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都有「第一個孩子照書養」的經驗,《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一書中介紹了國外醫師的育兒觀點,例如:訓練新生兒一覺到天亮、建立寶寶規律的進食與睡眠、不要一哭就抱等,這些觀點引起廣泛的討論,有些媽媽覺得照著施行後受用無窮,有些媽媽則是不表贊同,而專業的兒科醫師又是如何看這些育兒觀點呢?
經歷辛苦的生產過程後返家,新手媽媽與小寶寶之間開始建立互動模式,有些新手媽媽會參考一些國外的育兒書籍,其中受到廣泛討論的《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一書中提到,育兒時應採取規律的方式,無論是進食、睡眠,都應建立起時間模式,並且強烈建議不要一哭就抱,其他例如讓小寶寶睡自己的床、趴睡等諸多育兒方式,以下我們從新生兒最基本的吃、睡、哭,丟出一連串的狀況題,邀請專業兒科醫師來解答,並給新手媽媽適切的建議。
狀況1:老是吃不飽,怎麼辦?
親餵母乳的小琪媽媽真的很困擾,月子還沒做完,卻已經好幾天沒有好好睡了,寶寶好像老是吃不飽,兩個多鐘頭就要喝一次奶,整天掛在身上,弄得媽媽都不能好好休息。小琪媽媽想依照百歲醫師的建議,訓練寶寶建立四個小時喝一次奶的規律,並且遵循「餵奶-玩耍-睡覺」的模式,不讓寶寶吃奶吃到睡著,但實行起來真的很困難。
確定寶寶真的「會」喝、喝「夠」了
狀況1:老是吃不飽,怎麼辦?
親餵母乳的小琪媽媽真的很困擾,月子還沒做完,卻已經好幾天沒有好好睡了,寶寶好像老是吃不飽,兩個多鐘頭就要喝一次奶,整天掛在身上,弄得媽媽都不能好好休息。小琪媽媽想依照百歲醫師的建議,訓練寶寶建立四個小時喝一次奶的規律,並且遵循「餵奶-玩耍-睡覺」的模式,不讓寶寶吃奶吃到睡著,但實行起來真的很困難。
確定寶寶真的「會」喝、喝「夠」了
哺餵母乳需要來自各方面的支援,不僅是家人的支持,醫院提供的衛教,還需要更多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與指導,許多新手媽媽在哺乳時遭遇到許多困難,也許是乳腺不夠通暢、餵乳姿勢不良,又或許是小寶寶乳頭混淆,導致寶寶常常會喝到睡著、喝不飽、甚至哭鬧不休,所以有些媽媽會寶寶一哭就餵奶,而不是餓哭了才餵,因此會有寶寶喝不飽的錯覺。
第一步要先確認寶寶奶水攝取是否足夠。出生三天以上的寶寶每天至少要換6次尿布,量多且顏色清澈,排便有其規律性,且體重逐漸增加,這樣就表示寶寶攝取了足夠的奶水。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陳永綺醫師建議,新生兒的胃容量比較小,剛開始進食較為頻繁,親餵母奶的新手媽媽們應該多多哺餵,順便刺激奶量,一開始餵食狀況若是不順利,可以請教醫師或有經驗的媽媽,務必教會寶寶正確的進食方式,並且不要一開始就想訓練寶寶相隔四小時喝一次奶,可以慢慢先從兩個半鐘頭增加為三個鐘頭,逐步調整時間表。
狀況2:睡過頭,該不該叫起來喝奶呢?
新手媽咪小文的哺乳之路愈來愈順利了,小寶寶的體重一直有持續增加,然而最近小文有個疑問,小寶寶總是睡過頭,錯過半夜的喝奶時間,她一直在猶豫該不該把沉睡中的寶寶叫醒喝奶呢?
睡得好.長得好
擔心小寶寶吃不夠,似乎是每個新手媽咪的共通問題,其實充足的睡眠,不但有助於小寶寶的成長發育,情緒也較為穩定。一般來說,寶寶的進食狀況還不錯,體重也有增加,若偶有錯過吃奶時間,尤其是半夜,媽媽們無須擔憂,更不必堅持要把寶寶叫醒。隨著寶寶愈長愈大,媽媽可以減少夜裡餵奶、換尿布的次數,讓寶寶習慣日夜的分別,逐漸放棄夜奶,一夜到天亮。
狀況3:老是當個夜貓子,怎麼辦?
