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從一開始只能發出單音的字,一直到說出完整的字詞,其中的學習過程如何?為什麼寶貝會突然說出從來沒教過他的句子或詞?在嬰幼兒學習語言的關鍵期中,爸爸媽媽若配合生活經驗,並且多跟寶寶講話,能幫助寶貝把語言學好、增進日後表達和理解力。
語 言是在社會中與他人溝通的方法,可以使用這些語詞來代表物體與行動,並且溝通個人的需求、感覺與想法,甚至影響孩子日後的思考邏輯,然而這麼精細的認知和 發展學習,並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夠學會,即使寶寶還不會開口說話,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不停的吸收環境中的訊息,因此爸爸媽媽和孩子說話時,其實他 們的小腦袋都在不停學習喔!
嬰幼兒3歲以前的語言發展
小 嬰兒在能夠順利使用語言之前,會透過發出各種聲音訊息,讓照顧者知道他的需求和感覺,最一開始就是哭叫,接下來可能會發出類似母音的單音,像是「達達」等 聲音。至於6個月大之後,寶寶開始會重複比較複雜的音,例如「巴巴、那那、媽媽、鴨鴨」等,這時大人常會以為寶寶會叫爸爸媽媽了!其實,嬰兒對於自己發出 的聲音,還不知道有任何意義。大約到了9個月至10個月大,他們開始模仿且記得一定數量的語音,也已經會把聽起來像是語言的音串聯在一起,只不過對成人來 說,只知道寶寶會一個人喃喃自語,但還無法分辨孩子到底在說什麼。
2歲至2歲半‧語言爆炸期
通常在1歲之後,孩子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比如說指著皮球:「球球!」 或是搖頭表示不要,有的孩子甚至能清楚的說出「不」這個字,雖然還不能說出清楚的句子,但是成人對他說話時,比較能夠理解意思,大部分孩子會搭配手勢來表 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想要喝奶,就會用手指著奶瓶叫媽媽。
臺灣幼兒早期教育協會理事長劉百純老師表示,在寶寶2歲至2歲半時,是嬰幼兒語言發展的 「爆炸期」,一直以來寶寶就像海綿一樣吸收週遭的聲音和語言,但必須練習口腔的動作來發出正確的音,因此在2歲之後,口腔的發展已經漸漸成熟,會將之前所 模仿、記憶和學習的語言,在這個時候表達出來,很多家長會發現,寶寶在這段期間可能突然會冒出整句話,甚至是從來沒有教過他的,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在寶寶還 不會講話前,就要留意平常和寶寶說話的方式和口氣,因為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是很快的!
如何與學說話的寶寶互動
表達是人類很重要的技能之一,若在寶寶學說話的階段,多留意孩子這方面的發展,並且給予充分的誘導,對孩子學習語言會有很大的幫助,不過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也不需要太過急躁,免得讓孩子倍感壓力。
多和孩子說話
聽 覺是所有感官中最早發育的感官之一,寶寶從在媽媽肚子裡開始,就能透過聽覺聽到環境周圍的聲音,因此從寶寶出生後就可以多跟他說話,比如寶寶醒來要喝奶 時,就可以跟他說:「你醒來了嗎?是不是肚子餓了要喝奶?媽媽來餵你喝囉!」嬰兒還小不會回答,但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製造機會跟寶寶說 話,劉百純理事長表示:「媽媽在幫寶寶換尿布、餵奶的時候,都可以用話語敘述正在做的事,一方面提供寶寶語言學習的機會,一方面也可以建立親子親密的溝 通,看起來雖然有點像媽咪在自言自語,但其實寶貝正在進行接收性語言的學習。」正因為孩子雖然不會表達但聽得懂,因此當孩子稍微大一點,可能會到處爬,很 多媽媽會用威脅的語氣,或負面的話語告誡孩子,例如:「就跟你說不可以這樣,再爬到門口就把你關起來!」「為什麼吃飯不坐好?媽咪最討厭你了!」對孩子來 說,會把這些語言記起來,也許某天你會發現,自己的寶寶在幼兒園用同樣的語氣教訓同學,所以劉百純理事長提醒家長,跟寶寶說話時,父母不要把憤怒的情緒或 是負面否定的言辭參雜在話語中。
媽媽寶寶
語 言是在社會中與他人溝通的方法,可以使用這些語詞來代表物體與行動,並且溝通個人的需求、感覺與想法,甚至影響孩子日後的思考邏輯,然而這麼精細的認知和 發展學習,並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夠學會,即使寶寶還不會開口說話,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不停的吸收環境中的訊息,因此爸爸媽媽和孩子說話時,其實他 們的小腦袋都在不停學習喔!
