認為隨時令學音樂變成苦差,扼殺天分,「曾經聽到一位跟我學音樂的小學員說:『終於考完 八級,以後不用練琴喇!好開心!』。」 Silvia認為,學音樂未必要由樂器開始,「我十歲才開始學琴,但由小一開始參加校內和音統處的合唱團,與上音樂班的意義一樣,可培養對音樂的觸覺。囡 囡Amelia參加的兒童音樂課程,集合德國奧福、瑞士達克羅士和匈牙利高大宜三位音樂家的教學特色,透過肢體律動、敲擊木琴和做手號唱歌等不同遊戲,加 強對音樂的靈敏度。」
鍛鍊肢體靈活度
記者觀察音樂班的上堂形式,發現老師Kalms姐姐會跟小朋友玩不同的小遊戲, 例如要求小朋友用手轉動呼拉圈,呼拉圈一停,雙腳就要立即跳入圈內;遊戲目的是訓練小朋友掌握呼拉圈轉動的節奏,而肢體亦要夠靈活才能配合,這是演奏任何 樂器所必須的,因為當演奏時旋律急停,肢體就要準確配合。 玩律動遊戲時,小朋友聽到輕快的高音,就發揮想像,幻想自己是小鳥或蝴蝶飛翔,有時則模仿空中飄浮的白雲;聽到急速而重的音調,步伐立即要變得沉重,甚至 在地上爬,當音樂突然停止,動作就要立即凝住。遊戲可增強小朋友的音樂感,聽力、創意、反應和大小肌肉控制,是學習任何一種樂器的基本要求。 Amelia雖然未正式學習樂器,卻透過音樂班遊戲認識高、中、低音和快、慢節奏,更主動對媽媽Silvia說:「I like low voice(我喜歡低音)。」Silvia說:「既然囡囡喜歡低音,我會建議她學大提琴。」 而Silvia則在三年前,為當時六歲的囝囝Ian選擇了小提琴,「Ian無特別喜好,所以我幫他選了小提琴,希望他有機會加入管弦樂團,因為團內有好多 小提琴手,學習與人合作,比獨自彈琴更有樂趣。」 三年來,Ian未考過任何小提琴試,因為Silvia為他選擇了日本鈴木教學法,特色是毋須參加任何升級試或皇家音樂學院考試,反而鼓勵學員經常聚在一 起,參與演奏會,「獨自練習考耐性和毅力,合奏則可體驗團體合作精神。」 Silvia強調:「無論學唱歌抑或樂器,都要夠堅毅反覆練習,遇上困難亦不能輕言放棄,這些做人道理和演繹成功得到的滿足感,並非一紙證書可以比得 上。」
學音樂講天分
學音樂雖然好處多,但亦要講天分,有人音樂細胞特別敏銳,有人運動神經特別發達,父母應因材施 教,切勿盲目催谷。 「so me do so me do......」謝老師邊彈邊唱出頭六個音,彈到第七個音「la」,她只彈不唱,交由小朋友唱,考考他們的聽力和音準,五歲的啟豪是音樂班上的活躍分 子,即時準確地唱出「la」。 除了彈彈唱唱,謝老師還會播放西班牙舞曲,並與小朋友一齊用貝殼形響板,配合舞曲節奏打拍子,啟豪對音樂班的每個環節都表現投入,玩得雀躍,而且對敲擊樂 特別有興趣。 「音樂班要三歲先收,我早一年就為囝囝報定名。」啟宏和啟豪兩兄弟的媽媽岑太與主流家長一樣,甚為追捧Yamaha兒童音樂課程,所以不甘後人,七年前, 當時大兒子啟宏只有兩歲,岑太已幫他報名留位,「音樂班邊玩邊彈,最初只用一隻手指彈彈電子琴,容易做,小朋友又有滿足感,當時以為囝囝一定有興趣。」
催谷無用