產假結束後不久,白天上班、晚上帶小孩,身兼二職的Lisa頂著一雙熊貓眼很久了,她的小寶貝雖然一天還是要睡上十多個鐘頭,但每每在晚上9點多入睡,11點多就爬起來喝奶、黏人,而且不玩到2、3點不肯乖乖睡,總是把Lisa搞得精疲力盡,隔天上班沒精神。她很羨幕百歲醫師書中提到的訓練方式,卻不敢狠下心來放小寶貝自己哭到睡著,這種日夜顛倒的生活,不知還要過多久。
配合寶寶作息.逐步調整不心急
陳永綺醫師指出,日夜顛倒對新生兒來說相當正常,從4、5個月起,小寶寶會漸漸調整生理作息,白天醒著的時間開始拉長,而隨著年齡增長,夜貓子的情形也會有所改善。剛開始媽媽可以盡量配合寶寶的作息,寶寶睡,媽媽也跟著休息,才能有體力照顧寶寶的需求;此外,照顧新生兒的責任不光是落在媽媽身上,有時要請爸爸輪流分擔照顧;建議可與保母或照顧寶寶的長輩多溝通,白天時盡量讓小寶寶活動、玩耍,慢慢建立小寶寶對白天晚上的認知。
狀況4:該一起睡還是分開睡?
一起迎接新生命降臨的喜悅,懷孕期間就準備好了小米寶寶專屬的房間及嬰兒床,怎知做完月子後,小米媽媽和小米爸爸就因為要不要讓小米自己睡而意見不合。媽媽的堅持是基於安心及夜間餵奶,爸爸則是覺得要訓練小米獨立,兩方都有道理,到底該一起睡還是分開睡?
考量各別情況.因需要制宜
要不要跟小寶寶分房睡,陳永綺醫師認為,應考量各別家庭的狀況以及父母的睡眠習慣而決定,沒有定論。由於小寶寶夜間的睡眠分成七、八個週期,深睡、淺睡交替,有時會發出聲響或短暫的哭泣,可能吵醒同睡的大人,若是父母親較為淺眠,則易受干擾,就可考慮分床或分房睡。有些新生兒夜裡醒來的頻率較多,頻頻起身照顧或許有些累人,頭幾個月就可以考慮將嬰兒床放在父母床邊,方便照顧。
若是選擇讓寶寶單獨睡在自己的房間,環境的佈置就很重要,睡床邊的圍欄夠不夠高?地板安不安全?房間溫度是否適中?是否通風?床的周圍應避開窗簾的繩子,寢具軟硬度要適中,不必要的枕頭、被子、絨毛玩具,都應該移開。在適當的時機,佈置舒適安全的環境,訓練寶寶單獨睡也是一件好事。
狀況5:該不該趴睡?
因為婆婆說要顧好寶貝金孫的頭型,所以建議小娟媽咪讓小寶寶趴著睡,而且還一直強調趴睡可以讓小孩子睡得比較安穩,連百歲醫師的書中都有同樣的建議,但是因為聽多了小孩子因為趴睡而猝死的新聞,許多醫師也宣導不要趴睡,讓小娟媽咪好生為難。
安全第一.趴不趴有學問
根據國民健康局指出,研究證據顯示,嬰兒猝死症與趴睡有關聯;建議嬰兒安全的睡姿為仰睡,因為仰睡的危險性最低,且不會增加嗆奶的機會。但趴睡真的不好嗎?陳永綺醫師表示,趴睡的確會讓小寶寶睡得較為安穩,重要的是趴睡的時機及環境,例如寶寶剛剛打過預防針,與大人同睡一張床,或是在沒人照看的情況下單獨睡在自己房間,就要避免趴睡。因為,施打預防針有些寶寶會因此而產生發燒等不適狀況,所以不宜趴睡;與大人同睡或單獨睡在自己房間,容易因為大人一時的疏忽,造成寶寶的傷害。
趴睡時的環境也很重要,避免枕頭、太軟的床墊、毯子、被蓋等。最重要的是,父母及照顧者應多注意寶寶的狀況,每隔一段時間就該查看一下,不要因為忙碌或疏忽,造成遺憾。
狀況6:寶寶愛哭.媽媽心慌慌
家有愛哭兒,真是令凱茜媽媽手忙腳亂,小王子好像是天生的水龍頭,餓也哭、想睡也哭,醒來還是哭、哭、哭,凱茜媽媽看百歲醫師的書上寫,適當的哭可以訓練寶寶的心肺功能及性情。可是又有很多人告訴她,小孩子若是哭太久會導致疝氣,這些說法是真的嗎?