嬰幼兒3歲以前的語言發展
小 嬰兒在能夠順利使用語言之前,會透過發出各種聲音訊息,讓照顧者知道他的需求和感覺,最一開始就是哭叫,接下來可能會發出類似母音的單音,像是「達達」等 聲音。至於6個月大之後,寶寶開始會重複比較複雜的音,例如「巴巴、那那、媽媽、鴨鴨」等,這時大人常會以為寶寶會叫爸爸媽媽了!其實,嬰兒對於自己發出 的聲音,還不知道有任何意義。大約到了9個月至10個月大,他們開始模仿且記得一定數量的語音,也已經會把聽起來像是語言的音串聯在一起,只不過對成人來 說,只知道寶寶會一個人喃喃自語,但還無法分辨孩子到底在說什麼。
2歲至2歲半‧語言爆炸期
通常在1歲之後,孩子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比如說指著皮球:「球球!」 或是搖頭表示不要,有的孩子甚至能清楚的說出「不」這個字,雖然還不能說出清楚的句子,但是成人對他說話時,比較能夠理解意思,大部分孩子會搭配手勢來表 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想要喝奶,就會用手指著奶瓶叫媽媽。
臺灣幼兒早期教育協會理事長劉百純老師表示,在寶寶2歲至2歲半時,是嬰幼兒語言發展的 「爆炸期」,一直以來寶寶就像海綿一樣吸收週遭的聲音和語言,但必須練習口腔的動作來發出正確的音,因此在2歲之後,口腔的發展已經漸漸成熟,會將之前所 模仿、記憶和學習的語言,在這個時候表達出來,很多家長會發現,寶寶在這段期間可能突然會冒出整句話,甚至是從來沒有教過他的,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在寶寶還 不會講話前,就要留意平常和寶寶說話的方式和口氣,因為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是很快的!
如何與學說話的寶寶互動
表達是人類很重要的技能之一,若在寶寶學說話的階段,多留意孩子這方面的發展,並且給予充分的誘導,對孩子學習語言會有很大的幫助,不過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也不需要太過急躁,免得讓孩子倍感壓力。
多和孩子說話
聽 覺是所有感官中最早發育的感官之一,寶寶從在媽媽肚子裡開始,就能透過聽覺聽到環境周圍的聲音,因此從寶寶出生後就可以多跟他說話,比如寶寶醒來要喝奶 時,就可以跟他說:「你醒來了嗎?是不是肚子餓了要喝奶?媽媽來餵你喝囉!」嬰兒還小不會回答,但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製造機會跟寶寶說 話,劉百純理事長表示:「媽媽在幫寶寶換尿布、餵奶的時候,都可以用話語敘述正在做的事,一方面提供寶寶語言學習的機會,一方面也可以建立親子親密的溝 通,看起來雖然有點像媽咪在自言自語,但其實寶貝正在進行接收性語言的學習。」正因為孩子雖然不會表達但聽得懂,因此當孩子稍微大一點,可能會到處爬,很 多媽媽會用威脅的語氣,或負面的話語告誡孩子,例如:「就跟你說不可以這樣,再爬到門口就把你關起來!」「為什麼吃飯不坐好?媽咪最討厭你了!」對孩子來 說,會把這些語言記起來,也許某天你會發現,自己的寶寶在幼兒園用同樣的語氣教訓同學,所以劉百純理事長提醒家長,跟寶寶說話時,父母不要把憤怒的情緒或 是負面否定的言辭參雜在話語中。
媽媽寶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