不過當年啟宏卻毫不投入,「哥哥上音樂班時,只乖乖坐着,回家亦不會主動練習。」岑太最初以為囝囝只是過分文靜,直至弟弟啟豪三歲開始上音樂班後,一聽見音樂就識跟節奏拍手搖鼓,好投入,回家又主動聽CD,明顯十分享受,有比較,令岑太醒覺原來啟宏對音樂無興趣。 「弟弟每次做到老師的要求,就好開心,好有滿足感;哥哥跟不上老師指示,就有挫敗感。」升上小一後,啟宏甚至主動提出不再上音樂班,岑太不想輕言放棄,建議他學其他樂器,但似乎無任何樂器可以打動他,至此,岑太知道再無法強迫他學音樂。 「原來每個小朋友都各有天分,無法催谷。」岑太說,啟宏明顯對運動比較熱衷,學游水、練跑步他絕不偷懶,她亦不再將「音樂夢」強加啟宏身上,讓他自由發展,現在這位年僅九歲的運動健將,已是學校泳隊和田徑隊的中堅分子。
音樂培訓三部曲
「幾多歲開始適合學樂器呢?」 「三歲是否適合學琴?」 「學彈琴抑或小提琴較好呢?」 親子論譠上,家長經常提出上述問題,重視小朋友音樂培育雖是好事,但學習彈奏樂器只是其中一個途徑,毋須操之過急,學音樂,應該循序漸進。 1 聆聽是第一步,由零歲開始,嬰兒在媽媽懷中,媽媽一邊哼歌一邊輕輕搖晃,嬰兒已能感受音樂;在家播放適合小朋友的音樂CD,例如古典音樂、兒歌、各地民謠等,讓他們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 2 當小朋友懂得與人溝通後,可以考慮參加音樂班,學習跟隨音樂舞動身體,隨節拍踏步拍手,亦同時透過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學習分享和合作。 3 年長一點,能力再強一點,可因應小朋友的興趣,考慮學習樂器;每個小朋友的發展有別,大約五歲,手指關節才有足夠力量按鋼琴鍵,至於長笛和小提琴,到六歲雙手才夠力拿穩樂器。
資料提供: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劉永慈博士、通利音樂藝術中心音樂總監Serina Tse、Art Rhapsody音樂總監Kalms Ng
醒你
兒歌歌詞有助建立語文基礎,學習詞彙和句子組織,所以家長不應選擇歌詞太通俗的兒歌。 圍圈唱歌仔,有助小朋友建立空間感,增強將來閱讀樂譜,甚至學習數理科學的能力。 ####
Ian練習小提琴時,媽媽Silvia則彈琴伴奏,Amelia在琴聲薰陶下成長,年紀小小已找到音樂喜好。
坊間音樂班各有特色,Art Rhapsody音樂總監Kalms姐姐說,瑞士達克羅士訓練肢體協調,德國奧福讓小朋友體驗以敲擊樂器合奏的樂趣,匈牙利高大宜則多唱童謠,強化小朋友的音樂感。
Ian跟隨日本老師西麻理子學小提琴,老師鼓勵他多聽小提琴CD,將自己的琴聲與專業琴手作比較,不斷改進自己。
用手號代替歌詞,用身體唱歌,小朋友玩得開心。
鋼琴傳出低音,小朋友立即在地上爬,以肢體動作來表達低音。
小朋友與Kalms姐姐利用鋼片琴和非洲鼓一起演奏,體驗合奏的樂趣。
趁呼拉圈停定一刻跳入圈內,考驗小朋友的專注力、肢體協調和節奏感。
啟豪坐在電子琴前,急不及待把練習好的歌曲彈奏給謝老師(右)和媽媽欣賞,彈奏完畢,又嚷着要學作曲,主意多多。
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劉永慈博士認為,以節奏明快的音樂配合遊戲,可以培養音樂感、節奏感、專注力和肢體協調。
岑太觀察到啟豪上音樂堂時反應積極,與哥哥啟宏差別甚遠,證明天分與興趣是無法強求的。
成班小朋友一齊上音樂班,不但熱鬧開心,小朋友還會透過模仿,互相學習。
五歲前小手指未夠強壯,第一節關節未夠力量按琴鍵,容易學壞手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