細心觀察+平常心看待
哭泣是小寶寶與外界溝通的管道,表達生氣、憤怒、飢餓、不安等種種不舒服的情緒,也是很好的運動。每個孩子的氣質與個性不同,敏感、愛哭泣的孩子的確會讓父母手足無措,不妨以平常心看待。陳永綺醫師表示,新手父母應該先搞清楚孩子為什麼哭泣,並且學會放手讓小孩子適度的哭,但是在臨床上,有些新生兒哭鬧不休是因為腸絞痛導致,因此媽媽們可以觀察寶寶的哭聲,若是聲嘶力竭或是不舒服,一定要求助專業醫師,不要放任寶寶哭泣不管。
至於疝氣等疾病與哭泣,臨床上並無直接的證據證明兩者間的關聯性,但是有此疾病困擾的寶寶,的確可能因為太過用力的哭鬧,加重病情,媽媽們應小心照顧。
狀況7:一哭就抱是否容易寵壞小孩?
為了訓練快一歲的小杰自己睡,小杰媽真的是煞費苦心,她參考百歲醫生的建議,佈置適合睡眠的環境,確認吃飽、換好尿布後,狠下心讓小杰哭,希望能讓他一覺到天亮,怎知才堅持了一天,小杰媽就被小杰持續不斷的哭聲折磨到幾乎舉白旗投降,她不禁想問,放任寶寶哭泣真的好嗎?一哭就抱是否容易寵壞小孩?
錯誤的教養方式才是寵壞孩子的關鍵
有些育兒觀點從心理學家的角度指出,零到一歲的嬰兒是發展對人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親密感的重要時期,不管是餓了哭,尿布濕了哭,都是一種求救,有人回應,孩子就會產生滿足和安全的感覺。陳永綺醫師認為,面對小寶寶的哭泣,適度的給予安慰是很重要的,寶寶不會因為感受到太多的愛而變壞,被寵壞的寶寶通常都是因為父母錯誤的教養與標準不一而導致。
想想以下這些畫面您是否有點熟悉,不到一歲的寶寶剛學會走,來到爸爸的CD架前,拿下架上的CD,全家人欣喜若狂,紛紛稱讚寶寶很棒,平衡感佳、手眼協調;時間來到寶寶三歲多時,他一樣把CD架上的CD拿下來散落一地,爸爸卻皺起眉頭數落媽媽寵壞了小霸王,東西想拿就拿、到處亂丟,不給還大哭耍賴…。小寶寶的好奇心重,模仿力強,爸媽們應重視身教言教,平日管教孩子的標準一致,遇到寶寶不講理的時候,適時轉移注意力,也是很好的方法。
~原文刊載於2008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第一步要先確認寶寶奶水攝取是否足夠。出生三天以上的寶寶每天至少要換6次尿布,量多且顏色清澈,排便有其規律性,且體重逐漸增加,這樣就表示寶寶攝取了足夠的奶水。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陳永綺醫師建議,新生兒的胃容量比較小,剛開始進食較為頻繁,親餵母奶的新手媽媽們應該多多哺餵,順便刺激奶量,一開始餵食狀況若是不順利,可以請教醫師或有經驗的媽媽,務必教會寶寶正確的進食方式,並且不要一開始就想訓練寶寶相隔四小時喝一次奶,可以慢慢先從兩個半鐘頭增加為三個鐘頭,逐步調整時間表。
狀況2:睡過頭,該不該叫起來喝奶呢?
新手媽咪小文的哺乳之路愈來愈順利了,小寶寶的體重一直有持續增加,然而最近小文有個疑問,小寶寶總是睡過頭,錯過半夜的喝奶時間,她一直在猶豫該不該把沉睡中的寶寶叫醒喝奶呢?
睡得好.長得好
擔心小寶寶吃不夠,似乎是每個新手媽咪的共通問題,其實充足的睡眠,不但有助於小寶寶的成長發育,情緒也較為穩定。一般來說,寶寶的進食狀況還不錯,體重也有增加,若偶有錯過吃奶時間,尤其是半夜,媽媽們無須擔憂,更不必堅持要把寶寶叫醒。隨著寶寶愈長愈大,媽媽可以減少夜裡餵奶、換尿布的次數,讓寶寶習慣日夜的分別,逐漸放棄夜奶,一夜到天亮。
狀況3:老是當個夜貓子,怎麼辦?
產假結束後不久,白天上班、晚上帶小孩,身兼二職的Lisa頂著一雙熊貓眼很久了,她的小寶貝雖然一天還是要睡上十多個鐘頭,但每每在晚上9點多入睡,11點多就爬起來喝奶、黏人,而且不玩到2、3點不肯乖乖睡,總是把Lisa搞得精疲力盡,隔天上班沒精神。她很羨幕百歲醫師書中提到的訓練方式,卻不敢狠下心來放小寶貝自己哭到睡著,這種日夜顛倒的生活,不知還要過多久。
配合寶寶作息.逐步調整不心急
陳永綺醫師指出,日夜顛倒對新生兒來說相當正常,從4、5個月起,小寶寶會漸漸調整生理作息,白天醒著的時間開始拉長,而隨著年齡增長,夜貓子的情形也會有所改善。剛開始媽媽可以盡量配合寶寶的作息,寶寶睡,媽媽也跟著休息,才能有體力照顧寶寶的需求;此外,照顧新生兒的責任不光是落在媽媽身上,有時要請爸爸輪流分擔照顧;建議可與保母或照顧寶寶的長輩多溝通,白天時盡量讓小寶寶活動、玩耍,慢慢建立小寶寶對白天晚上的認知。
狀況4:該一起睡還是分開睡?
一起迎接新生命降臨的喜悅,懷孕期間就準備好了小米寶寶專屬的房間及嬰兒床,怎知做完月子後,小米媽媽和小米爸爸就因為要不要讓小米自己睡而意見不合。媽媽的堅持是基於安心及夜間餵奶,爸爸則是覺得要訓練小米獨立,兩方都有道理,到底該一起睡還是分開睡?
考量各別情況.因需要制宜
要不要跟小寶寶分房睡,陳永綺醫師認為,應考量各別家庭的狀況以及父母的睡眠習慣而決定,沒有定論。由於小寶寶夜間的睡眠分成七、八個週期,深睡、淺睡交替,有時會發出聲響或短暫的哭泣,可能吵醒同睡的大人,若是父母親較為淺眠,則易受干擾,就可考慮分床或分房睡。有些新生兒夜裡醒來的頻率較多,頻頻起身照顧或許有些累人,頭幾個月就可以考慮將嬰兒床放在父母床邊,方便照顧。
若是選擇讓寶寶單獨睡在自己的房間,環境的佈置就很重要,睡床邊的圍欄夠不夠高?地板安不安全?房間溫度是否適中?是否通風?床的周圍應避開窗簾的繩子,寢具軟硬度要適中,不必要的枕頭、被子、絨毛玩具,都應該移開。在適當的時機,佈置舒適安全的環境,訓練寶寶單獨睡也是一件好事。
狀況5:該不該趴睡?
因為婆婆說要顧好寶貝金孫的頭型,所以建議小娟媽咪讓小寶寶趴著睡,而且還一直強調趴睡可以讓小孩子睡得比較安穩,連百歲醫師的書中都有同樣的建議,但是因為聽多了小孩子因為趴睡而猝死的新聞,許多醫師也宣導不要趴睡,讓小娟媽咪好生為難。
安全第一.趴不趴有學問
根據國民健康局指出,研究證據顯示,嬰兒猝死症與趴睡有關聯;建議嬰兒安全的睡姿為仰睡,因為仰睡的危險性最低,且不會增加嗆奶的機會。但趴睡真的不好嗎?陳永綺醫師表示,趴睡的確會讓小寶寶睡得較為安穩,重要的是趴睡的時機及環境,例如寶寶剛剛打過預防針,與大人同睡一張床,或是在沒人照看的情況下單獨睡在自己房間,就要避免趴睡。因為,施打預防針有些寶寶會因此而產生發燒等不適狀況,所以不宜趴睡;與大人同睡或單獨睡在自己房間,容易因為大人一時的疏忽,造成寶寶的傷害。
趴睡時的環境也很重要,避免枕頭、太軟的床墊、毯子、被蓋等。最重要的是,父母及照顧者應多注意寶寶的狀況,每隔一段時間就該查看一下,不要因為忙碌或疏忽,造成遺憾。
狀況6:寶寶愛哭.媽媽心慌慌
家有愛哭兒,真是令凱茜媽媽手忙腳亂,小王子好像是天生的水龍頭,餓也哭、想睡也哭,醒來還是哭、哭、哭,凱茜媽媽看百歲醫師的書上寫,適當的哭可以訓練寶寶的心肺功能及性情。可是又有很多人告訴她,小孩子若是哭太久會導致疝氣,這些說法是真的嗎?
細心觀察+平常心看待
哭泣是小寶寶與外界溝通的管道,表達生氣、憤怒、飢餓、不安等種種不舒服的情緒,也是很好的運動。每個孩子的氣質與個性不同,敏感、愛哭泣的孩子的確會讓父母手足無措,不妨以平常心看待。陳永綺醫師表示,新手父母應該先搞清楚孩子為什麼哭泣,並且學會放手讓小孩子適度的哭,但是在臨床上,有些新生兒哭鬧不休是因為腸絞痛導致,因此媽媽們可以觀察寶寶的哭聲,若是聲嘶力竭或是不舒服,一定要求助專業醫師,不要放任寶寶哭泣不管。
至於疝氣等疾病與哭泣,臨床上並無直接的證據證明兩者間的關聯性,但是有此疾病困擾的寶寶,的確可能因為太過用力的哭鬧,加重病情,媽媽們應小心照顧。
狀況7:一哭就抱是否容易寵壞小孩?
為了訓練快一歲的小杰自己睡,小杰媽真的是煞費苦心,她參考百歲醫生的建議,佈置適合睡眠的環境,確認吃飽、換好尿布後,狠下心讓小杰哭,希望能讓他一覺到天亮,怎知才堅持了一天,小杰媽就被小杰持續不斷的哭聲折磨到幾乎舉白旗投降,她不禁想問,放任寶寶哭泣真的好嗎?一哭就抱是否容易寵壞小孩?
錯誤的教養方式才是寵壞孩子的關鍵
有些育兒觀點從心理學家的角度指出,零到一歲的嬰兒是發展對人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親密感的重要時期,不管是餓了哭,尿布濕了哭,都是一種求救,有人回應,孩子就會產生滿足和安全的感覺。陳永綺醫師認為,面對小寶寶的哭泣,適度的給予安慰是很重要的,寶寶不會因為感受到太多的愛而變壞,被寵壞的寶寶通常都是因為父母錯誤的教養與標準不一而導致。
想想以下這些畫面您是否有點熟悉,不到一歲的寶寶剛學會走,來到爸爸的CD架前,拿下架上的CD,全家人欣喜若狂,紛紛稱讚寶寶很棒,平衡感佳、手眼協調;時間來到寶寶三歲多時,他一樣把CD架上的CD拿下來散落一地,爸爸卻皺起眉頭數落媽媽寵壞了小霸王,東西想拿就拿、到處亂丟,不給還大哭耍賴…。小寶寶的好奇心重,模仿力強,爸媽們應重視身教言教,平日管教孩子的標準一致,遇到寶寶不講理的時候,適時轉移注意力,也是很好的方法。
~原文刊載於2008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